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日前揭曉,中國科學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學類獎項。早在2001年,楊振寧曾預言,20年內,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肯定能有人獲獎。而今,如何看待這一預言?我國自然科學領域何時能實現零的突破?
諾獎與國家整體科研實力密切相關
去年莫言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公眾對于中國人沖擊諾貝爾科學獎的信心有所提振。對于國人之于諾貝爾獎的這種急切的渴望,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教授認為,這種關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過。
“一個國家獲諾獎者越多,表明這個國家對國際科學群體大家庭的貢獻越大。但諾獎僅是國家實力的標志之一,有的國家偶爾出現一位諾獎獲得者,并不意味該國科研實力有多強大,例如巴基斯坦。”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該關注國家整體科研實力,實力強大,諾獎獲得者自然會不斷涌現。
“科研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欲速則不達。一項研究成果需要十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得到驗證和認可。”長江學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教授說,縱觀歷年諾貝爾獎成果,無不如此。他認為,諾貝爾獎不應被看得過重,“它只是一個激勵科學家進步的獎項”,從歷史上看,許多優秀的研究成果也并未都獲頒諾貝爾獎,這并不影響其本身的研究價值和深遠影響力。
生命科學專家、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的饒毅教授則認為,公眾對于諾貝爾獎的急切關注是一件好事,“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差距,有所警醒”。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憂慮,如不改變現狀,“到2049年,中國自然科學仍可能落后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
國內科學界的短板在哪?
諾貝爾獎雖然不代表科研整體實力,但畢竟是比較重要的指標。不少專家指出,要想培養出諾貝爾獎級的科研人才,國內科學界尚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弊端。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劉平生認為,諾貝爾科學獎原則上注重開創性,一般是基礎性研究的重大突破,或是具體某一領域成果的應用效果突出。今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德科學家所發現的細胞囊泡轉運調控機制正是如此。“這個成果是典型的基礎性研究成果,首次破解了細胞內物質運輸的‘密碼’,對于整個生命醫學研究有著‘面面俱到’的重大影響力。”
他說:“由此可見,開創性和基礎性是諾貝爾獎所看重的主要因素。”這正是當前中國科學界的短板。與歐美、日本等國相比,我國科學界開創性的研究還太少。他認為,這種現象與現行的科研人員考評體系有著很大關系,“做那些以他人開創性研究為基礎的科研,比較容易發表學術論文,更符合現在以發表科研文章為標準的考評規則。”
郭光燦則認為,這一現行量化的科研考評體制亟待改善。追逐名利之下,科研價值成為次要問題,很少能有足以引領世界的原創性成果出現。另外,我國長期以來更傾向于發展應用性更強的科技學科,投入大、周期長、見效相對較慢的基礎學科被排在后面,近年來才逐漸得到更多的關注。
科技部部長萬鋼近日也明確表示:“從國家整體上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還遠遠不夠,政府支持的持續時間也不夠長,我們還沒有一個創新項目能持續到十年以上。”這與往年諾貝爾獎得主動輒幾十年的基礎研究周期相比有差距。
在制度層面的改革也同樣重要。高毅勤認為,科學家需要思考的自由,允許一部分人能夠相對自由地做長期的探索,這需要一個更加成熟的科研環境,而不是被單一化的評價標準和過多的評估束縛住手腳。如何從科研經費配比、考評標準設計等方面進行改變是必要的。
靜下心來做科研最重要
10月11日,萬鋼表示,預測中國何時能在諾貝爾科學獎方面有所突破,確實是一個難題。不過我們現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蕩、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高溫超導等方面已經有些苗頭。但是,絕不能心浮氣躁,拔苗助長。
郭光燦也認為,我國近10多年來,科學和技術迅速發展,已具備誕生諾貝爾獎的硬件條件,靜下心來做科研最為重要,“多數諾獎獲得者并不知道他能獲獎,甚至感到意外。他們從事某個課題的研究并不是為了獲獎,而是一種追求與探索的強烈驅動。”
而作為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馬丁·卡普拉斯的學生,高毅勤透露,馬丁曾告訴他,在多年前這項獲獎研究開始的時候,許多人認為根本不值得做,但他和同伴憑著興趣堅持了下來。“科學家最應該有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和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心,這是本質的東西,也是應該從諾貝爾獎獲得者身上學習的東西。”
高毅勤表示,我國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不用懷疑,“我既帶過中國學生也帶過外國學生,我國的年輕人在科研方面的天賦絕對不比任何國家差,而且更勤奮”。他相信,只要給這些年輕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環境,經過長期的積累,一定會有問鼎諾獎的科研人才出現。
在清華大學畢業活動現場一位博士畢業生拿出一枚自己親手制作的混凝土戒指向愛人求婚并告訴所有人“這枚戒指就像我們的愛100年不腐蝕不變質”2016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啟航獎頒獎典禮現場,金獎獲得者姚國友向愛人......
5月27日,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暨中國醫院科研誠信聯盟年度學術活動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舉行。活動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青年科研人......
5月18日,2024年校園開放日暨高招聯合咨詢會活動在北京科技大學舉辦,各在京招生學院以及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50余所“雙一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張強等首次完整實現了基于單光子干涉的遠距離雙節點糾纏,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國際首個城域三節點量子糾纏網絡。該工作使得現實量子糾纏網絡的距離由以往的幾十米整整提升了三個數量......
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精準調控根瘤數量,實現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從而在大田種植條件下大幅提高大豆產量和蛋白含量。他們同時提出“優化結瘤固氮促進高產優質”的精準育種新思路。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植......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與山東能源集團再次簽訂一項千萬級重大橫向項目“回采巷道支護強度量化計算方法和支護效果檢驗標準研究與應用”,致力于解決生產現場重大技術難題。項目負責人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孟祥軍介紹,該項目......
5月10日,由國家大劇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主辦的“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沙龍”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古生物學家舒德干教授,“科......
5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及其同事石發展,與南京大學孔熙、德國烏爾姆大學FedorJelezko、德國斯圖加特大學J?rgWrachtrup等,應邀在囯際物理學權威......
亓魯濱第一次來到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州醫學所)的時候,杭州醫學所還是一片建設工地。那是2020年7月,他懷著對中國科學院首個以醫學命名的研究所的憧憬和對“人間天堂”杭州的喜愛,準備來杭......
身穿博士服的PingDong扣手而立,笑靨如花。這是她2017年6月28日發在社交媒體上的多倫多大學博士畢業典禮照,收獲199個點贊。一個月后,她到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任教,這是美國公認的頂級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