復旦大學長江學者Cell子刊發表癌癥新文章
來自復旦大學、美國梅奧臨床醫學院(Mayo Clinic College of Medicine)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野生型的SPOP E3泛素連接酶負責破壞全長的雄激素受體(Androgen Receptor,AR),由此揭示了SPOP突變在前列腺癌發病和進展中的重要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這些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2月6日的《Cell Reports》雜志上。 復旦大學遺傳學教授、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余龍(Long Yu)及梅奧臨床醫學院的黃浩杰(Haojie Huang)博士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余龍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肝癌發生的分子遺傳學機制研究和抗肝癌藥物小分子化合物篩選、以及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系統生物學及藥物開發研究。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每年有超過91.3萬新增病例,導致26.1萬多人死亡。盡管在大約......閱讀全文
Cell:組學“全景”分析推動前列腺癌精準治療
最近來自美國UCLA的癌癥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組復雜的分析工具對患有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病例進行分析,繪制了幫助前列腺癌細胞增殖和抵抗治療的復雜基因和蛋白質網絡的詳細圖譜。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計算方法來分析病人個體化數據幫助每位病人選擇最有效的治療藥物。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
Cell:組學“全景”分析推動前列腺癌精準治療
最近來自美國UCLA的癌癥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組復雜的分析工具對患有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病例進行分析,繪制了幫助前列腺癌細胞增殖和抵抗治療的復雜基因和蛋白質網絡的詳細圖譜。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計算方法來分析病人個體化數據幫助每位病人選擇最有效的治療藥物。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上。
科學家發現前列腺癌疾病特點存在地區差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50.shtm 研究團隊成員、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朱耀教授介紹說,在中國,前列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增速分別高達8.92%和13.37%,均位列惡性腫瘤第一。然而,亞洲前列腺癌患者傳統
復旦大學:發現前列腺癌線粒體分裂調控新機制
2017年4月27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陳繼青年副研究員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成果揭示了前列腺癌中SPOP基因突變促進腫瘤的部分潛在分子機制。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金曉鋒博士和王潔博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陳繼青年副研究員和余龍教授為本文的共
中美學者:一個癌基因的善惡兩面
在高達百分之15的前列腺癌病人中,SPOP基因發生了突變,使其成為這種疾病中最常突變的一個基因。然而,當這個基因正常發揮功能時,它充當一個腫瘤抑制基因。盡管科學家對SPOP有所了解,但是一直無法確定該基因如何能夠阻止疾病的進展。 現在,來自美國Wistar研究所、第二軍醫大學和南京大學等處的研
新突破:把突變蛋白“變成”健康蛋白的基因治療方法
今日最新一批《自然》論文如期上線,其中來自CRISPR領域大牛劉如謙(David Liu)教授團隊的一篇論文引起醫藥行業的關注。使用單堿基編輯方法,該團隊提供了一種進行基因治療的全新思路,有望打開罕見遺傳病治療的全新天地。 這項研究針對的是鐮刀型細胞貧血病(sickle cell diseas
中國科學家8月參與發表多篇Nature文章
8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包括m6A修飾在T細胞介導的病理機制中的體內生物學功能,beta2腎上腺素受體復合物結構,以及SPOP基因突變對藥物耐藥性發展的影響。 在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中,遺傳信息從DNA、RNA流向蛋白。基因組DNA和組蛋白上都存在可
科學家發現一種蛋白質有助控制前列腺癌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種人體中天然存在的蛋白質,其含量與前列腺癌呈“反比”關系,即那些前列腺癌癥狀較重患者體內這種蛋白質的含量較少,而增加這種蛋白質含量有助控制前列腺癌。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癌癥研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首先檢查了前列腺癌病變組織中各種蛋白質的含量,
百人許永團隊合成多種前列腺癌溴結構域蛋白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許永研究員團隊在抗前列腺癌藥物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于美國化學會旗下《藥物化學雜志》上。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全球腫瘤發病率第二位。臨床上前期主要采用雄激素剝奪療法(ADT)治療前列腺癌,然而幾乎所有患者最終都會發展為
PLoS-Pathog:特殊蛋白突變竟改變病毒擴散能力
近日,一項刊登于國際雜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魁北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冠狀病毒蛋白的突變或可減緩病毒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擴散及病毒自身的神經毒力,研究者首次在冠狀科病毒中發現了這種現象,而冠狀科病毒被認為和三分之一的常見流感相關,而且研究者推測其還和多種神經性疾病的發
Science:組蛋白單點突變可導致罕見兒童癌癥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種組蛋白編碼基因發生缺陷與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來自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的Peter W. Lewis表示,大多數癌癥的發生需要多個突變的共同作用,而他們發現的這個基因突變本身就足以導致形成腫瘤。 組蛋白除了用于形成核小體,
影響腦褶皺蛋白的新的基因突變
大腦皮質發育的基因GPR56。 一項將某一特別基因與皮層腦回——即人腦表面顯著的褶皺——掛鉤的新研究提示,這些特征性的外形是以區段的方式形成并受到控制的。Byoung-il Bae及其同事對來自3個不同家族的5個人的基因組進行了研究,他們在布洛卡區——或大腦的語言中樞——有著異常薄且平
Cell-Death-Differ:前列腺癌惡化標志
前列腺癌是近年來導致西方國家男性死亡的嚴重癌癥之一,擴散性疾病的患者治療情況也不夠樂觀。血清中的前列腺特意抗原(PSA)是用于癌癥檢測的分子標記,但是對于癌癥的惡化PSA并不能夠達到準確的預測,因此找到一個更加合適的分子標記對于前列腺癌的中期診斷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由于前列腺癌的異質性,至今還沒
治療乳腺癌的藥物可以用在患前列腺癌的男性身上
藥物阻斷了一種被稱為聚(腺苷二磷酸核糖)的聚合酶(PARP),該酶能夠幫助細胞修復某些類型的DNA損傷。腫瘤學者大多檢測出生時帶有兩個癌癥相關基因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卵巢癌和乳腺癌患者的PARP抑制劑。由于他們禁用修復DNA損傷的蛋白會導致癌癥刺激突變,因此這些基因突變增加了婦女患
【前列腺癌】現狀與病因
??? 前列腺癌是指發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惡性腫瘤。2004年WHO《泌尿系統及男性生殖器官腫瘤病理學和遺傳學》中前列腺癌病理類型上包括腺癌(腺泡腺癌)、導管腺癌、尿路上皮癌、鱗狀細胞癌、腺鱗癌。其中前列腺腺癌占95%以上,因此,通常我們所說的前列腺癌就是指前列腺腺癌。2102年我國腫瘤登記地區前
肥胖可能加劇前列腺癌
法國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通過研究找到了肥胖與前列腺癌之間的聯系。他們發現脂肪細胞能夠釋放一種特定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小鼠前列腺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該發現證實了此前肥胖增加前列腺癌患病風險的猜測,或有助于開發出治療前列腺癌的全新策略。 此前,就有不少科學家和醫生認為肥胖與前列腺癌之間
【前列腺癌】治療與預防
??? 治療??? 對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可采用根治性治療方法,能夠治愈早期前列腺癌的方法有放射性粒子植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根治性外放射治療。??? 放射性粒子植入的適應癥應滿足以下3個條件:①PSA
前列腺癌的觀察等待
前列腺癌不像肝癌、胃癌等這種進展很快的惡性腫瘤,等患者有自覺癥狀的時候已經離死亡不遠了。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的差異很大,以美國為例,美國2011年新發前列腺癌約24萬,但死亡病例只有3萬[1],而且一些常規尸檢報告提示60%-70%的男性有前列腺癌,大部分是無進展的[2]。因此可以想象如果這些患
前列腺癌新進展-紐約大學合成Wnt通路的靶向療法
新一代抗雄激素藥物如輝瑞(Pfizer)和安斯泰來(Astellas)的Xtandi,以及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Zytiga,都能提高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存活率。不過近期一支來自紐約大學的多學科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全新的化合物,有望進一步改善該疾病的治
Nat-Med:1178個生物標志物被鑒別-將助前列腺癌患疾病預測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男性基因組中鑒別出了1178個生物標志物,其或能幫助有效預測男性機體前列腺癌生長的趨勢,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預測男性前列腺癌進展的線索或許在其遺傳性DNA中。圖片來源:UCLA Hea
阻斷特定的蛋白質可為致命的前列腺癌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艾布拉姆森癌癥中心(Abramson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阻斷一種名為CDK7的激酶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已經擴散且對標準療法產生耐藥性的前列腺癌細胞死亡。研究小組確定CDK7的作用是控制
浙江大學發現血清鐵蛋白可提高前列腺癌診治準確性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近3000例前列腺癌病例的對照研究,發現血清鐵蛋白可提高前列腺癌預測的準確性,在前列腺癌診斷與預后判斷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相關論文2月2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腫瘤靶標》。 “此前的研究中,多種腫瘤患者的血清鐵蛋白水平存在升高現象, 提示血清鐵蛋白可能是惡性腫瘤潛在的生
Cell: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磷酸化蛋白質組學研究
癌癥基因組學有望通過揭示驅動個體患者腫瘤細胞的遺傳突變來實現個體化癌癥治療。但解讀這一基因組數據仍然是個挑戰。一些突變和其他遺傳改變對癌細胞的影響,呈現在與細胞生長、增殖和其他癌癥生物學標志相關的復雜分子互作(信號通路)網絡中。通過繪制在前列腺癌細胞中活化的一些關鍵信號通路,研究人員能夠確定可以
Nature:挑戰常規!FOXA1以三種不同方式化身為癌基因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羅杰爾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基因FOXA1以三種不同的方式顛覆了正常的生物學規則來驅動前列腺癌產生。他們將這種三種類型稱為FAST、FURIOUS和LOUD以反映它們的獨特特征。相關研究結果于2019年6月2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is
Dev-Cell丨同濟王平組揭示腫瘤干細胞調控新機制
腫瘤干細胞是導致腫瘤產生耐藥性、潛伏及轉移的關鍵因素,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是治療癌癥的有效策略。轉錄因子NANOG(源于 Tir Nan Og 凱爾特語,意即永恒青春之地【1,2】)對維持腫瘤細胞的干性至關重要,可作為多種癌癥惡性程度和預后不良的標志。因此,闡明NANOG的表達調控機制有助于找到靶
JBC:科學家發現抑制前列腺癌的“死亡之吻”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細胞蛋白或能穩定促進腫瘤發生的信號通路,這或為后期研究人員開發治療前列腺癌的新型療法提供了一種新型靶點。 藥物吉非替尼通常用來治療乳腺癌、肺癌和
關鍵癌癥蛋白的突變或幫助開發新型靶向療法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阻斷癌癥關鍵蛋白的方法,這種名為STAT3的蛋白可以扮演一種轉錄因子,來幫助將DNA指令轉換為RNA指令從而產生新的蛋白;當處于過度活躍階段時,STAT3就會促進并加速異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從而引發癌癥,而科學家們進行了多種方法來選擇性地阻斷癌癥中STAT3的表達,但至
基因突變致蛋白質合成異常分析(六)
?? 目前已知的DMD基因突變主要為缺失型,約占病例的50%-60%;重復(duplication)次之,約占6%,有兩個缺失熱區:即5’端的第4-21外顯子(占缺失的20%);另一為第45-52外顯子(占54%-60%)。內含子44約160-180kb,斷裂頻率最高,缺失導致移碼突變者,多數會引起
基因突變致蛋白質合成異常分析(一)
?? 蛋白質性質是由DNA分子上堿基數量和順序決定的。如果DNA分子的堿基數量或順序發生變化,由它編碼的蛋白質結構就發生相應的改變。由于基因突變導致蛋白質分子質和量異常,從而引起機體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稱為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 分子病種類很多,根據各種蛋白質的功能可將分子病
基因突變致蛋白質合成異常分析(五)
?? 表4-2選擇性免疫蛋白缺乏癥分型IgA缺乏癥選擇性IgA缺乏癥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Nezelof綜合癥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SIgA(分泌型)缺乏癥IgA缺乏癥IgA缺乏癥選擇性IgM缺乏癥Wiskott-Aldrich綜合征IgE缺乏癥IgA-IgM缺乏癥IgA-IgG缺乏癥L鏈缺乏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