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腦細胞中調節線粒體運動的蛋白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日前表示,該所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新蛋白,并將它命名為“缺氧引導的線粒體運動調節器”(HUMMR)。該蛋白的發現與對其功能的鑒定,為人們研究線粒體的運動以及了解腦細胞如何應對缺氧(如腦中風而造成的傷害),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相關研究報告發布在近期出版的《細胞生物學》雜志上。 線粒體是細胞中非常重要的細胞器,它們給細胞提供能量,支持細胞活動,并且可能還有助于細胞戰勝危害和損傷。線粒體在細胞中必須合理地分布以便行使它們的功能。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如大腦里的神經元細胞,具有非常特殊的形狀——有很多長而突出的樹突和軸突,它們需要更加完善的調節機制來保證線粒體的正常分布,以支持正常的細胞功能。 經過4年的研究,羅切斯特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李艷博士和同事發現了HUMMR蛋白,它能調節神經元中線粒體的運動和分布。研究人員表示,該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保證細胞內線粒體......閱讀全文
線粒體解碼神經元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韓華團隊通過其自主研發的電鏡三維成像和快速重建技術,首次展現小鼠運動皮層錐體神經元胞體和樹突中數百個線粒體的三維形態,發現神經元樹突中線粒體依靠較細的“線粒體納米管道”連接在一起(管道直徑30-50納米)的現象,有力支撐線粒體解碼神經元活動的研究。 相關成果“Bra
如何提取線粒體膜蛋白
胞內蛋白只需核糖體和線粒體(供能)膜蛋白不是胞內蛋白,在細胞質基質中加工,它的合成與加工和分泌蛋白一樣,都需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細胞能量工廠——線粒體 如何解碼神經元活動模態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韓華團隊通過其自主研發的電鏡三維成像和快速重建技術,首次展現小鼠運動皮層錐體神經元胞體和樹突中數百個線粒體的三維形態,發現神經元樹突中線粒體依靠較細的“線粒體納米管道”連接在一起(管道直徑30-50納米)的現象,有力支撐線粒體解碼神經元活動的研究。 相關成果“Bra
線粒體融合蛋白2決定細胞生死
有機體的每個細胞中都有一種傳感器,能檢測自身“內部”環境是否健康。這種“報警器”存在于內質網(ER)中,能感知細胞所受的壓力,引發修復反應或讓細胞走向死亡。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西班牙巴塞羅那生物醫學研究所(IRB)科學家最近發現,線粒體融合蛋白2(Mfn2)對于正確檢測細胞壓力水平起著關鍵
線粒體蛋白質轉運的概述
線粒體的蛋白合成能力有限,大量線粒體蛋白在細胞質中合成,定向轉運到線粒體。這些蛋白質在在運輸以前,以未折疊的前體形式存在,與之結合的分子伴侶(屬hsp70家族)保持前體蛋白質處于非折疊狀態。通常前體蛋白N端有一段信號序列稱為導肽、前導肽或轉運肽(leadersequence、presequenc
神經元線粒體應激的記憶可跨代遺傳的現象與機制
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決定個體的發育、生殖、衰老和行為等。在受到環境壓力脅迫時,生物體會產生適應性的應激反應。生物學家關注的科學問題是生物體產生的這些應激反應是否可以直接傳遞給后代,在后代尚未直接經歷上一輩的環境脅迫時,便獲得某些性狀,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預期的環境變化和壓力脅迫。 8月2日,中
神經元線粒體應激的記憶可以跨代遺傳的現象和機制
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決定個體的發育、生殖、衰老和行為等,在受到環境壓力脅迫時,生物體會產生適應性的應激反應。長久以來,生物學家一直非常關注的科學問題是,生物體所產生的這些應激反應是否可以直接傳遞給后代,在后代還未直接經歷上一輩的環境脅迫時,就獲得某些性狀,使他們能夠更好的應對預期的環境變化和壓力
TDP-43可導致線粒體損傷并激活線粒體去折疊蛋白反應
TDP-43是一個多功能的DNA和RNA結合蛋白,由TARDBP基因編碼,在細胞內的RNA轉錄、選擇性剪接及mRNA穩定性調節等過程中發揮功能。在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和FTLD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動物所等發現舞蹈病神經元線粒體DNA氧化損傷的機制
亨廷頓氏舞蹈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認知和精神紊亂,一般在發病后10-15年內死亡。該疾病的病理特征是大腦紋狀體神經元的漸進性丟失,但亨廷頓基因突變導致紋狀體神經元選擇性死亡的機制還不清楚,目前也沒有任何治療手段。前人一系列研究發現,與大腦其他區域
美發現線粒體鈣通道關鍵驅動蛋白
線粒體就像生物體內的電池,為幾乎所有細胞供應能量,而支持這一供能過程的分子機制一直是個謎。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0日(北京時間)報道,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馬薩諸塞綜合醫院研究人員通過查閱人類基因組項目數據庫資料并結合實驗分析,終于發現了驅動線粒體鈣通道機制的關鍵蛋白。該發現發表在6月19日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