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邊緣能量帶可作為星際磁場“方向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星際邊界探索(IBEX)任務中,來自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小組報告稱,他們通過獨立檢測證實了該任務的一項標志性發現——位于我們太陽系邊緣的神秘的能量和粒子帶,可以作為指示局部星際磁場方向的“天空路標”。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科學快遞》上。 迄今為止,對這一復雜邊界區做出直接檢測的是NASA的“旅行者1”號衛星。“旅行者1”號飛行器2004年進入日球層邊界區,越過了所謂的“最后震動”,此處太陽風突然變慢,在2012年它進入了星際空間。但研究人員指出,當他們把IBEX數據和“旅行者1”號檢測的宇宙射線數據相比較時,發現兩者顯示的太陽系日球層以外的磁場方向不同。 雖然這讓他們感到困惑,但不一定數據就是錯的。研究人員解釋說,“旅行者1”號是直接檢測,在特定時間和空間里收集數據;而IBEX是在遠距離收集經過平均的信息,所以二者可能出現不一致。事實上,這些不一致可能成為一種線......閱讀全文
地質地球所發現日球層太陽高能粒子的經度非對稱分布
太陽高能粒子(SEPs)由太陽劇烈爆發活動(比如耀斑、日冕物質拋射)產生并在日地空間中傳播,單個粒子能量最高可達GeV量級,對在太空中作業的宇航員和衛星上的電子元器件均能構成嚴重危害。因此,太陽高能粒子成為影響日地空間環境和空間天氣的重要因素。為規避和減輕它對人類空間探測活動以及生產生活的影響,
太陽系邊緣能量帶可作為星際磁場“方向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星際邊界探索(IBEX)任務中,來自新罕布什爾大學的小組報告稱,他們通過獨立檢測證實了該任務的一項標志性發現——位于我們太陽系邊緣的神秘的能量和粒子帶,可以作為指示局部星際磁場方向的“天空路標”。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科學快遞》上。
“旅行者2號”星際穿越首批數據發布
本周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志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報道了美國宇航局(NASA)的“旅行者2號”探測器在星際空間發回的首批數據。 這些論文確認了“旅行者2號”探測器于2018年11月5日進入星際空間,其當時與地球的距離是地球和太陽距離的119倍。(當時“旅行者1號”探測器距離太陽216億公里;“
行星際日冕物質拋射期間的磁層軟X射線輻射研究獲進展
太陽風電荷交換(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簡稱SWCX)是指太陽風中高價態的離子(C、N、O等)和中性成分(地球空間中主要是中性H)發生碰撞,獲得一個電子進入激發態,隨后在回到基態的過程中釋放出軟X射線波段的光子。地球磁層的SWCX軟X射線輻射主要發生在日側的磁鞘和極
研究認為太陽壽命可能更長
近日,《天文學》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路立等人的一篇題為《遙遠行星磁層的能量中性原子(ENA)成像模擬與太陽風ENA發射研討論》的研究論文。研究指出,中性原子探測器(IBEX-Hi)在月球共振軌道遙測掃描獲取的“ENA ribbon”圖像是否真的源于日球層頂,這涉及到評估整個太陽系太
太陽光球層內存在一個小尺度磁冠結構的拼接層嗎?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李焱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通過分析p模式震蕩頻率來探測太陽大氣層中小尺度磁場分布的新方法,并且發現太陽光球層中存在一個以前尚未被認識到的小尺度磁冠拼接層。該研究成果 “Can small-scale magnetic fields be the major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舉行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舉行? 張力軍出席并講話 由環境保護部主辦的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今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共同紀念第十六個國際保護臭氧層日,慶祝我國于2010年全面停止全氯氟烴、哈龍、四氯化碳等主要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出席紀念活動并講話。 張力軍
12層樓高的水晶球逼幽靈粒子現身
兩座核電站之間,700多米深的花崗巖下,正開掘一個巨大的空洞,容納一個12層樓高的“水晶球”。來自球中的一次次閃爍,將吐露中微子的身世秘密。 位于廣東的正在建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最復雜的高能物理實驗裝置。與當前最好的國際同類裝置相比,它的規模大20倍,精度提高近一倍。 世
首位星際訪客謎團解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808.shtm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在京舉辦
環境保護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主辦的2016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紀念大會近日在北京環境國際公約履約大樓舉行。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指出,在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下,《蒙特利爾議定書》履約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球淘汰了100多萬噸消耗臭氧層物質(ODS),臭氧層耗損得到有效遏制
5月11日《科學》雜志內容精選
開普勒未覺察到的行星 對由開普勒飛船——該飛船一直在對大約15 萬顆恒星的亮度進行監測并搜尋行星在它們前面經過的證據——提供的數據所作的一項分析使得行星數量至少又多了一顆,這顆行星原先沒有被開普勒團隊發現。David Nesvorny及其同事曾
地球首位已知星際訪客獲確認
科技日報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志》發表論文稱,他們已經證實,2014年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CNEOS 2014-01-08來自另一個恒星系統,是迄今已知的地球首位星際訪客,其拜訪地球的時間比著名的“奧陌陌”早3年。研究人員認為,此類星際訪客可
波音“星際客機”載人試飛再次推遲
《華盛頓郵報》當地時間14日報道,波音公司表示,由于發現氦氣泄漏問題,將再次推遲“星際客機”飛船的首次載人飛行到下周。 “星際客機”飛船首次載人試飛原定當地時間6日夜間展開,因運載該飛船的“宇宙神5”型火箭出現閥門故障取消。在對發射數據進行徹底檢查后,研制火箭的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替換了火箭上
波音“星際客機”載人試飛再推遲
中新網6月2日電 據路透社消息,當地時間6月1日,美國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首次載人試飛在發射前幾分鐘再次推遲。美國航天局隨后表示是因地面系統故障導致,目前可能的發射窗口在6月5日或6月6日。據介紹,“星際客機”原計劃將兩名宇航員送往空間站并停留一周時間,隨后再乘坐其返回地球。不過由于系統故障等問題
云南天文臺發現太陽耀斑爆發會引發光球層黑子結構轉變
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徐喆和合作者,報道了M5.0級太陽耀斑爆發導致光球層黑子半影結構收縮衰退,并轉變成為黑子本影結構的現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太陽黑子的形成,是由于太陽內部磁
科學家揭示太陽風日地之旅詳細過程
太陽風由太陽大氣最外層的日冕不斷向太空拋射物質粒子流形成。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9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西南研究院利用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環日立體攝影衛星(STEREO)數據,首次制作了清晰的太陽風視頻圖像,顯示了一團木星大小的物質云所含的各種等離子和粒子,及其在行星際空間分布的形
47歲探測器旅行者1號的數據流恢復
它是一項終極的遠程It服務,跨越240億公里的太空以修理一臺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陳舊、殘破的計算機。據《科學》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旅行者1號——最早到達星際空間的著名探測器之一,在經歷了6個月的通信中斷后,終于再次向地球傳回科學數據。2023年11月,一個損壞的芯片導致旅
我國行星際擾動傳播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數值模型網格系統和太陽風暴事件擾動傳播示意圖 太陽風暴從爆發到最終影響地球,需要三四天時間。按照過去的模擬計算模型和計算機運算速度,在人們計算出太陽風暴對地球影響的結果前,太陽風可能早已到達地球了。 如何提前幾小時或幾天,快捷有效地預報空間天氣,不僅是空間天氣研究的重要課題,
深空通信:讓“星際呼喚”成現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550.shtm
深空通信:讓“星際呼喚”成現實
當地時間8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網站上宣布,其與位于地球約200億公里的“旅行者2號”終于恢復了通信。此前,由于地面控制人員發出錯誤指令,“旅行者2號”指向地球天線的方向偏離原本位置2度,導致其無法正常與地球進行通信。 天線位置僅僅2度的偏差,為何就會導致“旅行者2號”與地球
美國波音“星際客機”載人試飛再次推遲
當地時間6月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波音公司表示,他們的團隊計劃在6月5日重新嘗試發射“星際客機”,以進行載人試飛任務。6月1日,美國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飛船首次載人試飛任務因技術故障被取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稱,其團隊對發射臺上在倒計時期間出現問題的地面支持設備進行評估,并發現其中一個機箱內
首次發現:在星際自由飄蕩黑洞現身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日報道,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證實,他們在2011年目擊的一個“微引力透鏡”事件是由一顆在星際空間自由自在漫游的孤獨黑洞引起,這是科學家們有史以來首次觀測到此類黑洞。研究人員還測得了這顆黑洞的質量和移動速度。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有許多黑洞在星際空間自由游蕩,但此前未曾發現過。這是因為
為何星際旅行不能說走就走?
每一個大技術變革時代,總會帶來交通工具的巨大更新。輪船、飛機和載人飛船讓人類的足跡從地表延伸到了太空。尤其是載人飛船和與它配套的運載火箭等技術的出現,讓人類有了挑戰地球重力的能力。 但離開地球引力的束縛后,星際旅行也并非是一片坦途。逃離地月系統后,我們將面對的是更加復雜的引力世界,既有地球質量
牽牛花種子可勝任星際旅行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天然防曬劑能夠幫助牽牛花的種子在足以灼傷大多數人類皮膚的紫外線輻射劑量下幸存下來。研究人員指出,普通開花植物的耐寒種子甚至可能在一次行星間的旅程中幸存下來。 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員確定哪些物種能夠參與未來飛往火星的探測活動——由于大氣層稀薄,那里是一個被紫外線輪番轟炸的地
組成生命的分子能在星際空間形成
星際空間是宇宙中最不宜居的蠻荒之地,僅次于黑洞中心或其他宇宙恐怖之處,但法國和丹麥科學家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撰文指出,他們通過實驗證明,大量組成生命的分子能在類似星際空間的環境內生成。因此,星際空間或是一切的開始之處。 太空生物學者一直想厘清氨基酸和糖等組成生命的分子的起源。在最新論文
日研究組用iPS細胞首次育成心臟組織細胞層
京都大學山下潤教授率領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利用人類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首次成功培育出了由心肌和血管等數種細胞組成的心臟組織細胞層。這有望用于對心臟病患者進行再生醫療。 研究小組在用iPS細胞培育心肌細胞時,分階段加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結果,iPS細胞除
空間中心給出快速太陽風暴事件傳播演化的一體化圖像
太陽風暴(CME)是從太陽拋向行星際空間的大尺度磁化等離子體,具有很強的空間天氣效應。快速CME及其激波到達地球附近時,可能引發強烈的地磁暴。因此,理解快速CME及其激波的三維結構、在日冕和行星際空間中的傳播和演化過程對空間天氣來說尤為重要。 2020年11月29日爆發了一個大的快CME事件,爆發
日完成首例18歲以下未成年患者心臟移植細胞層手術
大阪大學醫院23日宣布,該院醫療團隊成功向一名11歲女孩的心臟移植了利用本人腿部肌肉培養的細胞層。目前,這名患擴張型心肌病的女孩已在康復中。 院方稱,這是世界首例為18歲以下未成年患者心臟移植細胞層的手術。 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原發性心肌疾病,表現為左或右心室或雙側心室擴大,伴有心室
波音“星際客機”飛船首次載人試飛推遲
當地時間5月6日,美國波音公司“星際客機”飛船首次載人試飛任務因氧氣安全閥故障而取消,目前正等待下一次試飛。“星際客機”原定當天搭乘阿特拉斯五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如果發射按計劃進行,“星際客機”及其兩名乘客將于5月8日抵達國際空間站。波音公司的“星際飛船”接近國際空間站。圖片來源
美國波音公司首次發射載人“星際客機”任務
6月5日,美國波音公司首次成功發射了載人“星際客機”飛船。這一里程碑式的發射意味著美國宇航局(NASA)現在有兩種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商業選擇——波音公司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6月5日,“星際客機”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發射升空。圖片來源:Joe Raedle/Getty Images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