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雷:創新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中科院2009年研究生導師培訓班在京舉行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研究生指導教師研討班日前在京舉行,來自中科院京區各研究單位的140多位研究生導師參加培訓,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郭雷院士作專題講座時表示,“科學的生命在于創新,創新就是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怕任何挫折。人生境界和學術眼界的高度,決定了研究水平的高度。” 中科院力學研究所李家春院士、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馬石莊、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唐登華等也作了專題講座。 郭雷在講座中表示,一般來講,導師是研究生成長期間最關鍵的環境因素,導師應將研究生引入有前途的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生的學術品位和鑒賞力,讓他們受到系統研究訓練,包括基本學術規范。“20世紀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巨變,與華羅庚、陳景潤等老一輩科學家相比,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但無論怎樣,每一個時代都有杰出人才脫穎而出,順境要懂得珍惜和積極利用,但若能將困難轉化為壓力、激勵和動力,逆境也能成......閱讀全文
短效評價阻礙科學創新
開墾少有人涉足的科學領地,有可能收獲重大的科學影響,但同時也具有更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由于采用了非常規的研究方式,這類研究常被稱作“探索性研究”,與基于常規方式的“開發性研究”形成對照。可以預見,前一類研究中涉及更多“新穎性”,因而也有可能發現更多潛在的科學創新。 然而,創新的科學研究是
用創新勘探科學“富礦”
葆有好奇之心,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要有創造性思辨的能力、嚴格求證的方法,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敢于大膽質疑,認真實證,不斷試驗。”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科考研究團隊,在喜馬拉雅瓊嘉崗地區發現了
短效評價阻礙科學創新
開墾少有人涉足的科學領地,有可能收獲重大的科學影響,但同時也具有更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由于采用了非常規的研究方式,這類研究常被稱作“探索性研究”,與基于常規方式的“開發性研究”形成對照。可以預見,前一類研究中涉及更多“新穎性”,因而也有可能發現更多潛在的科學創新。 然而,創新的科學研究是否總是
《科學》社論:莫讓創新科學被模仿科學所取代
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11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其總編輯Bruce Alberts撰寫的社論——《論創新激勵》(On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稱國家應該加大對年輕科學家創新的扶持力度。 社論說,科學要興旺繁榮,關鍵在于科學界要鼓
眭平:科學創新需要“博學”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說的是治學的幾個主要層次。“博學”須廣泛涉獵,兼容并包,以達博大精深的境界。學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但博學是創新的基礎,越過博學階段,為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創新人才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不僅要有
創新需容錯,更需科學決策
科學精神論場 由于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號稱國內第一個提供全城免費WiFi城市的貴陽,其無線WiFi項目在運行3年多之后,終陷困境。今年以來,作為當初貴陽布局大數據產業、打造“塊數據”平臺的第一顆棋子,D-Guiyang項目虧損近千萬元。 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仍不能抹煞貴陽在大數據產
丁輝:科學儀器與創新
2014年8月7日,2014丹東科學儀器論壇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以下簡稱:分析儀器分會)成立35周年紀念活動在丹東盛大開幕。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丁輝院長為大家帶來題為《科學儀器與創新》的大會報告,內容包括:科學儀器與世界科技革命;科學儀器與大數據;科學儀器與資本。北京市
科學傳統對于創新有什么意義?
12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文化研究支撐中心主辦的“‘科學傳統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以下簡稱科學史所)舉辦。會上,專家學者們探討了科學傳統與創新的關系、科學文化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系、科學文化與原始創新的關系、中國古代科技傳統及其現實意義。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真真
科學時評:“創新魔咒”如何破解
日前,在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人大代表、網易CEO丁磊表示,創新能讓消費者更滿意,能有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是企業創新最原始的動機,但現在的問題是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太弱,“誰創新誰倒霉”。 企業技術創新需要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而技術創新不僅過程復雜,其結果也具有不可預測性,這些因素使企
概念創新是科學追求的圣杯
中國現已成為全球科學界的一支重要力量,這得歸功于中國科學家過去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每年發表大量的論文,然而,龐大的數字并不等于強大的影響。中國應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進軍。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力求質量而不能僅滿足于數量。在諸多決定研究質量的因素中,概念創新(Conceptual Nove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