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開放存取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雜志上,美國、英國和瑞典的研究人員公布了老鼠的全基因組測序圖。老鼠成為繼人類之后第二個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哺乳動物。 在對人類和老鼠的基因測序圖進行綜合性比較后,研究人員發現兩者之間的遺傳差異要比人們預想的大得多。老鼠基因中有20%是新副本,這些副本是在過去9000萬年里演化而來的。人類與老鼠間的大量遺傳差異很可能決定著他們的生物學差異。 此項研究成果填補了之前老鼠基因組研究的空白,強化了科學家的能力,使他們能找出最適于人類疾病的老鼠基因,也證明了如何將人類與老鼠共享的生物學特征與某一物種所特有的生物學特征區別開來。研究發現,這些新發現的基因有許多以一種不尋常的速度進行快速演化,這很可能是由于老鼠和其生殖細胞間進行“軍備競賽”所致。 該項計劃的領導者、英國牛津大學的克里斯·龐亭教授稱,在幫助科學家區分那些在所有哺乳動物中都一樣的生物學基......閱讀全文
利用新方法,研究人員分析了提取自受害者骨頭和牙齒的歷經數世紀之久的病原體。 去年8月,Johannes Krause進行了一個鮮有人嘗試的“壯舉”:他對一具700年歷史的人體骸骨進行了遺傳尸檢。Krause從一個死于14世紀丹麥麻風病人隔離區的年輕女性牙齒中提取了DNA,并計算了來自細菌、污染
中世紀,一個侍者在清洗麻風病患者的褥瘡。 利用新方法,研究人員分析了提取自受害者骨頭和牙齒的歷經數世紀之久的病原體。 去年8月,Johannes Krause進行了一個鮮有人嘗試的“壯舉”:他對一具700年歷史的人體骸骨進行了遺傳尸檢。Krause從一個死于14世紀丹麥麻風病人隔離區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因型-表型關系仍
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過去一年里CRISPR技術在動物造模及單堿基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期繼續為大家從功能基因組篩選、細胞譜系示蹤及疾病診斷方面談談CRISPR-Cas系統的技術運用。 一、大規模基因功能的篩選 盡管測序和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解析復雜的基
美國繁華的大都市紐約,不僅僅是人類聚居地,更是老鼠的天堂。不論是在家中,還是在街頭巷尾,你總能看見它們一閃而過的靈巧身影。據信,在紐約生活著約200萬只老鼠。 這些老鼠很好地適應了都市生活,成為了“紐約鼠”。它們吃披薩、吃熱狗,甚至吃沙拉,居住在地鐵隧道,也可能出現在游樂場,足跡幾乎遍布紐約的
編者按:癌癥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疾病之一。三分之一的女性和二分之一的男性有可能會在一生中會遇到癌癥。我們該怎么打敗它? 作為一個成功的科技企業家,肖恩·派克(Sean Parker)曾與扎克伯格一起創立在線社交網絡公司Facebook,并擔任創始總裁。由于自身過敏和免疫疾病,派克很早就對免
Cell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Cell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許多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都發表在Cell上。本月《Cell》前十名下載論文為: 1. Repu
George Church:哈佛醫學院著名遺傳學家 11月2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遺傳學界的大牛George M. Church領導哈佛醫學院的團隊,在人iPS細胞中進行了CRISPR基因編輯。他們將全基因組測序和靶向深度測序結合起來,評估了Cas9編輯iP
過去幾年,在癲癇研究領域有幾項重大進展,包括癲癇基因及致病機制,抗癲癇藥物對神經發育的影響,依賴閉環神經刺激系統治療癲癇方法。這些成果對臨床實踐和未來研究都有重要意義。而2013年是癲癇研究領域的標志性一年,在癲癇的臨床,轉化及基礎學科上均取得重大成果。 1. Epi4K計劃鑒定了與癲癇性
72歲的王玉明在一年半的時間里走了15000多公里,貼了一萬多張尋人啟事,只為找到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妻子。尋人啟事上,從“當面5千元,送人1萬元謝恩”變成“送人來20萬,打電話去接人1萬元謝恩”。看著老伴閆寶霞的照片,老人失聲痛哭:“我怕我堅持不下去,就沒希望了!” 記憶的橡皮擦 很多阿爾茨
代謝組學經歷了迅猛的技術演化在過去二十年。尤其是廣泛靶向代謝組學技術的新起,實現一次性檢測堅定上千種物質,同時能夠定量。整合了非靶向和靶向代謝物檢測技術的優點,創造性實現了高通量、高靈敏度靶向代謝物檢測,為定性、定量檢測大批量、低豐度代謝物提供了高效的方法。 應用代謝組學的定義事件的預測生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據科學日報的報道,美國杜克大學神經學生物學家埃里希·賈維斯(Erich Jarvis)的辦公室里全是鳥類書籍,但他成為飛行類動物家族樹專家并非因為對有羽毛鳥類的獨特興趣,而是對人類大腦如何理解和產生言語的著迷導致他開始研究鳥類。“我們早已知道鳥類的歌唱行為類似于人類的言
近日,由倫敦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引發一個意大利家庭對疼痛的敏感度異常降低。研究小組成員希望,這篇發表在《BRAIN》雜志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用來尋找解決慢性疼痛的新療法。 研究中的意大利家庭Marsilis,有6個家庭成員,他們的疼痛反應都區別于他人, “即便是自焚或發生骨
自1997年科學家與自身炎癥性疾病的斗爭正式拉開序幕,20多年來,學界對自身炎癥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的探索發現不斷拓展。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周青團隊的最新研究,有望為此類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更加精準的方案。 從出生起大部分時間在醫院度過、每周總有幾天要發燒……由于基因突變使其編碼蛋白發生改變,導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癥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盡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癥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發育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癥 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盡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癥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
《MIT科技評論》一年一度的評選活動又開始了。每次評選,《MIT科技評論》都會選出那些在技術或者模式上有創新,給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帶來巨大機會的公司。今年有14家與醫療健康相關的公司,其中一大半都涉及基因領域,由此可以看出基因領域應該是未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免疫治療、微生物和深度學
不少研究都表明母親肥胖會影響后代健康。華盛頓大學醫學院6月16日發表在《Cell Reports》雜志上的一項小鼠研究(詳細)首次表明即使在孕前女性肥胖導致的遺傳變異也可通過血液傳遞至三代以上。如果你以為僅僅是增加子孫后代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風險而已,那就錯了。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
編者的話 對于科學和技術的重大進展來說,一年并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然而科學與技術的任何進步,都是科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個個腳印。剛剛過去的2007年,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報特別約請各領域專家梳理并點評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亮點,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日趨緊張的生活節奏以及少動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迅速,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病變之后第三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2億人,我國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的糖尿病發病率高達9.6%,本文
在人體內,維生素C是高效抗氧化劑,用來減輕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的氧化應激。還會參與有許多重要生物合成過程。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能靠肝臟來合成維生素C,所以并不存在缺乏的問題。 然而,人類、靈長類動物、土撥鼠等少數動物卻不能自身合成維生素C,因此,人類必須通過食物、藥物等獲取維生素C。 由于蔬菜
“通過研究人類的DNA,預知可能發生的疾病,研制出新型的DNA藥物,就有可能讓人類永葆青春!”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上,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阿龍·切哈諾沃語出驚人。 前不久,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朱莉決定割除雙乳乳腺的事件引發輿論聚焦:她之所以要做切除手術
George Church:分子技術專家,DNA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參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是這個計劃的負責人。他發明的新方法開創了個人基因組研究的時代。基于他發明的直接基因組測序的方法,自動測序軟件被成功開發,并在1994年第一次
Cell雜志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期Cell雜志盤點了2013年度最佳綜述及最佳論文,其中熱門技術CRISPR也登上了榜單,相關論文描述了利用基因調控系統 CRISPR/Cas,一步
提及抗生素,大家并不陌生,我們對抗生素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其可以幫助殺菌,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的確,抗生素最初設計的目的就是幫助人類抵御感染性疾病的發生;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就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霉素,自此人類在抗生素的發現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逐漸開展開來。 近年來,大量研究都發
當一個人患有嚴重精神神經疾病時,他的大腦里發生了什么?許琪在實驗室工作。 是通過何種機制對機體產生了影響?有感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許琪所面對的“敵人”,沒有一個可以掉以輕心: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癲癇……它們的發病機制成因
當一個人患有嚴重精神神經疾病時,他的大腦里發生了什么?是通過何種機制對機體產生了影響?有感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許琪所面對的“敵人”,沒有一個可以掉以輕心: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癲癇……它們的發病機制成因極其復雜。 為了揭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人類生育力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blacklistednews.com 【1】Nature子刊:高齡生育風險不容忽視,孕婦男性后代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 doi:10.1038/s41598-019-5319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