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在過國際雜志Cancer Research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達特茅斯Geisel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熒光成像技術,其可以不在活組織檢查的情況下精確鑒別出靶向癌癥療法的特殊受體。 研究者Kimberley S. Samkoe教授說道,蛋白質的過度表達往往是特殊癌癥的一個標志,而且也常常在臨床腫瘤學領域通過檢測腫瘤來用于開發癌癥患者的個體化療法;蛋白質的表達可以通過對腫瘤組織的總蛋白分析測得,而本文中新型技術的開發可以幫助研究者在不進行侵入性活檢的情況下精確鑒別出蛋白質受體的含量。 研究者開發的這種雙重追蹤體內受體濃度成像(RCI)技術包括同時注射靶向和非靶向的成像制劑,隨后研究者對5種腫瘤組織的蛋白表達進行了研究,將RCI測得的數據同臨床免疫組化所的的數據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通過RCI測得的蛋白質表達和組織分析所得到的結果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常用于測定蛋白質表達的技術,比如蛋白印跡或流式細胞計數等,其和......閱讀全文
最近,CRISPR/Cas9系統也應用于靶基因的抑制(CRISPRi)或激活(CRISPRa)的遺傳修飾。這類修飾系統可用于研制相應致癌基因,和/或抑制TSGs基因的誘導和可逆激活小鼠模型。比如借助CRISPRa為基礎的系統,通過激活致癌基因的轉錄,達到研究其致癌潛力的目的。雖然CRISPR/Cas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圍繞著腫瘤動物模型的構建,為大家介紹了腫瘤研究中各種實用動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相信大家應該收獲頗多。動物水平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更接近臨床的數據分析,與此同時,腫瘤細胞的實驗研究也同樣重要,它是腫瘤研究的初級階段,可以更加快捷地提供在體外水平的研究結果。本期我們就開啟腫瘤細胞學新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范先群教授主攻眼部腫瘤和眼眶外科,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帶領的眼腫瘤團隊利用ChIRP-MS技術(一種研究RNA-蛋白相互作用的技術手段)結合RNA-seq、ChIP等一系列體內體外實驗對視網膜母細胞瘤新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現腫瘤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在癌癥領域的研究進展,他們逐漸發現腫瘤血管或許能夠作為開發新型抗癌療法的靶點,當然,腫瘤形成的血管對于腫瘤的擴散和進展也至關重要,那么科學家們如何以腫瘤血管為基礎來開發治療癌癥的新型療法呢?本文匯總,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各位! 【1】Nat Commun:新靶點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開創了治療新時代,隨之的療效預測評價的生物學標記物研究也將帶來更大的益處。 引言 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監視和清除有重要作用。腫瘤細胞通過各種機制逃避免疫是腫瘤特征之一。Chen和Mellman描述的腫瘤免疫循環是抗腫瘤免疫增強反應策略的基石。包括的步驟有:腫瘤抗原的釋放、樹
腫瘤作為一個異常復雜的“生態系統”,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與非腫瘤細胞共同構成了腫瘤微環境。腫瘤存在腫瘤間異質性和腫瘤內異質性,可以說腫瘤內每種細胞都存在于不同的微環境中,每種細胞都可能有不同的代謝狀態。由于異質性,腫瘤細胞會通過改變自身代謝模式(即“代謝重編程”)來適應不同的微環境,以滿足其對能量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關于發布“十三五”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及申請注意事項的通告》。《通告》表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根據6月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優先發展領域,發布了“十三五”第一批26個重大項目指南。 6月,《自然科學基金委“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
CAR-T(T細胞嵌合抗原受體)作為一種免疫細胞治療方案,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了包括學者、醫生、患者、投資人的大量關注。然而CAR-T具體是什么,它的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目前的研究狀況如何,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CAR-T帶來的新曙光 自古以來,人們不斷地與癌癥進行斗爭。科學家們考古發現的木乃伊
1.新鮮組織樣本 新鮮組織一般包括以人類疾病診斷及治療為目的,經患者或健康人同意后,從患者的機體中切取的未經特殊化學試劑處理的病變組織或相鄰健康組織,或者健康人的相同部位的對照組織。這些人類疾病相關的新鮮組織樣本的整理、保存、研究對于提高疾病的診斷質量、促進臨床工作、探討及研究疾病的發病機
1.新鮮組織樣本 新鮮組織一般包括以人類疾病診斷及治療為目的,經患者或健康人同意后,從患者的機體中切取的未經特殊化學試劑處理的病變組織或相鄰健康組織,或者健康人的相同部位的對照組織。這些人類疾病相關的新鮮組織樣本的整理、保存、研究對于提高疾病的診斷質量、促進臨床工作、探討及研究疾病的發病機
程序化死亡分子1(PD-1)為I型跨膜糖蛋白,是免疫反應中重要的負性調控因子。在正常情況下,PD-1通過與其配體PD-L1、PD-L2結合抑制T淋巴細胞的功能,從而抑制自身免疫應答。 PD-1是免疫反應中重要的檢查點分子之一,主要在外周組織中的成熟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上和腫瘤微環境(TME)中表
欄目主持:潘鋒 本期話題:美國科學家培養出乳腺癌干細胞 日前出版的《腫瘤細胞》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美國科學家已經從正常組織中成功培養出乳腺癌干細胞,而此前任何一個出版物都沒有此類報道。這一研究有望進一步加深科學界對腫瘤發生機制的研究和認識,并找到徹底根治癌癥的新方法。
Cancer Cell:腫瘤干細胞為根治癌癥帶來了新的曙光。 癌癥是以細胞異常增殖及轉移為特點的一大類疾病。200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約1000萬人,死亡620萬人;預計2020年癌癥新發病例將達到1500萬人,死亡1000萬人。《中國癌癥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指出:癌癥正在成為2
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其中與免疫相關的診療手段更是研究的重點所在。2018年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發表了題為《The tumour glyco-code as a novel immune checkpoint for immunothera
PD-1/PD-L1免疫檢查點阻斷為癌癥的免疫治療開啟了新的革命性的跨越式發展篇章。PD-1/PD-L1抗體藥物展現出顯著的臨床療效和較低的治療毒性。目前,針對PD-L1的治療性抗體先后被美國FDA批準上市。近年來的報道顯示,PD-L1不光表達在腫瘤細胞上,而且還組成性的(constitutiv
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25,000個基因,這個數字不大,甚至和小小的果蠅基因數目相同,那區別于其它動物的人類智能,還有“千人千面”的多種族多面孔,又是如何而來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人類基因組DNA序列能以不同的方式拼接在一起,創建各種信使RNA,從而產生了人類需要的許多不同蛋白質
日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識別癌癥基因的新型基因表達分析方法。相關研究結果以“How to get the most from microarray data: advice from reverse genomics”為題發表在2014年3月21日的《BMC Ge
活體動物體內光學成像(Optical in vivo Imaging)主要采用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與熒光(fluorescence)兩種技術。生物發光是用熒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標記細胞或DNA,而熒光技術則采用熒光報告基團(GFP、RFP, Cyt及dyes等)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一、腫瘤的遺傳學基礎 腫瘤的遺傳學基礎是現代腫瘤研究的基石。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發現,細胞的異常有絲分裂和惡性腫瘤有關。20實際中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明確了遺傳物質的遺傳機理,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在癌癥細胞中,染色體不穩定可以促使染色體異常和突變積累。 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一個假設被越
在百度上輸入“肝癌”二字,除了一些百科性質的內容,常常還能看到“肝癌晚期能活多久”,“家人得了肝癌怎么辦”,或者是“肝癌真的沒得救了嗎”之類的檢索項。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也許對于其它國家來說只是惡性腫瘤排行榜的一個名字,但是對于占據了全球一半新發肝癌病例的中國來說,這種疾病好似觸手
3. 細胞樣本細胞作為常用的實驗材料,在生物及臨床研究中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對于癌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細胞培養技術可以把來自機體的組織經分散成為單個細胞,放在類似于體內的體外環境中生長、繁殖或傳代,從而用于觀察細胞的各種生命現象。細胞可以用于細胞工程與細胞癌變等重要問題的研究。癌細胞體外培養是研究癌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生物學行為及其分子機制、腫瘤分子流行病與資源管理、腫瘤分子分期、抗腫瘤新藥、腫瘤生物治療與生物材料。 為貫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建設方針,充分利用本實驗室的學科優勢和平臺資源,促進實驗室與國
Stem Cells發表利用NimbleGen表達譜芯片研究腫瘤干細胞新文章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腫瘤與干細胞研究室創建人張雁教授,帶領其研究小組發現TGF-β信號和缺氧信號會誘導骨肉瘤細胞去分化,成為腫瘤干細胞,并利用NimbleGen表達譜芯片分析腫瘤干細胞和腫瘤細胞的基因圖譜,尋找與腫瘤干細胞等相
腫瘤干細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啟動和重建腫瘤組織表型能力的腫瘤細胞。前期研究均表明,腫瘤干細胞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和對化療和放療耐受。因此,靶向腫瘤干細胞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為癌癥的治療帶來希望。科學家們也在腫瘤干細胞的研究中投入了不少精力,試圖通過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解決腫瘤起源及治
5. 確定腫瘤細胞的來源揭示腫瘤發生過程中的細胞來源將為開發與改善治療策略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應用GEM模型已經成功闡明了某些不同腫瘤類型的細胞起源。在小細胞肺癌(SCLC)研究中,通過氣管內注射細胞特異性的Adeno-Cre病毒載體,使Trp53和Rb1兩基因分別在Clara細胞, 神
類基因組中僅有1.5%~2.0%編碼蛋白的基因得以穩定轉錄,而剩余的絕大多數RNA無編碼蛋白的功能。長鏈非編碼RNA(lncRNA)是一類異質性的非編碼RNA,根據lncRNA的功能,可將其分為信號分子、誘餌分子、引導分子和骨架分子4類。人們以往僅將這些不具編碼功能的RNA視為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廢
編者按:腫瘤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重要特征,是引發癌癥患者藥物耐受性和療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也是近期腫瘤研究熱點。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在腫瘤研究中不斷取得的突破,加速了研究人員對腫瘤異質性的認識,并提出了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的“精準醫學(precision me
提 綱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二、腫瘤的藥物治療 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 四、體外抗腫瘤活性試驗 五、體內抗腫瘤活性試驗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 近代腫瘤化療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 ? 50年代通過動物篩選化療藥物發現了5FU、MTX、CTX等,
提 綱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二、腫瘤的藥物治療 三、抗腫瘤藥物篩選及評價 四、體外抗腫瘤活性試驗 五、體內抗腫瘤活性試驗 一、化療藥物的發展 ? 近代腫瘤化療學始于20世紀40年代。 ? 50年代通過動物篩選化療藥物發現了5FU、MTX、CTX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