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約翰遜/杰夫·布魯姆菲爾 科學家們一直渴望著,可以掌控像太陽般制造能量的技術。值得欣慰的是,日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成功制造出一個“微型太陽”。 研究人員使用全世界最強力的激光聚變裝置——“國家點火裝置”(NIF),朝一個豆粒大小的目標發射激光,觸發了核聚變反應,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盡管它只持續了短暫的一瞬,但這項技術重新燃起了人們對核聚變反應堆的希望。即在未來的某一刻,我們或許可以利用該技術,輕易地制造并控制核聚變反應。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清潔的、無限的、安全的核能已經指日可待了。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奧馬爾·哈瑞肯在2月12日發表研究結果時表示,實驗結果標志著,在全世界范圍內首次實現了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超過燃料吸收的能量。 核聚變始終受到科學家的追捧,是因為其產生的能源安全、清潔,且近乎無限。核聚變反......閱讀全文
據英國《新科學家》9月13日報道,上周,英國AWE(其前身為英國原子武器發展研究中心)公司、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和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將攜手研發激光核聚變作為清潔能源。 當氘、氚等較輕元素的原子核相遇時會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巨大能量,這一過
“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在解決未來能源危機和國防安全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為實現激光核聚變反應而進行的激光驅動器研究代表了國際高功率激光領域最先進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說話者為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博士生導師王雨雷。近日,其獲得“科學中國人(2013)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學家獎”。圍繞著激光慣性約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7月5日,位于加州斯利福摩爾隸屬于美國能源部的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激光型核聚變裝置創造了破紀錄的激光發射峰值功率和能量輸出。激光型核聚變裝置同時也可稱為“國家點火裝置”,該裝置的激光系統激發192束激光釋放出超過500兆兆瓦(5000億千瓦)的峰值功率和1.85兆焦的紫外激
世界上*臺激光器誕生于1960年,我國于1961年研制出*臺激光器,40多年來,激光技術與應用發展迅猛,已與多個學科相結合形成多個應用技術領域,比如光電技術,激光醫療與光子生物學,激光加工技術,激光檢測與計量技術,激光全息技術,激光光譜分析技術,非線性光學,超快激光學,激光化學,量子光學,激光雷達,
近日,以“高功率激光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性能調控”為主題的第239期東方科技論壇在滬舉行。與會院士專家建言采取措施,加強合作,爭取在高功率激光材料領域取得新突破。 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范滇元在《慣性約束核聚變系統激光材料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的主旨報告中提出,激光技術是我國中長期科技規劃中的八個前
兩院院士王大珩是我國現代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在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研制出各種大型光學觀測設備,在我國光學事業及計量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50年代,他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并發展為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使之成為應用光學和光學工程國際知名的研究開發基地。
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更高效更清潔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變能被認為是終極選擇之一。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僅在海
記者日前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理學院卓紅斌團隊在激光核聚變“快點火”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采用一種全新策略,使轟擊燃料靶的高能電子束得以有效聚焦,從而可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為最終實現激光核聚變“快點火”帶來了曙光。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刊于《物理評論快報》。 激光核聚變,是利用超強激光束壓
位于美國加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資料圖片) 新聞背景 日前有消息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激光聚變裝置——“國家點火裝置”(NIF)在最近的一次試驗中,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首次超過了燃料吸收的能量。這既是重要的科研進展,也預示人類向著獲得“永久的清潔
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高功率激光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中物院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總師、國家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光機所研究員林尊琪,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5月28日19時30分在上海華東醫院與世長辭,享年76歲。 林尊琪長期
因為創造出了“微型太陽”,在實驗室里重現“大宇宙”,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激光等離子體物理學家張杰院士9月24日被美國核學會授予2015年度愛德華·泰勒獎。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榮獲這個激光聚變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數十年來,全球科學家一直夢想著在地球實驗室里實現太陽的聚變反應,以獲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
激光晶體及其元器件是光電子產業的重要基礎材料,是固體激光器發出激光的核心元器件。由于激光晶體具有光學均勻性好、機械性能好、物化穩定性高、熱導性好等優點,目前仍是固體激光器的熱門材料,因此廣泛用于工業、醫療、科研、通訊和軍事等領域。如激光測距、激光目標指示、激光探測、激光打標、激光加工(包括切割、
2017年5月20日,2016年度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表彰現場(資料圖片) 自1875年5月20日,17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署“米制公約”,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國際單位制以來,計量科技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積極推進和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科學研究到國防建設,從工業發展到經濟繁榮,從
在北美洲、歐洲和其他地區,由私人資金或政府—私有混合資金支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正在探索核聚變新方法。 聚變能研究領域正在上演離奇事件,企業家精神、不同意見和開創精神出現了一次大爆發。在一個可以被概括為“大科學”的最糟糕情況的領域——進度緩慢、定價高昂和繁重設計,一些人最后說“受夠了”,并開始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當今應用廣泛的激光已經誕生整整50年。今天激光已經成為互聯網光纖骨干網的基礎,可以幫助人們尋找新型清潔聚變能源,而激光仍顯得是未來主義的。以下這組圖
流體中的湍流是自然界中極為普遍、迷人而又復雜的現象。雖然人們借助實驗和大規模的計算機模擬等最新技術手段對它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還是沒有能完全理解它。而與激光核聚變研究有關的高溫高密等離子體中的湍流則更為復雜,一方面其中引入了非線性的電磁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這種湍流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尺度更快、更小
近日,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至展、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李儒新的率領下,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激光質子刀研究中取得進展。科研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激光脈沖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
清明時節雨紛紛,每當這個時候,人們會回憶起那些逝去的親朋好友。作為分析測試行業的一員,我們自然不能忘了那些生前為我國分析測試行業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專家、學者。借清明節之際,分析測試百科網帶您回憶那些已經遠離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回憶他們為我國科技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
12月3日下午,電工所舉行了第42期《科技前沿論壇》學術報告會。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雙聘教授巨新應邀參加了本期論壇,并作了題為“能源科學相關材料研究中的若干物理問題”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古宏偉研究員主持。 巨新教授首先介紹了目前能源的發展情況。他指出,隨著煤、石油、天然氣等
32、電波暗室電磁學的頂峰,各種機械 電子成品只要身上存在半導體零件就需要進行電磁波環境測試,測量電磁兼容最重要的設備就是電波暗室,全球最大規模電波暗室制造商是日本TDK。33、高端光纜nict與住友電工、橫濱國立大學、optoquest株式會社共同開發出36光芯兼每條光芯都可以3種模式傳遞信息的世
溫度是一個基本的物理量,自然界中的一切過程無不與溫度密切相關。溫度傳感器是最早開發,應用最廣的一類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的市場份額大大超過了其他的傳感器。從17世紀初人們開始利用溫度進行測量。在半導體技術的支持下,相繼開發了半導體熱電偶傳感器、PN結溫度傳感器和集成溫度傳感器。與之相應,根據波與物質的相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電實驗室研究員李建郎課題組在新型固體激光器研究中,同時實現了具有矢量偏振和螺旋相位的激光光束輸出。相關論文已發表(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 21, 1600406, 2015; Appl. Phys. B,117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我們通常理解,世界上只有一個,能不能再造出一個太陽?很多科學家都在嘗試。最近,位于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制造出了一個“微型太陽”。研究人員使用全世界最強力的激光裝置朝一個豆粒大小的目標發射激光,觸發了核聚變反應,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釋放出了巨大的能
接觸式溫度傳感器的特點:傳感器直接與被測物體接觸進行溫度測量,由于被測物體的熱量傳遞給傳感器,降低了被測物體溫度,特別是被測物體熱容量較小時,測量精度較低。因此采用這種方式要測得物體的真實溫度的前提條件是被測物體的熱容量要足夠大。非接觸式溫度傳感器主要是利用被測物體熱輻射而發出紅外線,從而測量物體的
溫度傳感器輸出的一般為電壓或電流信號,可以使用ADC轉換為數字信號,在經過和總量程計算即可得出溫度數值.可以通過:通信、LED顯示、LCD顯示、語音播報等等方式展示出來.溫度傳感器的種類有哪些1、接觸式溫度傳感器2、非接觸式溫度傳感器接觸式溫度傳感器的特點:傳感器直接與被測物體接觸進行溫度測量,由于
美國國家點火裝置的前置放大器。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5日(北京時間)消息,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報告稱,世界最大激光器、被稱為“人造太陽”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正距離其目標越來越近,顯示了一個可持續核聚變反應裝置正在由夢想逐步成為現實。不過在設施達到高度穩定前,目前仍有一個顯著障礙
“人造太陽”美國國家點火裝置日前完成了首次綜合點火實驗 信息時報綜合報道 位于美國加州利弗莫爾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稱,被稱為“人造太陽”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日前完成了其首次綜合點火實驗――192束激光系統向首個低溫靶室發射了1
Jeffrey Atherton圖片來源:勞倫斯利物莫實驗室 Jeffrey Atherton將成為麻煩重重的美國激光核聚變實驗——國家點火裝置(NIF)的新主管。NIF屬于加利福尼亞的勞倫斯利物莫實驗室(LLNL)。作為利物莫中管理NIF和光子科學理事會的副主任,操持NIF十多年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據悉,受大自然啟發,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激光器,能夠使用與變色龍相同的納米力學來改變顏色。變色龍通過控制其皮膚上納米晶體的間距來改變顏色。這種新型納米激光器則以類似的方式,通過控制可拉伸聚合物基體上的金屬納米顆粒的周期分布來實現顏色的改變。可拉伸聚合物基體通過拉伸可以將納米顆粒之間的距離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