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原國務院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原主席、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國際杰出第四紀地質環境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08年3月6日11時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劉東生先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近七十載,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他創立了黃土學,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躋身于世界領先行列,并在環境醫學、環境地球化學、環境考古學、高山科考和極地科考等領域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為科學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地學界的一面旗幟! 更多閱讀 劉東生院士因黃土研究成就首次獲頒EGU洪堡獎章 &n......閱讀全文
劉東生院士因黃土研究成就首次獲頒EGU洪堡獎章
第三屆亞歷山大·馮·洪堡國際會議在京舉行 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共同組織的“第三屆亞歷山大·馮·洪堡國際會議:東亞季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于近日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舉行。來自12個國家的代表和學生約130人參加了會議。?在會議開幕式上,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
劉東生的黃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劉東生 劉東生,這位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被譽為“黃土之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參加并參與組織對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紀念他的學術成就,讓我們對他的創新研究成果擷
劉東生:“掰開”一層又一層黃土……
“馬蘭黃土下面是什么黃土?”“第一層有多厚?什么顏色?層析怎么樣?”“跟上面的黃土、下面的黃土比較如何?里面有什么化石?結構怎么樣?”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細。而且,還在繼續:那么,第二層呢?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這是1961年,中國現代地質學開拓者李四光的一連串發問,此時,他已年過七旬;被提問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東生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原國務院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原主席、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
劉東生、王永志獲2003國家最高科技獎
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2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黃菊、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獲得20
安芷生院士:科學研究需要信念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冰期—間冰期變化是解釋第四紀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經典理論。安芷生團隊基于中國黃土和其他生物地質記錄的野外觀測和大陸環境科學鉆探的研究,將野外觀測、實驗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提出東亞環境變化的季風控制論和過去亞洲季風變遷的動力學,解析了亞洲環境變化的機理,得到國際認可。 作為
記嚴東生院士:閃爍晶體之緣
“我并沒有為自己設計一生,但確實比較順。”嚴東生說,這種“幸運”背后有兩個因素,“一是有人關心我;第二,不辜負關心我的人對我的期望。” 嚴東生 1918年2月10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1941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49年在美國伊
第十八屆INQUA大會在瑞士開幕-首屆劉東生獎章頒獎
劉東生獎章 第十八屆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ch,簡寫INQUA )大會于7月21日在瑞士伯爾尼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在開幕式上,INQUA現主席,澳大利亞的Chivas宣布美國科學家Stephen
記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亞洲季風在第四紀及之前的變化特征是什么?亞洲內陸粉塵的傳輸和沉積規律是什么?這些,我們都能利用黃土高原的第四紀黃土作為研究對象,一一為公眾解答。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地環所)的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黃土室),就是這樣一個以黃土等多種地質生物載體為研究對象,擁有
嚴東生:拒稱“材料學一代宗師”
坐在著名材料學家嚴東生先生不算太大的家里,聽他回憶科學人生是一種幸運。雖然他已是94歲的老人,但還是那樣儒雅親和、氣度不凡。 嚴東生,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作為國際著名的材料科學家,嚴東生是我
劉維民院士獲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劉維民院士獲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在4月20日至23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摩擦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維民獲得“摩擦學最高成就獎”。 劉維民是我國摩擦學領域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201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2015年入選亞太材
第十三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舉行
6月7日,第十三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在西安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張國偉、周衛健、劉叢強、彭建兵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近千名同位素地球化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青年學生出席或參加以“變革和創新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為主題的中國同位素地質學界盛會。本屆大會由中國礦物巖石地球
劉曉東任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
劉曉東 據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試行輪值所長制實施方案,劉曉東任地球環境研究所執行所長(任期2年);周衛健、劉禹、曹軍驥任地球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任期2年)。劉曉東,男,博士,研究員。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理事,《第四紀研究》
安芷生:扎根黃土的地學引領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647.shtm2023年9月13日,世界最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非營利性科學組織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宣布,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研究員羅杰·雷維爾獎章(Roger
劉昌孝院士:2012生物醫藥發展戰略盤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昌孝編者按:新藥研發難,是行業共識。而對產業的發展而言,戰略與策略都不可或缺。這一過程的推進,既需要前瞻性地制定戰略,更需要審時度勢地調整策略。 過去的2012年,我們看到了世界醫藥巨頭們新藥研發模式的革新及其帶來的可觀收益。天津藥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衛健院士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
?周衛健當選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AGU)會士 7月26日,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AGU)官方網站發布2016年度AGU Fellow(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評選結果,60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杰出科學家當選為本年度AGU會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成為本年度唯一入選的中國籍
地球環境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地球環境所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回顧介紹老一代科學家的科研工作事跡。 學習參觀老一代黃土研究科學家的事跡展覽。 照片均由張行勇攝11月11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黨的二十大精神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修班開班儀式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黃土高原國家野外站洛
劉耀光院士等專家打造水稻生物學重磅綜述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耀光院士聯合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院士、清華大學謝道昕院士等國內20位專家共同撰寫題為“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Decades' efforts and roads ahead” 的水稻生物學研究大綜述,并在線發表于SCIE
最新!地球科學部杰青、優青項目評審組名單出爐
關于公布地球科學部2022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組名單的公告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將地球科學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組名單公布如下: 白玲、邊少鋒、蔡鋒、蔡祖聰、曹俊興、曹心德、陳大可、陳海山、陳漢林、陳華勇、陳玖斌、陳軍、陳
光刻機減振器突破者陳學東院士透露“成功秘訣”
“正是有了無數個一絲不茍的攻關,才促成了我國首臺IC光刻機的問世。”5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大)“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科大教授陳學東在回答《中國科學報》提問時表示,科學研究往往沒有捷徑可走,重大科學技術突破靠的是對“敢為人先、勇攀高峰、一絲不茍、精
深切緬懷劉光鼎院士
今天一早,從新聞上得知【1】: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榮譽理事長,我們尊敬的劉光鼎院士不幸于2018年8月7日傍晚18:49離開我們,享年89歲。讓我們永遠記住劉先生對中國地球物理學科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的偉大貢獻。 看到劉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無比悲痛,想起了與先生交往的
劉德培院士:用系統生物學方法研究中醫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劉德培研究員在日前舉行的以“中醫藥基礎研究發展戰略”為主題的第37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作了題為《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及對中醫藥的需求》的評述報告。 中醫藥是我國最具原始創新潛力的領域。中醫以整體、動態和辯證的思維方式來認識生命與疾病的復雜現象,對現代生命科學有
地球科學部重點、重點國際合作、NSFCUNEP合作項目評審名單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現將地球科學部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NSFC-UNEP合作研究項目評審組名單公布如下:安太成、畢新慧、蔡崇法、曹杰、曹龍、沈超、陳法錦、陳漢林、陳利頂、陳顯堯、陳小斌、崔鵬、戴志軍、黨志、鄧敏、鄧曉華、丁志峰、董發勤、董志軍、杜蘭、段晚鎖、范宣梅
第八屆中國樹木年輪學大會在西安舉行
4月26-29日,由中國地理學會樹木年輪研究分會、西安交通大學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籌)聯合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樹木年輪學大會在西安舉行。此次大會主題為“樹木年輪—洞察過往,感知未來”。第八屆中國樹木年輪學大會舉行。西安交通大學副校
劉衛東出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
據上海交通大學官網資料,劉衛東自2024年3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2024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衛東 資料圖劉衛東出生于1981年10月,理學博士,教授。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規劃發展處處長、信息化推進辦公室主任等職。主要從事統計學和機器學習的研究。
科教融合3.0:盤活資源,全面發力
高翔于2007年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畢業。他笑稱:“我在校讀書的這5年,是科教融合發展的一段平穩期。”就在他畢業那年,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并于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國科大完成了從研究生院到大學的跨越。 在此期間,一批科教融合學院成立,中科院的相關研究
2023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出爐!黃學東等多名華人當選
今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包括 106 名院士和 18 名外籍院士。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領域專家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以表彰入選者「在工程研究、實踐、教育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在新興領域技術做出的開拓性工作和傳統工程領域中的重大貢獻」以及「在開發 / 實施工程教育方面的創新貢獻」
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增選的三名華人科學家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杰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1971年出生于中國江蘇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
2011年度泰勒環境成就獎揭曉
美國昆蟲學教授貝倫鮑姆獲獎;中科院已故院士劉東生曾獲此榮譽梅·貝倫鮑姆劉東生 據美國南加州大學(USC)官網消息,2011年度“泰勒環境成就獎(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獲獎名單于3月22日公布。 來自美國伊利諾
賴忠平研究員出任國際SCI權威刊物《第四紀研究》副主編
8月1日,國際SCI權威刊物《第四紀研究》(Quaternary Research)的主編、美國華盛頓大學Allen Gillespie教授來信,邀請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百人計劃”賴忠平研究員出任該刊物的副主編。該刊物于1970年創刊,現由國際著名的Elsevier科學出版社發行,是國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