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神經導航儀器造福腦病患者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最近宣布,醫院神經外科利用復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神經導航手術系統,成功為一名患者一次性切除腦內6枚縱行排列、深淺不一的海綿狀血管瘤,目前患者隨訪狀況良好。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張曉彪介紹,患者受長期反復癲癇發作的困擾,經診斷發現,其腦內有多發性海綿狀血管瘤。這些血管腫瘤猶如深埋于腦組織內、隨時可能反復出血的“炸彈”。一旦“爆炸”,會傷及腦組織重要功能區,病人可能出現偏癱、失語甚至危及生命。患者曾進行服藥保守治療、伽馬刀治療,都以失敗告終。中山醫院醫務人員利用神經導航技術,精確定位病變部位,精心設計切口,用一次手術順利、完整地切除了患者深埋在腦內的6枚血管瘤,解決了通常需要多次手術才能解決的問題,大大減少了患者的負擔和痛苦。術后患者康復。 據悉,這套神經導航手術系統由復旦大學數字醫學研究中心自主研發,這一國產高端醫療器械產品的成功運用......閱讀全文
復旦大學Hepatology癌癥研究新發現
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肝癌患者體內存在循環干細胞樣EpCAM +(上皮細胞粘附分子陽性)細胞,可作為肝癌根治性切除術后預后不良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研究論文于5月4日發表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
復旦大學Hepatology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田聆課題組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發表了題為“MicroRNA- 7 inhibit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by targeting the phosphoinositide
復旦大學探究人才創新培養新思路
人才就是生產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將人才作為優先發展戰略并置于極高位置。高校一直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教育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集中體現。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開設了一門名為《系統哲學》的課程,主要講授“系統哲學”這一已經得到數學和物理證明的哲學體系。主講人是系統
復旦大學Cancer-Res發表癌癥新文章
來自復旦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北卡羅來納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氧化應激可促進SIRT2與磷酸甘油酸酯變位酶2(PGAM2)互作,由此刺激PGAM2脫乙酰基化并激活PGAM2。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5月1日的《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雜志上。 任職于復
首屆復旦大學“瑞清”教育基金頒發
11月12日,首屆復旦大學“瑞清”教育基金頒獎典禮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杰出校友包信和獲2022年“瑞清”教育基金綜合獎—杰出貢獻獎。以獎勵他在“納米限域催化”領域取得國際公認的突出成就并為復旦大學化學學科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為其頒發杰
陳志敏任復旦大學副校長
教育部關于陳志敏任職的通知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陳志敏同志任職的通知 教黨任〔2018〕77號 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 經與中共上海市委商得一致,2018年4月18日研究決定: 陳志敏同志任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 中共教育部黨組 2018年5月10日 教育部
復旦大學證實紅光影響小鼠睡眠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歷經兩年研究發現,不同照度的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有不同影響。 這一成果為精準設置夜行性動物實驗夜間照明的光照參數、更可靠獲得醫學實驗數據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對家用夜間健康光源開發、應用有指導意義。研究成果近日已在
復旦大學:染色質上的奧秘
——表觀遺傳調控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2013年4月16日晚,隨著掌聲的響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學期第三場學術講座拉開了序幕。復旦大學有幸邀請到上海醫學院年輕有為的藍斐教授,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 藍斐教授畢業于復旦大學化學系,后獲得腫瘤分子生物學碩士,隨后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
復旦大學等自主研發“芯云”技術
記者12月4日從復旦大學獲悉,由該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納系統中心、上海智能電子與系統研究院等自主研發的“芯云”智能芯片日前首次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進入太空。 以往每次火箭發射后,隨著一級火箭、二級火箭以及整流罩脫落并返回地面,末子級火箭會隨著它的有效載荷一同進入軌道,并長期在太空中占據寶貴的
復旦大學Cell發布表觀遺傳重要發現
來自復旦大學、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由RACK7/KDM5C復合物充當增強子“剎車”,抑制了增強子過度激活。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4月7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復旦大學的藍斐(Fei Lan)教授與施揚(Yang Shi)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藍斐教授的主要科
復旦大學舉辦“智能交互平臺開放日”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444.shtm10月16日,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二號學科交叉樓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辦的“智能交互平臺開放日”活動吸引了眾多參與者。?? ???活動現場。復旦大學供圖作為復旦大學文化校歷系列活
新民周刊:復旦大學“抄襲門”事件始末
2007年12月24日,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在校園網上掛出“2007年第1號”通告,向全校師生通報對三起學術剽竊事件的調查審議結論與處理建議,引發強烈反響,復旦被認為有勇氣“自揭家丑”。?研究生教材“嚴重抄襲”?“2007年第1號”通告稱,自今年5月以來,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收到三起學術違規舉報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 發表 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麻錦彪課題組合作的關于 RNA-cleaving DNAzyme 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用 X -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 8 -17 DNAzyme
復旦大學迎來2位新副校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427.shtm 復旦大學官網“治理架構”已更新,姜育剛和周磊任復旦大學行政副校長。 姜育剛簡歷 ???姜育剛,男,漢族,1981年10月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教
復旦大學探索學術和行政分離破冰之路
復旦制定《復旦大學章程》,相當于復旦“憲章”,以限制校長和其他行政管理者的權力。朱慧卿/畫 今年4月,在選舉產生的復旦大學新一屆學術委員會中,43名委員無一校領導。原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現任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教授,也不例外。 對于校領導退席學術委員會,社會和媒體幾乎都以“邁出了‘去行政化
復旦大學舉行2023屆學生畢業典禮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40.shtm
復旦大學馬紅《GenesDev》最新成果
近日,知名期刊《PNAS》刊登了復旦大學馬紅課題組一項題為“Arabidopsis TOE proteins convey a photoperiodic signal to antagonize CONSTANS and regulate flowering time”的研究,這項研
復旦大學19項科技成果亮相工博會
9月19日,第23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在滬開幕,87所國內外參展高校攜815項高科技項目亮相。 復旦大學今年共有19個項目參展,涵蓋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研發的“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脈雷
復旦大學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制備方法
聚合物修飾的納米粒子定向鍵合形成納米尺度“人造分子”。(A)典型的硼(B)和氟(F)原子結構以及BF3的分子結構。(B-F)納米粒子反應形成BF3型 “人造分子”的過程圖示(B);不同反應時間下,產物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C); “人造分子”產率統計分布隨反應時間變化(D); 不同反應時間,所得
裘新任復旦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近日,根據中組部任職通知,裘新同志任復旦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正局級)。 裘新同志簡歷:裘新,男,漢族,1965年12月生,中共黨員,1988年7月參加工作,碩士,高級記者。歷任文匯報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副社長,解放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社長,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上
復旦大學開發出快速變色聚合物
近日,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伴隨溫度變化可在1秒內改變顏色并恢復至原來顏色的新型聚合物。相對于以前同類型聚合物,新型聚合物適用的溫度范圍更大,甚至在高溫下也能快速變色。《化學世界》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稱,這種聚合物可用于生物傳感器和智能窗戶等領域,用于調節光照或熱交換。 上海復旦大學的首
復旦大學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IIα ( 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IIα,MATIIα)乙酰化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在人類肝癌中MATIIα K81乙酰化則減少。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4月3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
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帶薪出國深造
最近,復旦大學出臺《復旦大學青年教師長期公派出國項目培養方案》,除積極拓展9個月以下較短期和短期公派出國外,學校將重點實施9個月及以上長期公派出國項目。每年公派100名左右青年教師前往世界知名大學,或與復旦有戰略合作關系的海外名校進行深造,5年內將達到500名。 復旦大學將青年教師校際交流公派留學
復旦大學劉偉光PNAS發表免疫新成果
來自復旦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證實,促炎信號抑制了巨噬細胞增殖,并將巨噬細胞的代謝從依賴Myc轉為依賴HIF1α。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在1月25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劉光偉(Guangwei Liu)研究員,俄亥
復旦大學李駿院士的數學人生
11月18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選名單。復旦大學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李駿,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駿,1982年復旦本科畢業;1984年碩士畢業于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1989年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1992年加入美國斯坦福大學,1998年成為斯坦福大學數學系教授;2
復旦大學PLosONE公布免疫研究新發現
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免疫學研究中取得新發現,證實酪氨酸磷酸酶(PTP) Shp2在FcεRI聚集后通過激活Fyn和Ras調控了肥大細胞活化,相關論文“Shp2 Activates Fyn and Ras to Regulate RBL-2H3 Mast Cell Activ
復旦大學最新Cell:核糖開關十年
自核糖開關(riboswitch)最早被Winkler等人于2002年發現并命名以來,這一關鍵調控元件的研究歷程已經走過了十年,近期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藥學系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廣泛分布于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病原體中的新型核糖開關:氨基糖苷結合核糖開關,相關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 C
研究團隊發現大腦睡眠質量調控機制
睡眠問題已然成為全球性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暢與美國布蘭迪斯大學教授Leslie C. Griffith合作,利用果蠅這一模式生物,發現了大腦中調節睡眠質量的神經環路,進一步解析調控睡眠的神經機制,為應對睡眠問題提供了新的治療干預靶點及潛在的治療策略。研究成果于10月2
他們為極寒高鐵擦亮“千里眼”
2月21日,大年初六,凌晨1時,位于哈西的哈爾濱動車所檢修庫內燈火通明,16組動車組在地庫內排列整齊。哈爾濱電務段列控車載設備車間ATP檢修工區副工長閆亮走進駕駛室,打開ATP機柜,把攜帶的筆記本電腦與之接入,輕點鼠標,記錄這趟高鐵運行的“黑匣子”里的數據就拷貝成功了。 下載數據后,閆亮帶回機
復旦大學Cancer文章解析治癌新方向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德克薩斯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Cancer》雜志(影響因子:2.8)上發表了華蟾素的一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首次探索華蟾素劑量和毒性的關系。這個項目是德克薩斯大學Anderson博士和復旦大學腫瘤醫院的一個合作項目。 華蟾素是一種中藥,由干蟾皮提取而來,其抗癌作用在于干蟾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