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應用人工蛋白質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固態生物材料,這種材料可以非常逼真地模擬肌肉的彈性性質。該項成果標志著加拿大科學家在使用人工蛋白質構造固態生物材料方面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在材料科學和人體組織工程上極具應用前景。相關文章發表在5月6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 該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加拿大分子科學和蛋白質工程國家級研究員李宏斌與該校動物學系教授約翰·佳士萊恩合作,使用人工蛋白質來模仿肌聯蛋白(titin)的分子結構。肌聯蛋白是一種巨型蛋白質,它在肌肉的被動彈性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過科學家加工的蛋白質,形態像一串水珠,比實際肌聯蛋白的體積小差不多100倍。它們所具有的特點是,在承受拉力時打開,以消化能量和防止人體組織在過大拉力下受到損傷。 加科學家利用這種人工蛋白質所研制出的生物材料性質與橡膠類似,其在低應力下表現出較高的彈性,而在高應力下則表現出其強硬性質......閱讀全文
我國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每年因創傷、疾病、遺傳、衰老等原因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人數也位居各國之首。修復創傷、組織再生甚至器官再生,一直是生物領域科學家努力攻克的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來到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試圖一探人體組織再生的奧秘。 “近年來,再生醫學的發展為創傷修復與
結合蛋白質的分子中除氨基酸組分之外,還含有非氨基酸物質,后者稱為輔因子,二者以共價或非共價形式結合,往往作為一個整體從生物材料中被分離出來。單純蛋白質是指分子組成中,除氨基酸構成的多肽蛋白成分外,沒有任何非蛋白成分稱為單純蛋白質。自然界中的許多蛋白質屬于此類。而結合蛋白質是
電活性生物材料是在電信號作用下能改變其理化特性或者在外界刺激作用下產生電信號的一類生物醫學材料。電活性生物材料作為新一代“智能”生物材料,可以將電、電化學和力電信號刺激直接傳遞給細胞和組織,引起了生物醫學領域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此外,生物體的組織和細胞電學性質的研究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離子物
大自然創造了高強度材料,而科學家們難以模仿 礦物質和蛋白質是構成自然界中生物材料的主要成分,但是礦物質和蛋白質兩種物質本身的斷裂強度和韌性都非常低,比如我們人體的組織,皮膚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它摸起來十分柔軟,而牙齒和骨頭這種單純的礦物質通常都非常的脆。這些個體并不“結實”的材質組合在一起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美國,斯汀得克薩斯大學研究者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筆狀裝置,可以在短短10秒之內對癌細胞和健康細胞做區分,讓醫生更快速,更準確地在手術過程中識別和切除腫瘤。該儀器是一種稱為MasSpecPen的診斷工具。發明人在一份聲明中解釋說,它使用微小的水滴來分析癌細胞的人體組織樣品,準確率達96%。這項技術無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經3D細胞培養支架培養的骨髓間沖質干細胞圖片--復蒙基因 自WillhelmRoux于1885年從雞胚中分離細胞首次建立體外細胞培養, 單層細胞培養技術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一個多世紀以來,單層細胞培養有了蓬勃的發展, 特別是在制藥或者疫苗合成等產業化領域, 通過細胞的快速分裂,從而高
分析:療效獨到是這些高分子量的復雜蛋白藥物獲得成功的關鍵。許多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溶酶體貯積病、肺囊性纖維化等都是難于治愈、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病因都是基因突變等導致體內缺乏某種生理活動(代謝過程)所需要的酶。而這些酶都是分子量大、結構非常復雜的蛋白質。在基
摘要為了提高體外皮膚組織模型的物理相關性和可翻譯性,增強其結構復雜性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使用3D生物打印技術和合適的生物墨水,可以調節zhen皮和表皮的結構并將細胞和材料精確地沉積在所需的位置。在本研究中,使用BIO X生物打印全厚度皮膚組織模型。zhen皮使用原代zhen皮成纖維細胞嵌入GelX
筆者以前介紹過,NMT:非損傷微測技術具有三維立體的活體組織生理功能研究能力,而且非常簡便快速。為有勇氣敢于嘗試新技術的中國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的創新機遇。活體組織Ca2+流3D檢測 盡管NMT的3D功能技術發展遠遠超前于科學界多年,但進入2018年,世界范圍內的生命科學工作者,尤其是動物醫學研究人員
生物3D打印領域不斷發展,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單純基于水凝膠類材料的組織構建。高溫熔融生物打印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對高強度、生物相容性好的組織器官打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帶您深入淺出的看懂這種技術和未來的發展空間。生物3D打印的進展生物3D打印技術以細胞、蛋白質、生物材料等作為構造單元,構建生物學模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的總體部署,為加快推進健康產業科技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未來經濟增長,引領健康服務模式變革,支撐健康中國建設,科技部等6部門制定《“十
感染是病原體以某種傳播方式從傳染源傳播到易感者,并在宿主體內生長繁殖、釋放毒素或導至機體內微生態平衡失調的病理生理過程,大多數病原體是由外界侵入的,受病原體侵襲力、致病力及宿主免疫狀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破壞人體內的微生態平衡后機體產生各種不同的感染狀態,出現感染性疾病。 為了確定感染的發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布了一項新研究:一種特殊材料能通過與傷口周邊組織的互動,激活身體內在修復系統,從而促進傷口愈合。這一發現有望帶來更高效的傷口護理方案。 當前已有不少用于輔助傷口愈合的醫用材料,而科學家希望找到能與身體周邊組織互動的生物材料來加速輔助多種類型的傷口愈合。人體受傷后,細胞會像蜘蛛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布的新研究說,一種特殊材料能通過與傷口周邊組織的互動,激活身體內在修復系統,從而促進傷口愈合,有望帶來更高效的傷口護理方案。 當前已有不少用于輔助傷口愈合的醫用材料,而科學家希望找到能與身體周邊組織互動的生物材料來加速輔助多種類型的傷口愈合。帝國理工學院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牽引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發布的新研究說,一種特殊材料能通過與傷口周邊組織的互動,激活身體內在修復系統,從而促進傷口愈合,有望帶來更高效的傷口護理方案。 當前已有不少用于輔助傷口愈合的醫用材料,而科學家希望找到能與身體周邊組織互動的生物材料來加速輔助多種類型的傷口愈合。帝國理工學院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牽引
心血管疾病(CVDs)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比死于其他原因的人要多--2016年估計有1790萬人死于心血管病,占全球死亡人數的31%。在這些死亡中,85%是由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 密歇根州立大學精準健康項目助理教授Morteza Mahm
2019年9月29日是第19個世界心臟日,在世界心臟日到來之際,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心臟健康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JBC:心臟中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調節血壓 doi:10.1074/jbc.RA119.008102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在調節人體血
功能性淀粉樣蛋白(functional amyloids)是具有典型淀粉樣結構的蛋白質聚集體,不會導致疾病,反而服務于專門生物功能,在人體黑色素產生和細胞激素儲存中發揮作用。 對人類來說,淀粉樣蛋白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牛海綿狀腦病等)有關。病理性淀粉樣蛋白受困于毒性模式,導
物理學家組織網7日報道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手持便攜式3D皮膚打印機,可以打印出多層皮膚組織,以覆蓋和治愈深度傷口。這是第一個能在兩分鐘或更短時間內,就地形成、堆積和凝固皮膚組織的設備,也是生物打印技術取得的新突破。圖片來源于網絡 深度傷口的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都可能受到嚴重
馬薩諸塞大學盧維爾分校(UMass Lowell)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蛋殼可以促進醫學操作中需要的新的、強壯的骨骼的生長。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助理教授Gulden Camci-Unal表示,這項由UMass Lowell開發的技術有一天可以應用于修復因衰老、事故、癌癥和其他疾病而受傷的患者的骨骼,
1000個科研組跟蹤納米新材料 目前在國內至少有1000個科研組在做納米新材料研究,幾乎國內設立材料專業的院校都或多或少涉及納米新材料研究 2013年科技盛宴——諾貝爾物理獎最大熱門是物理碳納米管和拓撲絕緣體。 納米材料再次被推向科技“之巔”,而在此之前,國內碳納米管已經實現商
這項完全依托于受體自身細胞重建的首創性非合成、去細胞移植發明將為成千上萬的腎臟透析患者和需要冠狀動脈和外周循環血管以及心管閥移植的患者謀求福利。作為封面故事,文章發表于今日出版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明尼蘇達大學已獲得這項技術的許可證明。 動靜脈瘺(
生物 醫學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田學科(本報駐美國記者)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
美 國 遺傳研究更深入掌控基因;細胞學攻克檢測與治療多項難題;腦科學研究記憶刺激技術幫助恢復記憶,發現大腦存在“意識開關”和“信息交換臺”。 遺傳學方面,杜克大學繪制出綜合酵母菌基因脆弱位點圖,而脆弱位點所在區域正是DNA復制機變慢或停頓的地方,揭示了許多固體腫瘤中基因異常的源頭;冷泉港實驗
2014年10月31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化學會主辦,華中科技大學承辦的2014國際微流控芯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第九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大樓隆重召開。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近40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第九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四項科技成果榮獲第三十八屆獎。 其中,輕工與食品學院李琳教授、陳玲教授負責的“淀粉基口服結腸靶向控緩釋載體”成果榮獲金獎;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迎軍教授、陳曉峰教授、寧成云教授完成的“仿生功能化與個性化的骨組織修復體”成果和楊中民教授、徐善輝副教授、張偉南實驗師負責的
最近,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對于人類血液系統的干細胞的理解,取得了重大進步,他們發現了一個關鍵蛋白如何讓這些細胞更好的控制和再生。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志《Nature》上,闡明了一個叫做Musashi-2的蛋白質,如何調節重要造血干細胞的功能和發展。 這一見解提供了新的策
近幾年外泌體研究的熱度以及文章數量一直居高不下。人體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都能分泌外泌體,它是一種直徑為 30~150 nm 的小囊泡,外泌體廣泛存在并分布于各種體液中,攜帶多種蛋白質、RNA成分(編碼RNA、非編碼RNA)和脂類物質等。外泌體作為重要的傳遞信號分子,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細胞間信息傳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