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厘米見方的薄膜材料,通過導線與LED燈相連。只要用手捏一下這個薄膜材料,LED燈就會亮起。18日下午,科技日報記者在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看到,科學家已開發出摩擦電發電機。它的問世,為未來能源發展帶來了新的供給模式。 這種用高分子透明薄膜材料做成的器件就是一種發電機,或稱摩擦電發電機。納米能源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告訴記者,摩擦電發電機主要由有機材料和常見金屬構成,其用量極少。“摩擦電發電機利用的是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耦合,同時配合薄層式電極的設計,實現電流的有效輸出,目前的輸出功率最高可達 500瓦/平方米。” 在納米能源所,記者看到王中林團隊已開發出旋轉式直流摩擦發電機、剎車發電模擬裝置、自驅動無線觸摸報警器、柔性透明摩擦發電機、碟式寬頻摩擦發電機、腳踏式摩擦發電機、潮汐能收集裝置等摩擦發電裝置。 “摩擦電發電機的動力源既可以是已被人們認識的風力、水力、海浪等大能源,也可以是人的行......閱讀全文
3月18日,王中林院士(中)向記者展示剎車發電模擬裝置 “摩擦,過去是起電,現在是發電。”3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舉辦了摩擦發電新能源技術成果展示會,王中林院士攜研究團隊向記者們展示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旋轉式直流摩擦發電機、剎車發電模擬裝置、風力摩擦發電裝置等20件摩
海洋是孕育人類的搖籃,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理論上,海洋完全可以滿足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需求,并且不會對大氣造成任何污染,是一種可持續永久解決世界能源需求的途徑。目前,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王中林院士團隊正在致力于研究一種基于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的穩定實用的波浪能發電網絡裝置,該技術難題一旦
海洋是孕育人類的搖籃,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理論上,海洋完全可以滿足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需求,并且不會對大氣造成任何污染,是一種可持續永久解決世界能源需求的途徑。目前,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的王中林院士團隊正在致力于研究一種基于摩擦納米發電技術的穩定實用的波浪能發電網絡裝置,該技術難題一
你有沒有想過,你每走一步路、拍一下手,都有可能點亮一盞燈?這個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如今成了現實。3月18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在京舉辦摩擦發電新能源技術成果展示會,展示了多項摩擦電發電機的最新研
最近一段時間,初冬的北京再次被霧霾籠罩。在空氣污染狀況得不到根本遏制的今天,空氣凈化器幾乎成為了每個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能不能發揮我們的優勢,讓更多人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這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王中林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科學家的科研成果,不僅
最近一段時間,初冬的北京再次被霧霾籠罩。在空氣污染狀況得不到遏制的今天,空氣凈化器幾乎成為了每個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如何讓更多人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這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王中林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科學家的科研成果,不僅要上得了書架,還要能上
作為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風能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可持續性——晴天和多風的日子并不是總能遇到。就這一點而言,波浪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5日報道,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利用海浪發電的納米摩擦發電機。研究人員稱,這種發電機結構簡單、廉價易用,可晝夜無休地持續工作。相關論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期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摩擦納米發電機與傳統電磁感應發電機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首次從理論高度提出了摩擦納米發電機是繼電磁感應發電機之后,采用機械能發電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是具有可能和電磁感應發電機同等
利用海洋能源,是當今世界能源研究的前沿方向。據統計,世界范圍內海洋中的波浪能達700億千瓦,占全部海洋能量的94%,是各種海洋能量的主體。然而,一個多世紀以來,海洋波浪能開發成本高、規模小、經濟效益差,而陸地近海周期短、波高小、能流密度低等特征始終束縛著其大規模商業化開發利用和發展。新型、簡易、
——記“頂尖千人計劃”入選者王中林推進“摩擦發電機”產業化 一項基于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效應的發電技術“摩擦發電機”正加速走進百姓生活,成為中國綠色能源發展的新選擇。技術進步背后,是北京中關村在延攬海外高端人才、打造創新生態方面的努力,為國家首批“頂尖千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外籍院士、摩擦發電技
近年來海洋生態環境傳感器逐步向小型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對整個傳感系統的能源補給、材料、通訊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戰。國內外開展了面向海洋生態環境傳感器的新能源技術研究,如太陽能、風能、溫差能和波浪能。相比于太陽能、風能和溫差能,波浪蘊藏著巨大能量,并且具有更大的時間和空間適用范圍。但由于波浪的運
摩擦納米發電機作為高效的能量收集和轉換新途徑,在風能、水能、波浪能等各種機械能的收集轉換中得到了廣泛地拓展應用。其自供電的特性更為自然環境中設備運行的持續供能提供了一種理想方案。 近日,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教授徐敏義團隊提出并系統性研究了一種新型防潮且自適應風向的旗形摩擦納米發
可穿戴電子器件,如電子皮膚、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等,已表現出替代傳統電子產品的巨大潛力,但因器件體積有限,電池續航時間短,應用受到限制。一種常規的策略是將輕便高效率發電模塊和高能量的存儲裝置做成織物,直接集成到可穿戴電子系統中,如基于纖維的光伏電池和電容器組成的自供電系統等。然而,光伏電池的工作狀
在今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上,一款利用柔性透明納米線摩擦起電的“納米發電草”,引起了參觀者的興趣。工作人員將10層“納米發電草”鋪在300平方米的房頂上,每當清風拂過,風能便會被收集,由其轉化而來的電能足夠支撐室內照明。 這款趣味新能源產品的誕生,源于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維清教授與美
計算機工業飛速發展,芯片制造工藝在不知不覺中就從90nm進化到了14nm,摩爾定律在20多年的時間里大行其道,意義非凡。要知道,人們最初接觸納米這個詞多少都和購買與使用計算機相關。但現如今,納米這個詞已經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一個鏡頭想要強調自己的高技術標準,會標稱自己使用了納米鍍膜;廚房
國家“頂尖千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領導的團隊研制出水能摩擦納米發電機,組網利用后或可實現每平方公里海面產生兆瓦級電能。海洋發電產生的能源或將超越水電等“綠色能源”。 據中科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介紹,如果將這些水能摩擦納米發電機結成網狀放置到海洋中,將會使海水無規則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家“頂尖千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領導的團隊研制出水能摩擦納米發電機,組網利用后或可實現每平方公里海面產生兆瓦級電能。海洋發電產生的能源或將超越水電等“綠色能源”。 據中科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介紹,如果將這些水能摩擦納米發電機結成網狀
英國《自然―通訊》期刊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可再生能源領域一項新技術:一種被稱為回轉摩擦發電機(rotary triboelectric generator)的新型發電裝置,可從周圍環境中提取能量,將微風、水流甚至人體運動的動能轉化為電能。該種發電裝置不但效率高,而且成本低廉。
手機即將沒電,如何接打重要電話?家中電器忘關,能否遙控關機?發生大面積原油泄漏事故,如何生態環保地處理?……2日開幕的第42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千余項“奇思妙想”為人們破解難題,其中有日常生活中的小麻煩,也有涉及生態環境的大問題。 手機電量快用完還想打電話怎么辦?未來或只要用手摩擦屏幕就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微系統技術重點實驗室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在自供電加速度傳感器方面取得新進展。無線傳感網事業部碩士研究生向成豪與其導師車錄鋒、周曉峰發明并研制了一種柔性摩擦發電加速度傳感器。向成豪以第一作者身份將相關研究成果A self-powered accelerat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和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共同參與的科研團隊在王中林教授的帶領下,設計和制作出大功率的二維平面摩擦發電 機,并成功地展示了其通過收集環境中的機械能來實時驅動常規電子產品的能力。該高性能摩擦發電機開創了自驅動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實用化進程,并為在大范圍內 收
海洋能被譽為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之后的“藍色能源”。然而,海浪發電轉換率不高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最近,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王中林帶領他的團隊,首次提出了基于摩擦發電機網絡結構的海洋能采集方式,顛覆了從前以電磁感應收集海洋能的方式,并有望在五年內實現產業化。“藍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一個科研組日前稱,他們開發了一種透明的柔性摩擦電發電機,能利用走路時的機械能發電。摩擦電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因為很難收集利用而被忽略。 他們開發的發電機通過聚酯纖維薄片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片的摩擦來產生電力。當摩擦發生時,兩層聚合物薄膜之間產生電荷分離并
摩擦起電和靜電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由于它很難被收集和利用,往往是被人們所忽略的一種能源形式。自從2012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發明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以來,全世界的學者從各個方面對TENG進行了廣泛的研究。TENG作為一種能源器件得到實際應用的關鍵在于進一步提高功率密
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能源始終是關鍵和重要的話題,它是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近年來,由化石燃料燃燒所導致的氣候惡化和能源危機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關注。因此,當前急需尋找其他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海洋波浪能儲量豐富,且幾乎不依賴于環境條件,是一種有望大規模應用的可再生能源。然而由于缺乏有效且
近年來,隨著柔性晶體管/集成電路、可拉伸光電器件、可折疊顯示屏和電子皮膚等各種革命性功能產品的大量涌現,柔性/可拉伸電子產品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這些產品對其供能設備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其具有相當的柔韌性和可拉伸性。然而,鮮有能源器件可以同時實現柔韌性、高透明度和可拉伸性。另外,市場不斷增長的可
波浪能的研究是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的熱點。然而,傳統的基于電磁發電技術的波浪能發電裝置在低頻低振幅的海浪作用情況下,很難有效的發揮發電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作為新一代的能源器件,能夠有效地將低頻和低振幅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從海浪能中獲取能量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途徑。 近日
由于以前收集聲能的技術缺點不少,“聲音發電”尚未真正應用。而聲音發電這項技術近期取得突破。 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領導下,近日首次實現了利用摩擦效應的高效能聲音發電。他們將鍍有金屬電極的聚四氟乙烯膜(Teflon)和具有孔洞結構的金屬
一個面積約25平方厘米的納米薄膜發電機,借助電吹風的風力,通過薄膜間的摩擦產生電能,瞬間同時點亮900多個發光二極管……由多位歸國博士組成的我國科研團隊不久前利用納米發電機研制出納米薄膜風力發電系統,給風力發電增添了新的可能路徑。 由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團隊2006年發明的納米發電機,曾被
聲波無處不在,如人們所在的各種社交活動場所、機場、建筑工地和交通中都充斥著各種聲音。通常情況下,這些聲音被認為是污染我們生活環境的噪聲,雖然其提供的能量充滿我們整個環境,但往往被忽視和浪費掉。若能將這些能量收集并利用,將獲得一種嶄新的、可持續的能量源。目前,聲能采集還不普遍,與其他類型的能量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