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應化所稀土發光材料研究獲進展
稀土發光材料是一類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照明、顯示、生物醫學分析等多個領域,研發新型高性能稀土發光材料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林君研究員等瞄準國際前沿,針對場發射顯示和生物醫學用發光材料,重點圍繞稀土發光材料的控制合成、形貌調控、新型高性能材料開發及復合多功能化開展研究,相關結果在國內外相關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為稀土發光材料在顯示和生物醫學領域奠定了一些實驗和理論基礎,為擴大和提升我國在稀土發光材料領域的影響和地位做出重要貢獻,日前該成果榮獲2014年吉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他們開發出利用檸檬酸鈉作為形貌控制劑的簡單通用的水熱技術來制備多種均勻納/微米稀土發光材料,實現了對材料尺寸和形貌可控調節,揭示了材料的發光性質與其形貌、尺寸的依賴關系;同時開發出一縮乙二醇/水混合溶劑技術等技術一步合成尺寸可控的水溶性的稀土發光納米材料,解決了疏水性稀土發光材料難以直接應用于生物領域的問題......閱讀全文
開發出高效余暉材料并揭示其發光動力學機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62.shtm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斌等在非鉛鈣鈦礦單晶余輝發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制備出了具有長余輝及高效發光量子產率的鎘(Cd)基鈣鈦礦單晶,并對其余輝發光動
光照10秒發光半小時:新型有機室溫磷光材料
? ? ? ?5月25日 ,天津大學李振教授團隊聯合南開大學丁丹教授團隊,研發出像“夜明珠”一樣的高效率、長壽命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該材料接受10秒以內的光照后可持續發光近半個小時,有望用于醫療領域,幫助醫生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學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上。 傳統上生物醫藥領域
長春光機所研制出發光碳納米點復合材料
近日,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從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獲悉,曲松楠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研制出基于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熒光復合材料,這種復合材料在開發基于碳納米點的光電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曲松楠研究員對中國吉林網、吉刻APP記者說,“以往的發光材料主要是有機和無機的,有機材料通過一些小分子的合
利用多材料3D打印技術制造柔性電致發光裝置
?可彎曲、拉伸的柔性發光材料。 圖片來自作者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副教授劉吉和團隊描述了一種制造柔性、可拉伸發光裝置的3D打印策略,該裝置可與軟體機器人集成。他們用一個能根據背景改變顏色的軟體機器人進行了演示,該策略或能用于開發下一代智能顯示器、可穿戴電子器件和人造偽裝。相關研究8月23日發表
基于新原理的高性能有機發光材料研發成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14.shtm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是新一代信息顯示技術,具有低能耗、柔性輕薄、超強感官體驗等優勢,可滿足豐富的場景化應用,為可穿戴、車載、教育、醫療等智能終端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Angew:零維銻基雜化材料可實現高效電致發光
自主發光的OLED技術在平板顯示和照明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目前商用的發光材料大都含有Ir、Pt或Au等貴金屬,這大大的提升了其成本,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近年來,基于鈣鈦礦的LED發展迅猛且有著發光光譜窄、色純度高、色域廣等優點。然而,穩定性與Pb的毒性是其走向商業化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發
三種發光類型:光照發光、生物發光和化學發光簡介
一種物質由電子激發態回復到基態時,釋放出的能量表現為光的發射,稱為發光(luminescence)。發光可分為三種類型:光照發光、生物發光和化學發光。1、光照發光(photoluminescence)發光劑經短波長入射光照射后進入激發態,當回復至基態時發出較長波長的可見光。2、生物發光(biolum
生物發光的發光原因分類
在生物世界里說到發光,人們首先會想到螢火蟲,但除了這種昆蟲外還有許多生物也能發光,如一些生活在深海里的魚類,光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夜晚常在近海作業的漁民甚至是長住海邊的人經常能看到海面上有光帶,這是一些藻類發出的,當它們受到驚擾時或者是在大量繁殖時,似乎海洋都開始燃燒了起來。晚上在海灘上戲耍的孩子們能
生物發光的發光類型介紹
自然界具有發光能力的有機體種類繁多。一些細菌和高等真菌有發光現象。動物界25個門中,就有13個門28個綱的動物具有發光現象,從最簡單的原生動物到低等脊椎動物中都有發光動物,如鞭毛蟲、海綿、水螅、海生蠕蟲、海蜘蛛和魚等。動物的發光,除其自身發光即一次的發光以外,由寄生或共生而產生二次發光的例子也不少。
石墨烯新材料應用化學發光研究獲新進展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建章團隊在石墨烯新材料應用于化學發光傳感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科研成果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光化學和光生物學雜志:光化學評論》上。(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
石墨烯新材料應用化學發光研究獲新進展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建章團隊在石墨烯新材料應用于化學發光傳感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科研成果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光化學和光生物學雜志:光化學評論》上。(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
福建物構所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有機電致發光二極管(OLED)在顯示和照明領域的具有巨大應用潛力,而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發光材料是OLED的核心部分,目前基于鉑系重金屬配合物的綠光、紅光材料器件的效率和穩定性均已達到實用化要求,但穩定高效藍光材料器件的開發卻進展緩慢,成為OLED行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有機小分子熱活
科學家合成新型納米發光材料-有望用于腫瘤光動力治療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降雨強研究組與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沙印林課題組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型納米發光材料。基于該類金納米簇的雙光子動力療法具有空間選擇性高,安全、高效,不需要避光期等優點,在腫瘤治療尤其是腦膠質瘤、實體瘤治療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臨床轉化前景。相關研究成果已申請
簇發光與團簇發光區別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在發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能夠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 研究材料發光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長期得到
簇發光與團簇發光區別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多個課題組合作,在發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團簇間距離相關的激發電子非輻射轉移機制,能夠解釋晶體誘導發光減弱現象、聚集誘導發光淬滅(ACQ)和聚集誘導發光(AIE)現象。 研究材料發光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長期得到
化學發光儀發光法原理
化學發光儀發光法的原理如下:NO+O3→NO2+O2?(1)NO2→NO2+hν?(2)在NO模式,當氣樣中的NO和O3(臭氧)反應生成NO2時,大約有10%的NO2處于激化狀態(以NO2表示)。這些激態分子按(2)式向基態過渡時,發射出波長590~2500nm的光量子hr,其強度與NO量成正比,利
國際研究小組將兩種材料結合造出超高效發光晶體
如果你既喜歡燒餅也喜歡臘汁肉,把兩種食材結合起來,來一份肉夾饃,口感或許更勝一籌。材料學也是如此。日前,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將兩種熱門的太陽能電池材料結合在了一起,制造出一種超高效發光晶體,為LED技術開創了新的研究平臺。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15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在這項研究中,該研究小組
大連化物所聚集誘導發光材料與納米晶復合動力學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將聚集誘導發光分子(AIEgen)嫁接到納米晶表面,并研究了這一復合體系的激發態動力學,發現這一復合體系中AIEgen的非輻射分子內運動可以得到有效抑制,這一普適性現象可用于構建各類多功能發光材料。相關工作發表于《物理化學快報》(Journal
洪茂椿課題組在白光圓偏振發光材料研究獲進展
具有圓偏振發光(CPL)特性的材料在3D顯示、信息存儲與處理、CPL激光、生物探針、光催化不對稱合成等方面頗具應用前景而受到關注。發展具有多重發射的圓偏振發光材料有望帶來白色CPL器件的突破,并為探索手性化合物的多重激發態提供獨特的模型。金屬-有機配位聚合物具有豐富的手性結構和優異的光學性能,是
磷基光電功能材料團隊-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瓶頸
圖為藍光TADF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與主體激發態偶極矩之間的關系。 7月12日,黑龍江大學發布消息,該校許輝教授領導的磷基光電功能材料科研團隊,首次破解低成本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應用瓶頸。
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系列進展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于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于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余輝材料)普遍具有制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納米發光材料,助力腫瘤光動力治療
光動力學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通過腫瘤組織對光敏劑的選擇性吸收和滯留,利用特定波長的光來激發光敏劑產生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來殺傷腫瘤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與傳統的放療和化療相比,光動力學療法具有極高的
生物正交功能化聚集誘導發光材料智能識別與殺傷致病菌
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在以不可預測的速度快速增加,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目前臨床抗菌治療的主要障礙是無法對多重細菌交叉感染進行快速、準確地診斷,進而錯過最佳的治療階段。當前鑒別細菌病原體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血液培養、組織樣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等。但是,這些方法存在檢測時間長、精準度低
我所開發出高效余暉材料并揭示其發光動力學機制
近日,我所復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1101組)楊斌副研究員等在非鉛鈣鈦礦單晶余輝發光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制備出了具有長余輝及高效發光量子產率的鎘(Cd)基鈣鈦礦單晶,并對其余輝發光動力學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 余輝材料具有存儲可見光子、紫外線及X射線等多種輻射的能力,已被廣泛應用于顯
生物發光的形式和發光裝置介紹
發光的形式和發光裝置,因種類不同而異。發光有由自身產生發光物質而自己發光的一次發光,以及由共生者相互依賴的共生發光或發光共生(德Leuchtsymbiose),即二次發光。這兩種發光是有區別的。共生或寄生的發光,主要是由于發光細菌的發生和寄生,但也有因游沙蠶的附著而使Crateromorpha(海綿
直接化學發光常用的發光劑
吖啶酯和三聯吡啶釕。吖啶酯是一類可用作化學發光標記物的化學物質,加入發光啟動試劑后0.4s左右發射光強度達到最大,半衰期為0.9s左右。三聯吡啶釕其標記物的發光原理是,一種在電極表面由電化學引發的特異性化學發光反應。
化學發光底物(化學發光劑)
在化學發光反應中參與能量轉移并最終以發射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的化合物稱為化學發光劑或發光底物。在發光免疫技術中常用的化學發光底物有以下幾類。 1、氨基苯二酰肼類主要是魯米諾及異魯米諾衍生物,是最常用的一類化學發光劑。魯米諾(luminol,5'-氨基-2,3-二氫-1,
化學發光及生物發光的原理(3)-化學發光的應用
???無機化合物化學發光分析1.1?金屬離子分析痕量金屬離子對化學發光反應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因而化學發光測定金屬離子得到廣泛的應用 ( 見表 1) 。但是,由于不同金屬離子催化氧化發光試劑時,發光光譜相同,致使金屬離子催化化學發光反應的選擇性較差。為提高分析的選擇性,可采用以下方法 : (1) 利
“新一代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項目啟動會在廣州召開
近日,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重點專項——“新一代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項目啟動會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項目牽頭單位華南理工大學相關領導、廣東省科技廳相關領導、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及參與單位代表、項目咨詢專家、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相關人員等60余人參加了會議。 “新一代有機電
福建物構所稀土摻雜半導體納米發光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稀土摻雜TiO2納米晶敏化發光和上轉換發光示意圖 稀土離子和半導體納米晶(或量子點)本身都是很好的發光材料,二者的有效結合能否生出新型高效發光或激光器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科學問題。與絕緣體納米晶相比,半導體納米晶的激子玻爾半徑要大得多,因此量子限域效應對摻雜半導體納米晶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