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關鍵在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支持下,光明日報社于1月14日組織召開了“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研討會。研討會上,來自不同領域的院士專家對如何更好地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 本版(光明日報)1月18日刊登研討會發言摘要后,引起業界關注,多位學者專程投稿參與討論。本版今起將陸續刊發來稿,繼續深入討論如何“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問題。 人才評價是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一環。為了改進人才評價,我們不妨深入探討其中的內在邏輯。古今中外,凡是評價人才之事,其過程都隱含著一條邏輯鏈條,那就是:從“標準”到“證據”,再從“證據”到“判斷”。具體操作過程則涉及三個步驟:“由誰來評”“標準怎樣”以及“怎么判斷”。在實際工作中,也正是這三個環節最容易出現偏差。 “主體”不能迷失 人才評價中的主體,指的是由誰來給被評價對象做出評價,也就是“由誰來評”的問題。眾所周知,人才有類別與層次之分。如若要評價......閱讀全文
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ESI排名……曾經困擾眾多高校科研工作者的這些指標將被更加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替代——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破除論文“SCI至上”。 “近年來,SCI論文及相關指標已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支撐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衛生部制定了《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并于近日發布。全文如下: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 &nbs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圖片來源于網絡 1.問:請談談文件的出臺背景。 答:首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扭
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競爭,有競爭就需要有評價。然而,對人進行評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高等教育領域中也不例外。教師評職稱、評頭銜要數論文,引人才又要看頭銜……論文不夠怎么辦?學術“造假注水”便滋生出來。 這樣的惡性循環,引起了黨中央的注意,在2018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人才
據教育部學位中心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相關部門和地方“動了真格”“出了實招”,將對引導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取向、科學合理評價人才、鼓勵科研人員積極面向企業創新的“主戰場”等產生深遠影響 最近,幾則有關人才評價的新聞令人眼前一亮。 其一,是浙江省近日發布了《關于深化科研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鼓勵博士和博士后到省內的企業從事科研
6月26日,2018年SCI影響因子公布。《臨床醫師癌癥雜志》以244.585的高分位列榜首,比著名的CNS三大期刊總分還要高。榜單前十名雜志均為生物、醫學類期刊。被科技界熟知的三大頂尖期刊《自然》《科學》及《細胞》影響因子分別為41.577、41.058及31.398,位列11、13及25位。
2019年11月29日,學校印發《中國農業大學關于公布首批“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聘任人選的通知》(中農大人字〔2019〕35號),262名教師受聘各人才崗位:康紹忠、李德發、任發政、沈建忠、武維華、張福鎖(按拼音排序,下同)聘為講席教授A類,樊勝根、李小云、楊寧聘為講席教授B類(樊勝根、李小云
論文導向,在科教界不算新話題,卻是一個至今尚未解決的大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論文引入科研績效考核體系以來,論文日益成為評判科研機構、高校乃至醫院的最為重要的標尺,甚至到了“唯論文論英雄”的程度。盡管近些年來科教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大聲疾呼,但“論文指揮棒”依然大行其道。 那么
根據最新發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2017-2018)目錄》,一批知名高校學報被“踢”出了所謂C刊“核心版”,淪為“擴展版期刊”,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等。同濟校報主編、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在微博上聲明,怒
6月26日,2018年SCI影響因子公布。《臨床醫師癌癥雜志》以244.585的高分位列榜首,比著名的CNS三大期刊總分還要高。榜單前十名雜志均為生物、醫學類期刊。被科技界熟知的三大頂尖期刊《自然》《科學》及《細胞》影響因子分別為41.577、41.058及31.398,位列11、13及25位
飽受詬病的科技浮躁之風 當今基礎科學研究的上空,籠罩著一片浮躁之風。 以論文數量論成敗,以項目多少論業績;把做研究變成了做論文,把做學問變成了做項目。論文之總數加上項目之總經費,堂而皇之和名正言順地被列為科研院所和高等學府的年終考核業績與未來規劃目標。 滿天飛的“帽子”雖然被多次“吐槽”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特別是有關教師評價的相關改革,這在社會和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長期以來,高校教師評價中出現了“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的“五唯”問題,這也成為很多高校教師職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
習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召開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大家并通過大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
當前,科技界反映科技評價工作存在“八重八輕”現象: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重跟風輕探索、重基礎輕應用、重理論輕技術、重個人輕團隊、重成果輕推廣。尤其是評價目標不明確,不注重分類評價,用論文數量、影響因子及引文指標代替科學價值,行政干預或代替學術評價,專家評價重形式、走過場,外
“破五唯”,是貫穿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關鍵詞。 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中國學術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點。 這一年,教 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5年,中國學術界接連經受了三次撤稿風波。一次是3月份,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國學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64篇論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學術期刊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以6個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 路甬祥說,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
教育部印發《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教社科〔202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部內有關司局、有關直屬單位: 《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
“破五唯”,是貫穿2020年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關鍵詞。這一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將中國學術界已高喊了多年的“破五唯”真正推向了改革的拐點。這一年,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文: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明確表示:不
圖為江西省玉山縣四股橋鄉樟木村的農民專家和前來學習的大學生查看水稻的出穗狀況。CFP 吳孔明是“60后”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我國第二代農業科學家的領軍人物,長期在野外從事棉花害蟲的生物學、控制技術和轉基因抗蟲棉的環境安全研究。近日,記者采訪他時提到《科學》雜志曾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他的科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關于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部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意見》強調,把品德放在職稱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科研人員的政治立場、學術導向、科學精神、職業道德和從業操守。實行學術不端行為“一票否決制”。堅持創新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印發《關于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部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意見》強調,把品德放在職稱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科研人員的政治立場、學術導向、科學精神、職業道德和從業操守。實行學術不端行為“一票否決制”。堅持創新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教育部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關于準確把握科技期刊在學術評價中作用的若干意見科協發學字〔2015〕83號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更好地服務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和學術繁榮,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學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然而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目前卻依然存在著人才培養和選拔“以論文為導向的一刀切”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燦 昨天(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此下去,盡管我國研究隊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工作。 《意見》聚焦工程技術人才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改革舉措。 一是健全制度體系。增設正高級工程師,完善職稱層級,擴展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實
實行了三十年的職稱制度終于迎來了大改革。昨日(2017年6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重點改革"唯論文唯資歷 唯學歷"論,讓專業技術人才獲得更科學的評價和肯定。 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 此次印發的《關
科研人才“帽子疊加”、評價標準“一刀切”、科研機構職能定位不清、缺乏法人自主權……這些近年來在科技界飽受詬病的問題有望很快得到解決。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進行了具體部署。 科技部政策法
為了評上副高職稱,中學語文教師齊敏(化名)委托北京啟航文化發展中心牽線,在某雜志發表論文,花了3000元。論文發表了,可齊敏去圖書館一對比,同一期的兩本同名雜志,內容完全不同。(8月6日《新京報》) “論文發表中介”騙局頻出,固然與涉案者的品質問題有關,但其背后的教育制度及人才評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