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家洋小組、錢前小組、顧銘洪小組與余建明等合作完成 產量和品質是農作物最重要的農藝性狀。以水稻為模式,科學家們對產量性狀有較多的研究,而對稻米品質的研究相對滯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決定品質性狀的遺傳網絡復雜。而對于決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質這一重要性狀而言,在定量測定指標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對決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質的分子機理長期以來不甚明了。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李家洋院士課題組與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課題組、揚州大學顧銘洪課題組及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余建明教授合作,經過長達7年的研究,為解決這一重要問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上。 稻米的食用和蒸煮品質主要由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以及三者之間的互作而決定。李家洋等通過關聯分析等手段對淀粉......閱讀全文
由中科院院士張啟發領銜的水稻國家研究團隊成功克隆了第一個稻米堊白率的主效基因Chalk5,并對其調控堊白形成的分子與細胞學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不僅為優質稻米的分子育種提供了目標基因,還為水稻優質育種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進一步闡明作物品質調控的生物學機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齊飛教授研究小組與法國Nancy大學Battin-Leclerc教授研究小組合作,將同步輻射真空紫外光電離質譜技術與射流攪拌反應器結合,模擬發動機的點火過程,在丁烷低溫氧化過程中探測到了多種過氧化物(烷基過氧化物和羰基過氧化物),如過氧化甲烷、過氧化乙烷、
水稻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其谷粒大小和形狀(粒型)決定稻米的產量和外觀品質。近十年來,水稻粒型調控機理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許多重要粒型基因被克隆和研究。但目前已知的多數粒型基因難以歸類到已知調控途徑,報道的信號通路信息也呈現片斷化的特點,極大限制了對粒型調控分子機理的認識,制約了其在作物高產優質
2014年10月16~17日,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嘉興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及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專業委員會主辦,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浙江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數量急劇增長,到21世紀糖尿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健康人體小腸內難以消化吸收的淀粉及淀粉降解物的總稱,攝入高抗性淀粉食品可有效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對肥胖癥和腸道疾病起到積極預防作用。研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數量急劇增長,到21世紀糖尿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健康人體小腸內難以消化吸收的淀粉及淀粉降解物的總稱,攝入高抗性淀粉食品可有效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對肥胖癥和腸道疾病起到積極預防作用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院士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基因TGW2,并開展功能分析,闡明了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為水稻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 團隊成員、中國水稻研究所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于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
農作物種子胚乳中累積的淀粉是人類碳水化合物類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為食品工業和動物飼料的生產提供初始的原料。水稻胚乳發育和成熟過程的調控對種子中淀粉的含量與組成具有關鍵的決定作用,直接影響糧食產量以及稻米的食用和加工品質。日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在上海啟動“植物胚乳發育及儲藏物質累積的分
秋風乍起,他奔赴廣西南寧;寒冬來臨,他又轉戰五指山下的海南;次年春天,他才揣著希望的種子返回湖北。 今年7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頂著酷暑深入武漢大學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鄂州實驗基地考察。 在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前,習近平先后察看了珞優8號、珞優10號、兩優234
記者九月五日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新近采用突變體標簽分離克隆基因技術,分離克隆出了一種可以制約水稻“長生不老”的基因:導入這個基因,可以正常地使水稻從營養生長轉入到生殖生長階段;去掉這個基因,水稻將一直處于營養生長階段,只長莖葉,不開花、不結實。 由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
承擔課題情況:先后承擔日本國家水稻育種攻關項目“21世紀水稻育種計劃”和日本水稻基因組項目、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專項、科技成果轉化等多項科研項目。現承擔課題: (1)耐貯藏水稻新品種的選育,國家863計劃,2001AA241019,2001-2005 (2)水稻優質、抗逆分子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uplication of an upstream silencer of FZP increases grain yieldin rice”的文章,取得了于水稻穗型與產量基因的克隆與分子機
4月12日,首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發表題為《水稻品種設計的分子基礎與實踐》的演講。他說,水稻育種創新是水稻科技創新的核心,對提升我國水稻產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分子育種利用現代信息和生物技術,對生物體從基因到整體不同層次進行設計和操作,實現從傳統“經驗育種”到定向
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全面部署“十二五”農業科技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農業科技發
近日,我所水稻品質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在植物學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發表了題為“OsPK2 encodes a plastidic pyruvate kinase involved in rice endosperm starch synthesis, co
序號項目名稱聯合單位301籽鵝開產節律基因的篩選、功能驗證及調控機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302承載三明治式免疫激活因子的LTB-MEP-PEI納米微球免疫活性研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303玉米移栽生物質缽育秧盤制備方法及成型機理研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304黑龍江主產區稻米有機揮發性成分分布特征及影響因子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主糧之一。一粒優質大米,米粒形狀適宜、無堊白、透明度好、食味和口感佳。殊不知,稻米品質涉及碾磨品質、外觀品質、蒸煮與食味品質、營養品質等多個性狀,遺傳機制復雜,培育既好看又好吃的優質大米難度大。 20余年來,揚州大學農學院水稻遺傳育種團隊圍繞稻米品質遺傳改良系列問題展開研究
來自華南農業大學、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水稻中內切核酸酶RNase ZS1切割UbL40 mRNAs,控制了溫敏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9月1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于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
汞污染區稻米富含甲基汞是一個普遍現象,稻米甲基汞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汞的毒性與其化學結構(分子結構)密切相關,如:二甲基汞衍生物是劇毒物質,硒化汞可在生物體內富集但毒性較小,氯化甲基汞的毒性是半胱氨酸甲基汞的10倍以上。由于甲基汞與巰基(-SH)間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因此,游離的甲基汞(
在袁隆平的研究團隊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早已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卻毅然踏著金色的稻浪,奮力為解決人類吃飯問題奔跑向前 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創造的一個世界奇跡。奇跡的背后,是無數為此耕耘奉獻的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就是其中的
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項目組江玲教授告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10月27日,國內分析測試行業影響力最大的展會BCEIA 2015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10月29日,BCEIA快速檢測技術發展論壇在BCEIA期間召開。快速檢測技術發展論壇的目的是搭建儀器研發成
2014年,作者李繼明祝賀袁隆平84歲壽辰 在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50周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之際,我們刊發此文,以解讀學生眼中袁隆平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旨在使讀者從另一個側面了解這位著名科學家的精神風范。 提起“雜交水稻之父”,人們就會想到“袁隆平”這個響徹中國、譽貫世界的名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5年9月9日-12日,第五屆金屬組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西郊賓館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共同主辦,來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金屬組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探討金屬組學的最新進展及未來展望。12日的分會場一,來自復旦大學的Xiangshi T
2012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12月4日,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公布了“2012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獎)”獲獎名單。具體內容如下: 根據《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獎)評獎細則》,2012年“CAIA獎”評審工作經過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日本學術振興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雙邊合作協議及之后達成的共識,2019年雙方在“環境可持續修復”(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Remediation)領域共同征集和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日本學術振興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雙邊合作協議及之后達成的共識,2019年雙方在“環境可持續修復”(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2月14日,科技部網站公布了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通用項目)目錄,具體如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目錄(通用項目) 特等獎序號編號項目名稱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推薦單位1J-252-0-01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張洪濤,潘桂棠,侯增謙,唐菊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