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最新情況顯示,截至11月18日14時,嫦娥一號衛星已環月飛行135圈。各項試驗表明,目前衛星工作正常,狀態良好。 月食——“嫦娥”繞月的黑暗時光 11月7日,嫦娥一號衛星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動,進入平均高度200公里、周期127分鐘、傾角90度的極軌圓軌道。 國家航天局發言人裴照宇11月1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11月7日進入環月工作軌道至今,嫦娥一號衛星完成了衛星星光環月、定向天線自主跟蹤地球、日凌期間測控站通信跟蹤影響、紫外環月等試驗。 “各項試驗表明,衛星狀態良好,能源供應穩定,姿態控制、溫度控制和通信均正常。”裴照宇說。 嫦娥一號衛星計劃于19日晚開始進行三體定向姿態控制,逐步打開科學探測儀器,開展有效載荷的在軌測試。預計11月下旬傳回第一張圖片。......閱讀全文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它雖然個頭小,但是據說本領特別強,會玩超高空軟著陸絕技,能在月亮上自由漫步,能聰明地繞過石頭前進,還攜帶十八般‘武器’到處探測……”小航天迷姚悅禮滿臉興奮地對本報記者說。對于這個11歲的孩子而言,能有機會和“探月科普營”的小伙伴們一起走進8月15日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還能和
嚴俊坐在中國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運控大廳里,桌上擺了一個閃閃發亮的衛星模型。此刻,這位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和他心愛的嫦娥二號,相隔150萬公里。 6月9日,嫦娥二號衛星飛離月球,飛往日地拉格朗日L2點,開始了新的使命。 在人類127次探月活動中,嫦娥二號不是最早的一次,卻是走得最遠的一
目前正環繞月球運行的嫦娥二號衛星,將在半年的既定時間內,完成四項科學目標:獲取分辨率優于10米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這四大目標,將在嫦娥一號科學探測結果的基礎上獲得更加豐富、準確的探測數據,為后續月面軟著陸及深空探測任務奠定重要的技
“嫦娥一號”拍攝的全球最好的全月球影像圖將公布 在漆黑一片的太空深處,“嫦娥一號”正在圍繞月球按預定軌道繞月運行,與她做伴的是100公里外的日本發射的月球衛星“KAGUYA”(月亮女神)號,而一個好消息是,一艘“月船一號”將從他們的娘家——地球出發,來與她們做伴。 歐陽
11月24日,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即將開始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發起者、參與者、實施者,中國科學院繼續牽頭論證提出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制任務,后續還將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
伴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的轟鳴,“嫦娥五號”探測器今天(24日)凌晨踏上奔月之旅。從月面獲取約2千克的樣品返回,是此行最重要的使命,同時它還肩負著獲取月表形貌、礦物組份探測與研究、月球淺層結構探測等科學探測任務,這些將為采樣和鉆取提供技術支持。 為此,“嫦娥五號”攜帶了六種科學載荷。相較于“嫦
“嫦娥二號”衛星10月1日晚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后,預計將于6日上午進行首次近月制動,使衛星進入繞月周期約為12小時的橢圓軌道。這是“嫦娥二號”衛星能否與月球交會的關鍵。 “嫦娥二號”再度取消中途修正 由于“嫦娥二號”衛星首次中途軌道修正滿足入軌精度要求,原計劃需進行的中途軌道修正
中國將第二輛月球車送上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并將它命名為“玉兔二號”。它將領略月球背面未知世界的風景,仔細聆聽巖石中記錄的信息,探尋月球童年的往事。 “玉兔二號”3日晚已在月球背面“踩下第一串腳印”,在無風又無雨的月球上未來千萬年都清晰可見。 “玉兔二號”雖然看起來與月球正面虹灣的“玉
北京時間11月27日夜,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微波探測儀開始工作。 “一切都很順利!” “利用微波遙感手段對月球進行探測,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提出探測月壤厚度的科學目標也是世界首次。” 承擔該項探測任務的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微波探測儀,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設計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4日11時06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成為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軌道的衛星。后續將在此軌道陸續開展在軌測試和中繼通信鏈路聯試,為年底擇機發射
11月11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第六期“院士大講堂”在中關村園區舉行,空間探測及微波遙感專家姜景山院士做了題為“空間探測縱橫——進入、認識、利用太空”的報告。 姜景山是著名的微波遙感及航天應用工程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原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副總
記者今天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截至今天下午17:10,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的除CCD立體相機以外的6種有效載荷已全部開機,在軌測試完成后將陸續開展科學探測。而CCD立體相機預計于10月下旬擇日開機。 據衛星有效載荷分系統專家介紹,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了7種有效載荷,分別是C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號”衛星今日早上發回第一軌數據。截至10月5日早上7時,首批科學數據接收完畢,容量在1.6G。 繼2日晚首臺科學儀器順利開機之后,正在“嫦娥二號”衛星4日晚又有兩臺科學儀器開機。至此,“嫦娥二號”衛星所搭載的γ射線譜儀、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
繼2日晚首臺科學儀器順利開機之后,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號”衛星第二梯隊又有兩臺科學儀器開機。至此,“嫦娥二號”衛星“奔月”途中需要提前打開的儀器已經全部順利開機。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嫦娥二號”衛星所搭載的太陽風離子探測器和γ射線譜儀分別于昨日晚間19時25分和35分開機,儀
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給國慶節日增添了一份喜悅。事實上,隨著嫦娥一號衛星在2007年成功發射,嫦娥工程已漸漸深入人心,祖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讓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過,除了增添中國人的自豪感,究竟為什么要
據央視報道 昨日(10月2日)20時37分許,嫦娥二號搭載的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順利開機,目前工作狀態良好。用來探測地月之間空間環境的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是嫦娥二號搭載的七種科學儀器之一,也是嫦娥二號奔月過程中開啟的首臺科學儀器。 據悉,嫦娥二號衛星共搭載7種探測設備,包括CCD立體相機、激光
資料圖表:嫦娥二號成功環繞拉格朗日L2點飛行 記者9月21日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我國第二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二號成功從172萬公里外深空傳回第一批科學探測數據。目前,嫦娥二號衛星狀態良好,各類飛控事件執行正常,剩余推進劑約115千克。 這些數據是在嫦娥二號從月球飛往拉格朗日L
2月20日,我有幸作為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代表中的一員,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夢想、創新、實干”這6個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中華民族是勇于追夢的民族。”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于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地球日。圖片來自 央視新聞 基于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
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飛控中心揭開圖像,并發表講話。 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26日亮相。月面圖像能夠順利傳回,嫦娥一號衛星上安裝的稱為有效載荷的各類探測儀器功不可沒。 CC
中國科學家測算出月球氦3資源量更為靠近100萬噸 尋找核能發電的原料——氦3,是人類探月的一項重要目標。但月球上究竟有多少氦3至今眾說紛紜。根據阿波羅號帶回的樣品,美國科學家分析認為,月球上氦3資源量在100萬噸~500萬噸之間,評估跨度很大,究竟是靠近100萬噸還是500萬噸? 近
北京時間11月24日4:3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制的月壤結構探測儀(LRPR)有效載荷同時搭載升空。 月壤結構探測儀是一種基于嫦娥五號著陸器平臺的次表層穿透探測雷達,其探測任務是月球次表層結構、月壤厚度的探測,并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連日來,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結合實際工作認真學習領會,“創新”成為大家熱議的高頻詞。 近年來,我國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科技工作者們表示,要主動發起全球
由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應用系統總體部、國家科學圖書館、國家天文臺主辦,《中國國家天文》雜志、 中國科學院天文科普網絡委員會承辦的“探月工程-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于2007年11月1日-12月15日,在北京中關村北四環西路33號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一樓展廊展出,展會上披露“嫦娥一號”攜帶的各類儀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伴隨著月球背面新一輪的曙光,嫦娥四號迎來了第26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于1月7日10時29分喚醒,著陸器于1月8日03時13分喚醒。截至今天(8日),嫦娥四號已工作736個地球日,繼續刷新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工作的紀錄。 在本月晝期間,月球車將繼續向玄武巖分布區域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距離
迄今為止,人類仍然在使用短波和中波進行通信,這要歸功于地球空間存在的比較濃密的電離層對這些波段人造電磁波的反射,使得電磁波無法逃出地球范圍。 然而,就像一枚硬幣總有正反兩面,來自地球以外的中波和短波波段的電磁輻射也無法透過地球的電離層到達地面。“地球電離層在保護生物圈和為人類提供通信便利的同
日本專家:雙方共享數據共同研究,一起繪就月球完整地圖 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搭乘H2A-13火箭升騰而起,成功飛天。中國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也將在年內實現發射。“嫦娥”和“月亮女神”頗有一番你追我趕的氣氛,不過,記者在采訪了日方參與發射的一線專家后,了解到了中日在發射
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布,由該校自主研制的月球軌道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龍江二號”已進入環月軌道,搭載的沙特相機等載荷全部正常開機,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 今年5月21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的“龍江一號”、“龍江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