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燦院士談量子信息技術 量子特性在信息領域有著獨特的功能,在提高運算速度、確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檢測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現有經典信息系統的極限,于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便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分支——量子信息科學。 近年來,量子信息在理論和實驗上已經取得重要突破,引起各國政府、科技界和信息產業界的高度重視。我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掌握了量子通信的核心技術,而且成功實現了商業應用,展現了量子通信技術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郭光燦就此話題接受了記者專訪。 量子密碼源于一個青年科學家的奇思妙想 據郭光燦介紹,上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偽鈔現象十分猖獗,為了防范偽鈔,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年輕學者提出了量子貨幣的概念。根據他的理論,量子貨幣無法復制,一旦被復制就會損壞。不久,他把自己的想法寫成論文投向一家專業性雜志。雜志編輯認為其想法無異......閱讀全文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曾公布一組數據,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已達2.3億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約300萬人,每死亡3個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死亡率高達33%。 時間進入2013年。越來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教育和健康科普;醫院、企業、第三方機構和政府主管部門皆投入巨大精力,成效日現;診療從單純心
紅專并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成立60年來,秉承“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精神,始終走在科技創新前沿。 從為“兩彈一星”培養尖端人才,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鐵基高溫超導材料、暗物質粒子探測……近年來,中國科大頻頻挺進“科學無人區”,成為我國科技進
由于近年量子信息尤其是量子計算研究的迅速發展,現代密碼學的安全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近日,中國密碼學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承辦的以量子密碼技術應用基礎性問題為主題的第九次中國科協論壇在北京召開。 與現代密碼學不同,量子密碼由物理原理確保其安全,在安全性和管理技術方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提出基于時間復用的新型量子行走方案,建成了50步的光學量子行走實驗系統,并基于該系統首次直接測量具有手征對稱性的量子行走中的體拓撲不變量。該成果6月2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行走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理論上已經證明基于該模型可以實現普適的量子計
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分會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11所等單位承辦的全國光電子與量子電子學技術大會(NCOQE2011)于2011年3月18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以及美國的共200余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大會開幕式由中國電子學會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分會秘書長章
2007年12月24日,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在校園網上掛出“2007年第1號”通告,向全校師生通報對三起學術剽竊事件的調查審議結論與處理建議,引發強烈反響,復旦被認為有勇氣“自揭家丑”。 研究生教材“嚴重抄襲” “2007年第1號”通告稱,自今年5月以來,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日前揭曉,中國科學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學類獎項。早在2001年,楊振寧曾預言,20年內,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肯定能有人獲獎。而今,如何看待這一預言?我國自然科學領域何時能實現零的突破? 諾獎與國家整體科研實力密切相關 去年莫言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公眾對于中國人沖擊諾貝爾科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日前揭曉,中國科學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學類獎項。早在2001年,楊振寧曾預言,20年內,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肯定能有人獲獎。而今,如何看待這一預言?我國自然科學領域何時能實現零的突破? 諾獎與國家整體科研實力密切相關 去年莫言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公眾對于中國人沖擊諾貝爾科
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揭牌成立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左)向孫劍博士(右)頒發院長聘書 1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學舉行“人工智能學院”揭牌暨曠視獎學金捐贈儀式,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與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教授為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揭牌,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教授,中科院院士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半導體量子芯片研制方面再獲新進展,創新性地制備了半導體六量子點芯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半導體體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邏輯門操控,為未來研制集成化半導體量子芯片邁出堅實一步。國際應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應用》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開發與現代半導體工
在中國,有這樣一所獨特的大學。 它偏安合肥,遠離“北上廣深”,卻每年吸引著眾多來自全國各地拔尖的理工科學生;它從不擴招,卻能達到“千生一院士”的最高比例;它體量小,但卻能躋身中國頂尖九校聯盟(C9),向歐、美、澳等地一流研究型大學聯盟看齊。 它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在大多數國
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在江蘇調研時的講話》(2014年12月13~14日),《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5日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盡管如此,我國科學家仍以實驗室為戰場,爭分奪秒,奮力拼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新發現。 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的推出就是為了追尋中國光學領域的那些高“光”
110多年來,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給了那些在發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說:“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科研團
110多年來,約1/3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獎給了那些在發展科學儀器或測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國楨說:“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年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這一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基于碳納米管的納米機電系統(NEMS)方面取得系列進展。該實驗室固態量子芯片組郭國平研究組與清華大學姜開利研究組等合作并成功實現了兩個串聯碳納米管諧振器的強耦合、碳納米管諧振器中兩個模式的強耦合,并利用這種耦合實現了聲子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固態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郭國平教授、肖明教授與合作者成功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點體系的兩個電荷量子比特的控制非邏輯門。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邏輯門是計算機運算的基本單元,也就是集成電路上的基本組件。現代計算機的核心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基于碳納米管的納米機電系統(NEMS)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固態量子芯片組教授郭國平研究組與清華大學教授姜開利研究組等合作,成功實現了兩個串聯碳納米管諧振器的強耦合、碳納米管諧振器中兩個模式的強耦合,并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固態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郭國平教授、肖明教授與合作者成功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點體系的兩個電荷量子比特的控制非邏輯門,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邏輯門是計算機運算的基本單元,也就是集成電路上的基本組件。現代計算機的
日前,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吳培亨院士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多通道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正式啟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汲培文副主任、浙江大學張澤院士、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北京大學龔旗煌教授、上海技術物理所陸衛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和項目管理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量子計算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創新性地引入第三個量子點作為控制參數,在保證新型雜化量子比特相干性的前提下,極大地增強了雜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國際應用物理學頂級期刊《應用物理評論》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開發
10月2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學部“半導體與新能源”技術科學論壇在位于福建泉州的華僑大學開幕,包括20多名中科院院士在內的4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華大,聚焦“半導體與新能源”發展前沿。 “近年來,泉州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推進‘調結構、降能耗、優能源、促循環、推交易、增碳匯’六項工作,大力發展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研制成功可集成的石墨烯量子芯片單元。該實驗室固態量子芯片組教授郭國平與合作者成功實現了石墨烯量子點量子比特和超導微波腔量子數據總線的耦合,首次測定了石墨烯量子比特的相位相干時間及其奇特的四重周期特性,并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兩
3月19日,“天瑞儀器2012質譜儀系列新品媒體發布會”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隆重召開。公開面向媒體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的三款質譜儀產品:GC-MS 6800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LC-MS 1000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ICP-MS 2000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 天瑞儀器質譜儀家族三款新品首次公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納米諧振子聲模相干操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郭國平教授、宋驤驤副研究員、鄧光偉副研究員等人與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田琳教授,以及本源量子公司合作,實現了空間上非直接連接的諧振子之間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3月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量子芯片”是未來量子計算機的“大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在量子芯片開發領域的一項重要進展,首次在砷化鎵半導體量子芯片中成功實現了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強的電控新型編碼量子比特。該成果近日在國際權威雜志《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郭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量子計算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創新性地引入第三個量子點作為控制參數,在保證新型雜化量子比特相干性的前提下,極大地增強了雜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國際應用物理學頂級期刊《應用物理評論》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開發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新型量子比特編碼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及合作者首次在砷化鎵半導體量子芯片中成功實現量子相干特性好、操控速度快、可控性強的電控新型編碼量子比特,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25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與現代計算機
記者近日從合肥高新區獲悉,由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發布的“本源量子計算云平臺”日前上線。這也是世界上首個上線的基于半導體量子芯片的量子計算云平臺,平臺同時采用了超導量子芯片。 量子云是以量子計算為核心的云服務。中國科技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研發的本源量子計算云平臺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固態量子芯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點體系的兩個電荷量子比特的操控最短在百皮秒量級內完成。與國際上目前最高水平相比,操控速度提高了數百倍。7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發表該項研究成果。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