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幸福的包先生昨天反映,自己一周前從市場買回的豬肉在夜間竟會發光。 記者了解到,包先生一共買回了20塊錢豬肉,“自己吃了一些,沒吃完的就放在冰箱的保鮮層里。晚上下夜班回家,打開冰箱發現里面的照明燈壞了,就在沒有光源的情況下,看到剩下的豬肉竟然在發光。”包先生表示,自己已經吃了一些,但到現在也沒有發現身體有什么異常。 記者隨即咨詢了煙臺市防疫所相關專家,專家表示,一般有兩種原因會導致豬肉發光,一個是豬肉中磷含量超標,另一個是豬肉在流通環節中被熒光桿菌感染。含磷物質會發光且有較好的吸水性,如果不法銷售者為滿足注水需要,讓豬食用較多含磷物質的飼料,會引起含磷物質在豬肌肉殘留,進而出現發光現象。也有可能是豬肉滋生磷光發光桿菌,或是其他原因。磷光發光桿菌本身無毒,吃了對人體無礙。一般說來,市民無法辨別豬肉發光的具體原因,所以碰到發光的豬肉,建議市民最好不要食用。......閱讀全文
妻子凌晨醒來,看到買回家還沒吃的一塊豬肉竟在黑暗里發光。叫醒丈夫仔細查看,發現豬肉上發光部分的面積有巴掌大。開燈后,整塊豬肉好端端的,沒啥異樣。關燈后,又能看到豬肉發光。這一幕,讓從普定到貴陽當背篼的吳學軍夫婦甚感驚奇。1月6日,吳學軍的老鄉楊先生撥打本報24小時新聞熱線96811,希望專家解
3月4日,三湘都市報讀者何女士一大早又送來一塊從家樂福超市購買的“發光豬肉”,記者隨即把這第四例發光肉送到了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湖南)檢驗。 三湘都市報對家樂福超市銷售的豬肉含大量發光桿菌的報道,也引起了長沙市委市政府和眾多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3月4日上午,為了查明豬肉
菜場買回“藍光豬肉”誰來檢測 ■ 豬肉放暗處放藍光 ■ 市民已部分食用,向多個部門咨詢“是否有害”沒答案 浦東一居民從菜場買的豬肉晚上竟發出藍光 你對“夜明珠”可能有所耳聞,可你聽說過“夜明豬”嗎?家住浦東高行鎮的
大食品安監: 收攏五指,重拳出擊 傳統監管形同“牛欄關貓” 當前,政府部門監管食品安全的現狀不容樂觀:市一級監管食品綜合檢測率往往只有5成左右,有的地方質監部門,只能抽檢10%左右的出廠食品;很多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只能對少量蔬菜搞簡單的“速檢速測”,糧食質量監管更是只能憑經驗和感官,不能從
工商局稱與豬肉安全無關,未檢出熒光增白物質;專家稱加熱數秒能殺死細菌 ■ “市場買回豬肉 半夜發出藍光”追蹤 豬肉為何會在黑夜里發出熒熒藍光?昨天下午,北京市工商局對外揭曉“謎底”:通過抽檢發現,這是一種叫熒光假單胞菌的細菌在“作祟”,與豬肉安全無關。 專家介紹稱,該細菌并不可怕
7日,一家大型食品生產企業與納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意向,采購一臺全自動磁微粒化學發光食品安全檢測儀和300部手持檢測終端。納達康公司總經理金偉十分欣喜,其新產品終于從試點邁向市場。 這種自動檢測儀,由納達康公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運用先進納米技術,是目前國內唯
世界上第一次用于治療皮膚病癥如良性血管胎記和葡萄酒印記的激光療法是在 40 多年前被開發的。在此之后,臨床醫生和皮膚科醫生對于微創激光治療的需求都有所增加,包括去除紋身。然而,與皮膚保持一定距離的激光難以僅僅通過目標胎記或紋身被完全和有選擇地吸收。現在,密蘇里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的儀器,通
摘 要:當代社會人類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應的食品檢測技術也得到不斷改善。其中生物技術揮了重要的作用,PCR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技術(ELISA)、PCR-免疫技術(PCR-ELISA)、免疫親合色譜(IAC)、生物芯片(Biochips) 等技術以各自的優點,被廣泛地運用于食品檢測領域。
摘要:當代社會人類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應的食品檢測技術也得到改善。其中生物技術也揮了重要的作用,PCR技術、酶聯免疫吸附技術(ELISA)、PCR-免疫技術(PCR-ELISA)、免疫親合色譜(IAC)、生物芯片(Biochips)等技術以各自的優點,被廣泛地運用于食品檢測領域。&nb
教技司[2011]9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科司、國務院僑辦文教宣傳司: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經專家評審并公示,共有212個項目獲準立項(具體名單見附件)。為做好項目實施工作,現將有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2月15日,第22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第二天,光譜研發界眾位大咖繼續帶來精彩報告,從基礎原理到重大應用。更有學者挑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提出“不要只圍繞著所謂科學問題去發展工具和技術,發展新的工具常常比要解決的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新觀點,
今年2月,海南“毒豇豆事件”暴露出果蔬農殘快速檢測技術的缺陷。 海南豇豆一次次逃過例行的快速檢測,最終在實驗室的色譜檢測中才查出了違禁高毒農藥的具體品種和殘留量。這讓媒體對農殘快速檢測技術產生質疑。 我國目前普遍使用的農殘速測法是酶抑制法。酶抑制法快速檢測技術為什么讓高毒農藥一再漏網?
0引言自19世紀后期,沙門氏菌首次被鑒定為人類的一種病原以來,檢測方法學都是建立在采取感染病人的糞便或血液作為臨床病料的基礎上。此后的60年間,用于從食品中分離沙門氏菌的方法實質上與那些用于臨床病料的方法是相同的。但由于沙門氏菌在污染食品中含量較低以及食品對檢測的干擾給沙門氏菌的檢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農藥殘留關系著食品安全,是重要的食品檢測的項目,現階段食品中農殘的檢測方法多種多樣,除了最常用的色譜質譜聯用外,還有波譜、毛細管電泳、免疫分析和酶抑制法等多種檢測技術。 農藥殘留(Pesticide residues), 是農藥使用后一個時期內沒有被分解而殘留于生物體、收獲物、土壤、水體、大氣中
摘要:酶聯免疫吸附技術(ELISA)是將抗原抗體反應的高度特異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結合的一種免疫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快速、有效、特異性強等特點,能批量檢測食品中的藥物殘留、病原微生物以及轉基因食品等。本文主要闡述了酶聯免疫吸附法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 食品安全問題是全球關注
2018年10月20日,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暨2018年光譜年會開幕式暨40周年慶典在青島舉辦(相關報道:慶祝中國光譜40年 構建中國光譜新時代)。在第一天的大會報告之后(相關報道:古人學問無遺力 今有分子光譜百家鳴),組委會也安排了精彩分會報告。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合作媒體為您帶來拉曼
根據《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獎)獎勵辦法》,2008年“CAIA獎”評審工作經過申報,專家函評、初評、綜合評審,協會理事長辦公會討論通過,共有24個項目獲獎。本次評審共評出一等獎8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0項,名單如下: 2008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 獎)”獲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