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并進而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設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有些科學家認為,盡管希格斯玻色子很小,但其或許并非最小的粒子,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其他更小的粒子,是這些粒子組成了玻色子。最近也有研究表明,這些被稱為“技夸克(techni-quarks)”的粒子很有可能潛伏在宇宙中。 丹麥南丹麥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托馬斯·瑞特弗4月2日對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相關報道)表示,要想找到這些組成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我們需要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進行升級或者研制下一代粒子對撞機才行。“經過仔細梳理,我們找出了幾個理論,可用來解釋希格斯粒子和希格斯機制。” 2012年,科學家們在LHC內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蹤跡”,這一重大發現也促使研究希格斯理論的希格斯和比利時科學家弗蘭西斯·恩格勒摘得2013年諾貝爾物......閱讀全文
據媒體報道,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每一分鐘都有暗物質粒子擊中人體,如果兩個粒子在人體內發生湮滅,那么就有可能導致不利的基因突變發生。暗物質作為宇宙中最為神秘的領域之一一直是宇宙學家關注的重點,其最大的特點是無法被直接觀測到,但科學家發現它們的存在是其產生了明顯的引力效應,并體現在星系與星系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歐洲核子能中心LHCb探測器內部,質子撞擊形成轉瞬即逝的不穩定粒子。 在粒子物理學家中間,Sheldon Stone有著高標準和極其真誠的聲譽。他為人所知的一件事情是,在一位同事講話過程中,喊叫著打斷人家的話,指出其中缺乏證據。所以當Stone討論自己和一位同事近期作出的觀察時,他的話應該有一定分
陳和生院士。 歐洲核子中心捕捉“上帝粒子”實驗所用的“緊湊型繆子線圈”探測器設備 該探測器示意圖 7月18日下午,記者一行如約走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和生院士辦公室,就歐洲核子中心近日發布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最新進展進行專題采訪。作為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
如果把一個東西切得越來越小,會發生什么?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在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觀中,物質可以被無窮盡地分割。不過,這種觀點一直未獲實驗證明。那么,物質的最小單元究竟是什么? 為探索這一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個模型對已知基本粒子進行了分類,
據國外媒體報道,暗物質是宇宙中極為神秘的事物,占全宇宙質能的26%左右,目前科學家對暗物質的探索結果發現天體系統周圍“遍布”暗物質,銀河系周圍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團,那么這些物質是由何種粒子構成的呢? 哈勃太空望遠鏡探索Abell1689星系團中心物質群,引力透鏡暗示這里存在大量的暗物質 大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獲得的最新結果令人興奮 綜合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在星期二(12月13日)表示,他們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跡象,這種碎片有時被稱為“上帝粒子”,因為它是宇宙中所有物質的質量之源。 但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需要在未來幾個月進行更多的實驗,以便獲得
暗物質實驗或將轉移至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市的SNOLAB地下設施內進行。 北京時間7月27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道,科學家正尋求將尋找暗物質的地下實驗轉移至更深的地點進行,因為經過地球的宇宙射線可以完全覆蓋地下實驗尋找的暗物質事件。研究人員希望在尋找暗物質的過程中盡量消除宇宙射線
LHC的CMS探測器 如果某種粒子看上去很像希格斯粒子,且性質也很接近,那么它很可能就是標準的希格斯玻色子。這是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CERN)利用大型強子碰撞型加速裝置(LHC)得出的最新研究結果。物理學家一直在嘗試描繪于2012年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到目前為止,每一項測試都證實這種新發現的粒子非
得知“上帝粒子”項目提出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鐘華覺得“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帝粒子’的證實讓我們正在攻克的質量量子基準的理論基礎更加扎實。”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比利時81歲的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84歲的科學家彼得·
發現“新粒子”好比發現新大陸,出乎尋常又令人興奮。因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粒子物理學家們精心繪制了一張擁有61個成員的“粒子譜”,目前實驗中發現的所有粒子都能在這張譜上找到對應的身份。 比如,W玻色子、Z玻色子、膠子、頂夸克以及魅夸克還沒有被發現之前,理論物理學家們已根據“粒子譜”預測到它們的存
標準模型以及希格斯玻色子,后者被認為賦予了宇宙中物質以質量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2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學家們表示,在對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質進行研究之后,他們將有望揭開宇宙的最終命運。一種被稱作 “真空不穩定性”的理論指出,在經過數十億年之后,現在的宇宙內部會產生出一個新的宇宙并最終
這是阿貝爾383(Abell 383)星系團,科學家們曾經借助這一星系團進行暗物質分布圖的構建 北京時間5月2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根據幾項暗物質探測項目獲得的數據進行計算的結果顯示,平均大約1分鐘就會有一顆暗物質粒子擊中人體。 暗物質不同于常規物質,它們完全不可見。科
麥克斯韋方程組與電磁波理論告訴我們,最革命性的發現往往不是因為你想要它出現才出現的。作者: Marianne Freiberger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1831-1879)剛過去的2015年頗有紀念意義:我們慶祝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百周年,然后是喬治·布爾(George Boole)
大型強子對撞機ATLAS探測器實驗數據 世界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其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日前報告了可用來測試希格斯粒子機制的第一個證據,正是這一機制,讓希格斯粒子可以賦予其他基本粒子以質量。這一機制的出現,比希格斯粒子的產生本身更為罕見。此發現到目前為止與標準模型
7月4日,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出席研討會。 全球物理界沸騰了。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后,昨日,位于日內瓦的歐洲原子核能中心向全球宣布,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之前預言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可簡稱希格斯子)特征“一致”。 若最終確定此次發
多位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RHIC-STAR國際合作組探測到氦核的反物質粒子——反氦核。這種新型粒子又名反阿爾法粒子,是迄今為止所能探測到的最重的反物質原子核。STAR國際合作組的該研究成果于4月24日在線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 位于紐約長島的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7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近期的研究表明,神秘莫測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多種形式。 美國能源部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亞當·馬丁及其同事近日在對來自DZero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后提出,也許存在多種形式的希格斯玻色子。 DZero實驗用
氣溶膠光度計是一種前散射線性光度計。由真空泵、光散射室、光電倍增管、信號處理轉換器和微處理器等組成。工作原理:真空泵將氣流抽至光散射室,氣流中的顆粒物質散射光線至光電倍增管,光線在光電倍增管中轉換成電信號,經放大、數字化后由微處理器分析,測定散射光的強度。通過與對照物產生的信號對比,可以得到氣體
(圖片來源:NASA/DOE/Fermi LAT Collaboration) 據美國《連線》雜志網絡版10月27日消息,美國宇宙學家們聲稱,利用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他們已經在銀河核心處發現關于暗物質粒子的最有說服力證據,并推測相撞而毀滅的暗物質粒子比質子重約8倍到9倍。 暗物質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10月18日至19日,香山科學會議第572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以“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中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學實驗”為主題。專家認為,CEPC是我國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發展的最好途徑,并建議國家啟動針對CEPC全面預研究的經費支持。 記者在會議上獲悉,作為“希格斯工廠”
什么是pm2.5? PM2.5是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um的顆粒物,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和揮發性有機物等,一般難以察覺。這些微小顆粒能穿越人體防御,直接進入肺部,引發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因此,PM2.5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已納入監測范圍。 目前,PM2.5的監測尚無國際標
同位素質譜最初是伴隨著核科學與核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同位素質譜是同位素地質學發展的重要實驗基礎。當前我國同位素質譜技術已深入到礦床同位素地球化學、巖石年代學、有機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無機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等各個方面,并在國家一系列重大攻關和研究課題中發揮重大作用,如金礦和石油天然氣研究、水資
11月14日下午,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研究工作組正式發布了CEPC的《概念設計報告》。 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家提出 CEPC 計劃。由于身材龐大,CEPC被很多人稱為“超級對撞機”。同時,因為耗資巨大,它也曾多次掀起物理學界爭議。 項目的支持者認為,超級對撞機將使中國成
如果你想建立一個量子計算機,你需要一種方法來構造一堆處于相同狀態的量子位,并實現這些量子位的邏輯運算。有沒有可能使自然界中不同能量、不同狀態的粒子,變成同一個量子狀態的拷貝?有沒有可能通過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操縱它們來進行簡單的量子計算操作呢? 讓原子“凝聚一心” 大量相同量子態的粒子拷貝可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們提出希格斯機制并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對諾貝爾獎花落希格斯玻色子該如何解讀?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么重大意義?中國科學家對發現該粒子做出了哪些
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網消息,大型強子對撞機底夸克實驗(LHCb)團隊近日報告稱,他們通過分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獲得的數據,發現了3個新的“奇異”粒子并證實了第四個“奇異”粒子的存在。這些“四胞胎”粒子全由4個夸克組成,但擁有不同的質量和屬性。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
北京時間2月25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報道,美國科學家上周宣布,在長島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創造了一種新型反物質。這種新發現的粒子被稱之為“反超氚”(antihypertriton),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重的反物質。此外,反超氚也是第一個含有所謂反奇夸克的粒子,也因此被排在元
科學家首次發現一個向外噴射鐵和鎳等重金屬的黑洞,被稱之為“4U1630-47”。這幅藝術概念圖便展示了這個黑洞。圖像的右側為一顆巨大的藍星,左側盤的中央黑洞正向外噴射噴流。這個噴射重金屬的黑洞是由歐洲航天局的XMM-牛頓太空望遠鏡發現的,被稱之為“4U1630-47”。澳大利亞東部的緊湊陣列射電望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