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今年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總部位于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15日發布新聞公報稱,鑒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已達到出現厄爾尼諾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信風緩弱的影響,該海域海水溫度明顯上升。此外,氣象模型預測未來數月該海域溫度將穩步上升。 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升高被視為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重要信號,海水溫度超出平均溫度的時間越長,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也越大。 世界氣象組織說,自2012年第二季度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海平面氣壓等多項指標顯示全球大致處于“厄爾尼諾中性”狀態(即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均未發生),預計這一狀態將持續至今年第二季度初期結束。 世界氣象組織總干事米歇爾·雅羅表示,過去15年中僅有2年被視為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引發的自然變暖與人為變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閱讀全文
加勒比海域發現天然氣田
哥倫比亞石油公司11月8日宣布,該公司與巴西石油公司在哥倫比亞北部玻利瓦爾省以北的加勒比海域發現一處天然氣田。該天然氣干氣田深度為3300米,由“馬帕爾1號”鉆井所發現。這一鉆井屬于哥倫比亞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和巴西石油公司于2007年共同投資的項目,哥巴投資各占 72.56%和27.44%。
大氣所厄爾尼諾周期性變化合作研究受到重點推薦和引用
厄爾尼諾現象的強弱變化直接影響全球極端天氣的發生,但由于觀測資料的短缺,其長期變化特征一直未被定量描述和準確模擬。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東亞區域環境氣候中心黃剛研究員于2010年訪美期間,和謝尚平教授團隊合作研究了北美西南地區樹木年輪并結合熱帶太平洋地區的珊瑚記錄,精確重建了過去1100 年來
科學家提出拯救大堡礁終極方法
保護全世界珊瑚礁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采取嚴厲措阻止全球變暖。這是對澳大利亞的標志——大堡礁的3處大面積死亡珊瑚進行的一項最新分析得出的結論。研究發現,因氣候變化導致的反復白化將考驗珊瑚礁的韌性。 并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檀香山市夏威夷海洋生物學研究所珊瑚礁生態學家James Guest表示,這一令
厄爾尼諾事件持續衰減將于今年5月結束
記者楊舒、通訊員陳小南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厄爾尼諾事件當前仍處于衰減階段。國家氣候中心預計,厄爾尼諾事件將于5月結束。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截至3月(前28天),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持續偏暖,暖海溫中心位于赤道東太平洋160°W附近海區,中心強度超過2.0℃,中心強度及范圍較上月減弱。
高溫滾滾襲來,厄爾尼諾將帶來全球變暖新高峰
在剛剛過去的4月,全球多地出現了這個時節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其中尤以亞洲部分地區為典型。有氣象專家認為,此次反常的高溫過程,或與此前沉寂數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回歸有關。一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該國連續第二年在4月出現連續極端高溫天氣。《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今年2月~3月,多個邦溫度創新高,4月更是進一
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降水再循環率是大氣水循環的關鍵指標,意為局地蒸發的水汽對降水的貢獻率,反映了該區域陸氣相互作用的強度。然而,前人對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氣候態量值方面,而對其年際變化機理的研究尚不充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至明年4月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目前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至少持續到2024年4月,會對天氣模式產生影響并導致陸地和海洋溫度進一步上升。 世界氣象組織8日發布了一份關于厄爾尼諾、拉尼娜的最新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0月中旬,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面溫度等大氣和海洋指標符合厄爾尼諾特征。厄爾尼諾在
丁一匯:“連續兩個厄爾尼諾年”需引起重視
“去年是一個弱厄爾尼諾年,今年數據模型預測依然是厄爾尼諾年,連續兩個厄爾尼諾年需要引起注意,這對糧食作物生長和氣候溫度變化都會有很大影響。”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 厄爾尼諾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氣候現象,當海洋溫度超過0.5度就認
今冬將出現一次弱至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11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海溫監測數據,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專家介紹,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它會引起地球氣候的異常。依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
世界氣象組織: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并將持續至明年,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降水和風暴型式。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并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它對
《自然》:罕見“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可能出現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稱,氣象學家已連續第三年預測拉尼娜現象,即可能發生罕見的“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對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伴隨全球變暖,類似情況可能會更加普遍。? ? 研究人員指出,當前拉尼娜現象始于2020年9月前后,此后多數時間都處于輕度至中度狀態,到2022年4月,它愈演愈烈,導致赤道東
高光譜成像與XRF元素分析技術應用于湖底沉積樣芯分析
2020年伊始,全世界各種災害接連出現:中國新冠病毒爆發,東非蝗災,澳大利亞山火肆虐,英國和西班牙遇到颶風,加拿大出現暴雪,菲律賓火山爆發,尼日利亞出現全新烈性傳染病,巴西發現無法識別的新型病毒,南極洲的氣溫爬升到了零上20度......令人聯想到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名詞現象——厄爾尼諾。?? ? ?
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近八成城市空氣質量超標
環保部今日通報了《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5 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趨好,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 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4 年下降14.1%。全國338 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73 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21.6%;265 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
美太平洋研究項目旨在提高強風暴預報能力
厄爾尼諾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今年發生嚴重降雨。 氣候學家近日發起了一場研究厄爾尼諾的“閃電戰”,因為厄爾尼諾這個“麻煩制造者”經常擾亂全球天氣。未來兩月,美國研究人員將利用特殊的航空裝備、科考船以及數百只探空氣球監視形成厄爾尼諾的熱帶太平洋區域。科學家表示,最終他們的分析將有助于提高天氣預報水平,揭
研究發現過去30年間地球升溫0.4度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漢斯維爾分校的大氣學教授和地球系統科學中心(ESSC) 主管約翰·克里斯蒂研究發現,在過去30年間,全球有一半地區的溫度上升了至少半華氏度(0.3攝氏度),另外一半地區的溫度上升了至少1華氏度(0.6 攝氏度)。 據美國國家海
中國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3月20日,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國家海洋局新聞發言人石青峰表示,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陸源排污壓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嚴重,赤潮災害多發,局部區域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
研究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
日本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南極海域已被塑料微粒污染,部分地區污染水平與北太平洋地區相當,這反映了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嚴重性。 塑料垃圾占海洋漂流垃圾的約70%,在風吹日曬下塑料垃圾逐漸碎片化,而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稱為塑料微粒。塑料微粒易吸附有害物質、易被海洋生物攝入,從而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
挪威參與冰島“龍區”海域油氣勘探
據冰島評論在線12月3日報道,本周冰島國家能源局(NEA)完成了冰東北部 “龍區”海域油氣勘探和生產許可申請的審查程序,對申請者的技術和融資能力進行了評估。NEA于今年10月宣布將頒發兩張許可,分別授予法羅石油冰島分公司和冰島石油組成的聯合體,以及Valiant石油和Kolvetni公司組成
山東率先劃定全海域海洋生態紅線
近日召開的山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黃海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2016年~2020年)》。山東省黃海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后,連同之前劃定的渤海海洋生態紅線,標志著山東省已在全國率先完成全海域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是貫徹落實黨
南極海域出現大面積海藻爆發
這是上周五拍攝的一張圖片,展示了南極附近海域出現的這一巨型海藻爆發的海區,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狂風將南極埃默里冰架上的積雪吹入海中融化,釋放出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這里的海藻,從而導致這次爆發事件 北京時間3月8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在南極附近的洋面上近期出現了一大片明亮的
南海神狐海域發現新能源“寶庫”
核心提示 近日,由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鉆探成果報告》通過終審。《報告》顯示,科考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預測儲量約為194億立方米。 含礦區總面積約22平方公里 記者從廣州海洋地質調
國家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
關于開展2007年度國家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建設工作的意見 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廳(局),監測中心、信息中心、技術中心、海監總隊: 為做好2007年度國家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建設工作,為今后此項工作開展打下一個良好基礎,經研究,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2007年度
天津海域發現5海里油污帶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8月4日報道天津漢沽蔡家堡海域、距離岸域2海里的海面上發現不明油污帶。 在天津海洋局官方網站上,記者看到發現不明油污帶具體地點是北緯3907"805""、東經11752"283"",黑色帶狀油污寬約3-4米,向外綿延約5海里。目前,天津海洋環境監測中
中海油:南海爭議海域招標順利
據央廣報道 中海油總公司董事長王宜林在接受采訪時透露,6月底正式在南海海域9個區塊公開招標油氣合作開采以來,已有一些美國公司表達愿意參與招標的意愿。 在爭議海域9個區塊招標 時隔20年后,中海油再次在南海爭議海域9個區塊公開招標開采油田,引發關注。有消息稱,由于擔心投資回報以及保
地球環境所在中太平洋厄爾尼諾研究中取得進展
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為首的國際團隊經過10年的潛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o 4區)厄爾尼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目前全球最長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溫度(SST)變化序列,它對分析未來熱帶太平洋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全球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過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
厄爾尼諾影響太平洋經向模態機制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852.shtm
地球剛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
地球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4日報道,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美國緬因大學匯編的數據顯示,7月3日,地球表面以上2米處記錄的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17℃,達到17.01℃,打破了2022年7月創下的16.92℃的紀錄,使當天成為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
三大洋相互作用促進極端厄爾尼諾形成機理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12.shtm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在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的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以碩士研究生王嘉禎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為通訊作者發表于《氣
今冬將出現一次弱至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麗麗)11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海溫監測數據,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專家介紹,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它會引起地球氣候的異常。依據《厄爾尼諾/拉尼
7月3日成地球最熱的一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161.shtm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與緬因大學匯編的數據顯示,2023年7月3日,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7.01℃,打破了2022年7月和2016年8月創下的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