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作者:種康 瞿禮嘉 等 在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背景下,國家通過各種研究計劃(如973計劃、863項目、NSFC 等)和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等形式大力支持具有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使植物科學研究飛速發展并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體現在我國不少科學家擔任國際學術組織負責人或重要國際期刊編委,如許智宏院士擔任國際植物組織培養與生物技術聯合會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IAPTC & B:現改名為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Biotechnology,IAPB) 主席,2006年8月,他作為大會主席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11屆國際植物組織培養和生物技術大會,充分展示了我國在植物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實力。同時,國際......閱讀全文
DNA上核苷酸序列承載了生命的遺傳信息,遺傳物質能夠遵循孟德爾遺傳法則代代相傳。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RNA,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完成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隨著時間推移,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即使從上一代那里復制獲得的DNA序列不發生變化,基因表達也會發生能夠繼承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
一片丹心為蒼生 范云六,湖南長沙人。農業生物工程專家。195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1960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副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HarvestPlus項目
7月12日,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生物學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暨學術研討會召開。北京生科院院長康樂研究員宣讀了成立全球變化生物學聯合研究中心的通知,來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研究生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河南大學,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相關領域研究員、教授做了
50年義無反顧的105歲壽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語氣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過了半個世紀。作為親歷者,我深知,是以50年義無反顧堅持學科交叉、堅持服從國家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辦所方針,換來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發展。” “當年,對于生物物
復旦大學黨委委員、研究生院院長、著名植物學家鐘揚教授9月25日上午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 鐘揚,1979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4年畢業于該校無線電電子學系,獲無線電電子學工學學士;留學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The Graduate Universi
近日,國內英文期刊《分子植物》與美國細胞出版社在上海簽署合作協議,成為細胞出版社在亞洲的第一本合作期刊。 “2014年是重要的一年,在中國我們有了很多第一次。”細胞出版社總裁、《細胞》雜志主編Emilie Marcus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的獨家采訪時列了多個“第一次”:5月15日,細胞出
2014年10月29日-11月2日全國有機質譜學術會議在江西景德鎮市召開,本屆會議由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主辦、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研究室承辦,會議堅持歷屆有機質譜學術會議注重學術交流,致力于促進我國有機質譜學科發展的方針。來自生物、食品、環境、石油化工及相關
王志珍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曾在德國、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做過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一直以來,她對中國的學術和教育環境比較關注,進行過較多的思考探討。因此,在《中國科學院院刊》組織“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專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中國已經到了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透明的科研評價體系的時機 “國家投入科研經費,不僅要求出科研成果,也要求出一批在國際上被認可、在具體領域成為權威的科學家。這就要求我們的科學家要做深入的研究,做出原創性、突破性的成果,對所在領域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科學家不應被評估體制逼迫著大躍進
2014年4月26日,首屆全國質譜分析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西郊賓館盛大開幕。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洪淵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分析化學學科主任莊乾坤教授分別為研討會開幕式作了精彩致辭,十五位從事質譜分析的國內外知名學者作了精彩的大會報告。研討會于27日舉行了6場分會,內容廣泛涉及質譜分析技術
經過公開征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共收到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合作研究項目申請89項。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名單,確定有效申請85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公布如下: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規定了項目結題驗收的時間、驗收重點等,詳情如下: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關于2018年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結題驗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國科基函〔2018〕38號各項目依托部門: 國家重點基礎研
科技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6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200號各有關項目依托部門: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含
根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規定,教育部組織開展了2012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評審工作。 經評審,決定授予“軟界面電分析化學的若干問題研究”等36項成果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稀土生物效應的細胞無機化學研究”等6
近日,溢滿溫暖陽光的昆明,91歲高齡的吳征鎰院士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這位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著名的植物分類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在從事植物學研究的70年生涯中,為現代植物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植物學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我國的植物
5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代表第八屆學部主席團在會上作了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奮斗”的工作報告。 本次院士大會是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時刻
“動機”(Motivation),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裴鋼院士用這個詞作為對研究生們的第一個建議,“你首先要有非常強烈的動機和動力,如果你喜歡科學,我建議你就努力去做,如果不喜歡,那就趁早挑選你喜歡的事去做。”在裴鋼看來,研究生應具有的第二個素質是“矢志不移”(persistency),
10月9日,《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院士許智宏、研究員徐麟、研究員王佳偉,與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蘇英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胡玉欣聯合撰寫的題為《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的綜述論文。 再生是指生物體的組織或器官在受損或脅迫后自我修復或替換
上海岳陽路320號,是新中國一批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搖籃,1999年以來,作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生科院)及所屬若干研究所(中心)的大本營,一直被科學家們親切地稱為“320大院”。 近年來,這里剛剛完成了一場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部署的深化改革。歷經三年,上海生科院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4月17日,由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北京色譜學會主辦,貴州醫科大學省部共建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承辦,貴州省藥學會協辦的第十二屆全國生物醫藥色譜及相關技術學術交流會在貴陽市貴州飯店召開。中科院院士張玉奎任會議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共批準94個立項項目 據科技部網站消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1年度項目申報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需求和專家評審結果,經研究,決定批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9月23日,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糖復合物專業委員會主辦,復旦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糖生物學會議圓滿閉幕。本次會議就糖化學生物學合成、糖生物學、糖藥物、糖組學、糖鏈結構分析、糖生物工程與技術等糖相關領域展開多視角、跨學科的交流和探討,吸引了400余位業內同仁參
“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曾分文不取,幫助北京生命研究所站穩腳跟。如今,作為北生所所長的王曉東是否實現了他當初的理想?他和北京生命研究所有著怎樣的淵源?如何帶領班子走到今天?北生所面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在哪里?請看王曉東和北京生命研究所的前世今生。” 2013年9月28日,由香港求是基金會舉辦的
一、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后,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于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2018 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現場 我國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勵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科技部網站上2018年9月5日更新的《社會科技獎勵目錄》顯示,目前我國共有269個社會科技獎項登記在冊,其中最后一個正是未來科學大獎。 11月18日,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舉辦F2科學峰會暨頒獎典禮,來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