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生物仿制藥論壇在武漢光谷生物城召開
為加強當代生物仿制藥技術發展和應用,展望未來前景,增進國內外行業交流,2014年3月6-7日,中國國際生物仿制藥論壇在武漢光谷生物城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由武漢光谷生物城主辦、BMAP醫藥信息咨詢公司承辦,有超過300多位國內外生物仿制藥領先企業高管,帶來最先進的國際技術理念、成功的國內外企業實踐案例,為中國生物制藥企業在藥品申報注冊、技術協作以及質量優化領域帶來積極的提升和推動。 本次峰會以促進國內外在法規戰略、藥品注冊,技術協作以及質量優化領域進行積極的探討為宗旨,匯集國內外行業頂級企業領導,法規專家以及學術精英圍繞以上行業挑戰分享國際領先實踐,探討最佳解決方案,以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管理風險、適應日益規范的法規環境并幫助提高整體行業的國際競爭 力。 論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會前研討,主要解讀美國最新藥品注冊法律法規。 第二部分:兩天會議。第一天將 分3個議題展開,先后介紹國際......閱讀全文
從“低仿”到“高仿”:中國仿制藥亟待升級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僅創新藥甚少,且仿制藥也難以達到“高仿”水平。而我們的鄰居印度,仿制藥大多可達到歐美標準。如何解決十幾億人的吃藥問題?近期,國家各部門密集出臺促進創新藥研發和仿制藥提升的政策,但仍需掃除一些現實障礙。 289個品種的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進入倒計時。 中國是
正大天晴再獲首仿 中國生物制藥創新賽道研發不斷
10月9日晚間,中國生物制藥發布公告,稱其公司控股子公司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大天晴”)開發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枸櫞酸托法替布片”(商品名:泰研)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品注冊批件。 中國生物制藥稱,該產品為國內同品種首家獲批,且率先完成生物等效性研究,按照化藥新4
高端仿制藥:市場點贊的六條首仿捷徑
高端仿制藥的培育離不開較高的壁壘和較強的自主定價權。 早期的壁壘主要為政策壁壘,比如新藥保護期和監測期,包括國內首仿的阿托伐他汀鈣“阿樂”和氯吡格雷“泰嘉”,依靠政策壁壘在專利藥進入中國后迅速仿制上市,并成為獨家仿制品種。 技術壁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盡管國內原料藥水平已經逐步與國際接軌,但部
湖南成立仿骨生物材料研發孵化平臺
近日,“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湖南省工程實驗室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成立。該實驗室致力于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仿骨生物工程材料,實現其臨床應用和產業化。這是湖南省首個仿骨生物工程材料領域的專業研發及產業孵化平臺,也是湘雅醫院推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協同創新的重要成果。 該實驗室將開展材料成
生物制藥凍干機
生物藥品是通過生物科技用轉基因生物制成的醫用物質,它們是特別復雜的分子,因此對溫度很敏感,生物藥品是制藥和生物科技行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 大約 60% 的這些物質,例如,專用于治療癌癥的物質和抗體,需要通過凍干工藝執行極為溫和的干燥,從而實現充分的保質期。 所以在上述情況下,用小瓶準備醫用物
生物制藥(3)生物技術
目前,各國、各組織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定義和圈定的范圍很不統一,甚至不同人的觀點也常常大相徑庭。本文采納有關學者的觀點,將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界定為:生物技術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及其細胞的、亞細胞的和分子的組成部分,結合工程學、信息學等手段開展研究及制造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制藥(8)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 《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有望本月內出臺的消息備受醫藥產業生物制品界關注,已經引發市場反應。出席高交會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也成了媒體關注的對象。盡管未透漏有關規劃情況,但張曉強指出,黨的“十八大”對黨和國家的發展方向作了重要的表述。明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
1首仿、8療效與原研一致仿制藥即將上市
2018年心血管系統用藥受理最多的為仿制藥,有89個受理號,相對于2017年的30個增長了196.67%。本篇文章也將重點分析心血管用藥今年的仿制受理情況:以新3類申報的首防品種,哪些即將上市?以新4類申報的仿制品種,哪些是不同劑型的首仿上市?哪些上市后將直接通過一致性評價,占據市場優勢?一起來
生物制藥(2)發展
《2013-2017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是伴隨著高新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做出了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1991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共批準建立了5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中包括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
生物仿制藥熱潮來襲
據IMS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藥品市場約8700億美金,2015年將增長到11500億美金。這2800億美金的增長差值中,仿制藥將貢獻500億美金。巨額的市場空間讓全球制藥企業摩拳擦掌,不論是財力雄厚的國際巨鱷,還是創新能力強的新興公司,甚至傳統意義的非醫藥企業,都紛紛涌入生物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