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腎上腺素既是一種激素也是一種神經遞質,它是大腦功能的基礎,對積極性、壓力應答、血壓控制、疼痛和食欲非常關鍵。沒有這種物質,人們就很難從睡夢中醒來或者集中精力工作。 日前,科學家們在大腦中發現了出人意料的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機制。這一機制將有望幫助人們設計新藥物,解決與上述功能有關的健康問題。 Bristol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星形膠質細胞生產的乳酸(L-lactate),可以作為信號分子令大腦細胞釋放更多的去甲腎上腺素。這項研究于二月十一日發表在Nature 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乳酸是瑞典化學家Carl Wilhelm Scheele于1780年首次發現的,是機體的一種天然產物。舉例來說,當肌肉在工作時就會產生這一物質。在大腦中,乳酸一直被視為神經元的能量源,負責在大腦活性增強時維持神經元的正常功能。研究顯示,肌肉運動可以觸發乳酸的生產,這說明體育......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阿爾茲海默癥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Neurosci:新研究揭示大腦結構與阿爾茲海默癥以及自閉癥的關系 DOI: 10.1038/s41593-020-0602-1 近日,來自Wellcome Sanger研究所,Wellcome-MR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條件性恐懼實驗相關:去甲腎上腺素調控恐懼記憶消退訓練的研究進展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儲存、提取、消退等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CS),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條件性恐懼模型是研究恐懼記憶的獲得 、儲存 、提取 、消退等過程 , 以及這些過程的中樞機制的重要行為模型。此模型程序以典型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為基礎 , 即先對動物進行厭惡性刺激與中性刺激的聯結匹配訓練(US - CS) ,其中厭惡性刺激即無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淀粉樣蛋白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Si Lab, 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1】Science:反常!一種淀粉樣蛋白非但不致病,而且還有助于儲存記憶 doi:1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慢性應激與抑郁癥發病機理研究進展摘 要: 慢性應激生活事件是導致抑郁癥的危險因素。慢性不可預測應激( CUS) 能夠誘導類似抑郁的行為,包括被動的行為應對、快感缺乏、以及許多其他情感上、認知上的行為癥狀。同時,慢性應激也表現出對成年海馬神經的負面調控,應激可以使成年海馬神經的細胞增殖降低,重癥抑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希望能夠設計出新一代的藥物來對抗一系列致命的疾病。理解細胞表面的一類特殊蛋白(即藥物靶點)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挑戰之一。 4月5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selectivity and diversity in angiot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并不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對話和溝通。這種對話和溝通在有機體的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小編針對近期這方面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 1.Nature: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交談導致過敏性哮喘 doi:10.1038/nature2402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人上了年紀之后,即便經常運動,也不會像年輕人那樣能有效地燃燒脂肪,隨著腹部和內臟脂肪的增加,很容易出現“將軍肚”。但年齡增加造成脂肪細胞“反應遲鈍”的根本原因,一直是未知的。圖片來源于網絡 9月27日,Nature刊登了一項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發現:腹部脂肪組織的巨噬細胞,隨年齡增加發生炎癥
麻醉治療學是近年來新提出的一項概念,是指通過運用麻醉藥物、方法技術和理念來治療慢性難治性疾病的一門新興學科。急慢性疼痛曾是麻醉治療主要的病種之一,通過藥物,神經阻滯、射頻或損毀等技術手段對急慢性疼痛患者進行診治,能夠安全、舒適地改善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但隨著臨床麻醉治療技術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麻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2017年,在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酒店32樓上,一名槍手用步槍向在場群眾射出了1000發子彈,這一事故造成58人死亡,869人受傷。這名槍手在犯罪現場自殺,隨后他的大腦被運往斯坦福大學。科學家試圖分析這顆大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這起惡性事件。 科學家能從這名罪犯的大腦中發現什么嗎?事實上,確
免疫細胞化學的發展對許多領域的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尤為突出。本章 僅就免疫細胞化學在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方面的應用做一簡要介紹。 一、確定神經遞質的性質、定性和分布 早期的神經科學工作者應用傳統的神經解剖學研究方法如甲基藍染色法、鍍銀染色法等對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結構做了大量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研究大腦如何處理重要的輸入信號并輸出恰當的行為對我們理解大腦正常的工作機理至關重要,其中,對于恐懼信號的處理生死攸關,在進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在眾多的精神疾病中,恐懼信息的處理異常比如被害妄想癥、創傷后綜合癥等也很常見,背后的機理并不清楚,針對性的治療也困難重重。圖1:壓力激活腦干的藍斑核團,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8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
去甲腎上腺素是外周系統一類常見且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可引起小血管收縮和血壓增加。在中樞神經系統(腦)中,也存在一群特異性以去甲腎上腺素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主要分布于腦干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中,它們的軸突投射至整個腦中,調控各個腦區神經元的活性。眾多證據表明,中樞去
去甲腎上腺素是外周系統一類常見且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可引起小血管收縮和血壓增加。在中樞神經系統(腦)中,也存在一群特異性以去甲腎上腺素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主要分布于腦干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中,它們的軸突投射至整個腦中,調控各個腦區神經元的活性。眾多證據表明,中樞去
單細胞測序被評為2013年年度技術 2014 年首刊,《Nature Methods》雜志將2013年度技術(Method of the Year 2013)授予了單細胞測序(single-cell sequencing)。同時,雜志還介紹了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開始發現脂肪細胞或許在機體多個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Nature:揭示產熱脂肪細胞的交感神經支配機制,有望開發出新的抗肥胖策略 doi:10.103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有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超重和肥胖人數已從 1980 年的 857 萬上升到 21 億,其中成年人增長了 28%,兒童增長了 47%。據2013年發表在 Lancet 上一篇關于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顯示,在發達國家中男性肥胖率普遍高于女性,而在發展中國家則恰恰相反。 目前在中國肥胖人數已遠遠超
lncRNA分子通過海綿機制結合microRNA發揮生物學功能,這個ceRNA機制已經讓大家心生厭倦了。可大牛就是大牛,引入甲基化就能輕松的變廢為寶,竟然能讓lncRNA的ceRNA思路變得瞬間高大上發表10分以上的文章,你一定和小編我一樣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RNA甲基化,作為最新的國自然熱點受到
據說,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表現出重度抑郁。雖然人們還不清楚抑郁癥的生理病理過程,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腦的單胺能神經傳遞受到了干擾。有些研究提出,神經肽家族的成員可能牽涉其中。 大鼠的神經肽galanin(甘丙肽)與去甲腎上腺素和五羥色胺共表達,調節這些神經遞質的信號傳導。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