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反應階段SnO2/α-Fe2O3半導體異質結的SEM圖(a)反應30分鐘;(b)反應100分鐘;(c)反應120分鐘;(d)反應180分鐘 異質結通常由兩種不同的半導體單晶材料通過異質外延生長復合而成,具有不同于單一半導體的理化特性。由于納米效應,納米尺度的半導體異質結比相應的塊材具有明顯的光電性能優勢。制備和研究納米半導體異質結材料,探索其應用,是近年來國際納米材料的前沿研究領域之一,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和重要的科學意義。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元生課題組在半導體異質結液相可控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課題組采用簡易的水熱法,實現了SnO2納米棒在不同α-Fe2O3前驅晶體(納米紡錘體、納米準立方體、納米菱面體和納米“曲奇”)表面的晶體學定向生長,制備了多種構型的高純度SnO2/α-Fe2O3 半導體異質結。 研究......閱讀全文
圖1. 非對稱范德華異質結器件結構示意圖圖2.(a)非對稱范德華異質結器件在不同外界電場條件下的光電流;(b)器件工作為非易失性存儲和可編程整流器時的特性曲線。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61625
【引言】 基于二維材料的p-n異質結在下一代電子和光電器件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通過選擇不同的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p-n結具有可調的能帶匹配,在多種應用上都表現出優異的性能。反向偏壓下的p-n結二極管由于暗電流受抑制而具有高探測靈敏度,但因為量子效率小而導致響應度低。增強p-n結耗盡層的內建電場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賈銳研究員帶領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研究團隊成功研制出國內首款異質結背接觸原型太陽能電池(2cm×2cm)。 異質結背接觸(HIT-IBC)電池作為高端高效太陽能電池的一種,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也是未來太陽能電池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際上相關研究及產業化工作進展
膠體半導體納米微晶,如CdSe納米點、CdS納米棒因其光致發光和光致發光效率很高且發射波長的粒徑可調等優良光學和電學性質而在光電器件等方面有重要應用。目前這些應用已經拓展到了激光二極管、激光器、顯示屏以及生物標記等領域。將納米點和納米棒進行組裝可以得到納米點棒異質結,不同類型的材料組合可以得到不
“我們制備了超薄的高質量二維碘化鉛晶體,并且通過它實現了對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材料光學性質的調控。”孫研興奮地介紹。日前,南京工業大學王琳教授課題組的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我們首次制備的這一超薄碘化鉛納米片,專業術語稱為‘原子級厚
陰陽相互吸引卻不融合,半導體PN結也是這樣:N型雜質和P型雜質相互吸引,而一旦彼此融合,卻意味著PN結的死亡與半導體性能的喪失。研究人員發現,在納米線中加入軸向扭曲,可以令二者保持分離,使PN結“長生”、器件壽命延長。Illustration of the relative formation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課題組與李震宇課題組合作,在多形體硫化物半導體的設計合成及光電轉換應用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發表在9月26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16,138(39), 12913-12919)上,并被JACS Spotli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喻學鋒研究員課題組成功制備出黑磷/鉑異質結光催化劑,在太陽光驅動的有機催化反應中展現出極好的光催化活性。相關成果“黑磷/鉑異質結:一種高效廣譜光催化劑”在線發表于材料領域頂級刊物《先進材料》。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是白力誠博士和王欣博士,通訊作者是喻學鋒研究員。 催化反應
傳統半導體p-n異質結是雙極型晶體管和場效應晶體管的核心結構,是現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基礎。同樣,構建石墨烯p-n異質結也是未來發展基于石墨烯的集成電路和光電探測技術的關鍵。由于石墨烯材料單原子層厚度的限制,難以通過傳統集成電路制造工藝中的離子注入技術,實現石墨烯材料的可控摻雜。另外,原位生長摻雜、
作為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ZnO是制作短波長發光管和光電探測器的重要候選材料。通過元素摻雜ZnO的禁帶寬度可在很寬波段范圍內進行調控,例如通過調整MgxZn1-xO中的Mg組分,其帶隙可在3.37~7.8eV(380~160nm)范圍內調控,從而可覆蓋280~220nm的日盲波段,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line-height: 19.0px; font: 13.0px 'Helvetica Neue'}一、磁力顯微鏡(MFM)磁力顯微鏡( Magnetic Force Microscopy,MFM),也是運用一種受迫振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課題組在二維黑磷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控制鈷原子在黑磷不飽和位點上的選擇性沉積,制備出黑磷/磷化鈷面內異質結,展現出優良的電催化活性。相關成果以In-Plane Black Phosphorus/Dicobalt Phosphide Heterostr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課題組在二維黑磷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控制鈷原子在黑磷不飽和位點上的選擇性沉積,制備出黑磷/磷化鈷面內異質結,展現出優良的電催化活性。相關成果以In-Plane Black Phosphorus/Dicobalt Phosphide Heterostr
范德華異質結作為一種新型的結構,在光電器件領域展示出無限的魔力,在經歷過2019年的狂歡之后,2020年剛剛開始,又開始展露實力。 2020年1月31日,東京大學首先在Science發力,報道了渴望已久的一維范德華異質結。2月3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鴻鈞團隊傳出喜訊,他們實現了在石墨烯上高精度的結構制作,精度已經達到了原子的級別。 這樣的研究成果不僅顯示了研究團隊對于納米結構制作的高超技術,也再次將石墨烯這一納米器件制作平臺推到了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對于可控制造特殊性質的納米器件,例如量子器件,有重要研究意義。 此項成果
近年來,以石墨烯為代表、靠層間范德華力結合的二維材料已經成長為一個非常大的家族。這些范德華材料呈現出從絕緣體、半導體、金屬,到超導體等各不相同的電子性質。以二硫化鉬(MoS22)和二硫化鎢(WS22)為代表的過渡族金屬硫族化合物,因其合適的能帶結構和光學性質,在光電子器件等用途中有著很好的應用前
半導體PN結是集成電路的“技術心臟”,在其應用中反向擊穿是一類基本的物理過程。基于雪崩反向擊穿機制的光電探測器是實現單光子探測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為通信網絡,光譜技術以及量子通訊等應用中的核心部件。但是傳統的雪崩擊穿過程需要強電場激發,隨機散射嚴重;造成器件在小偏壓,低噪聲、可集成以及魯棒性等方
彈道是量子物理的概念,雪崩是半導體物理中的基本現象,兩者貌似無關。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肖沐/施毅課題組與該校物理學院教授繆峰課題組合作,讓二者“邂逅”,首次在二維材料垂直異質結中提出和實現了一種新型PN結擊穿機制——彈道雪崩。 基于傳統雪崩反向擊穿機制的光電探測器,是實現單光子探
基于二維材料的范德瓦爾斯異質結(vdWHs)可以通過化學氣相沉積(CVD)或者干/濕轉移法制備。它們通常具有明顯且高質量的二維界面,為研究界面相關的性質提供了一個優質平臺。另外,vdWHs中子系統成分、樣品厚度以及界面旋轉角的多樣選擇也為操控它們的光學和電學性質提供了更多自由度。其中,由于單層過
近年來,基于多功能纖維材料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種類的纖維具備了傳感、光電轉換、能量收集及儲存的功能。隨著對織物類可穿戴電子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多功能纖維狀器件與智能纖維織物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然而,柔性纖維內部各種功能材料的精確高效定位,連接與組裝等難題阻礙了纖維器件的大規模應用。
鈣鈦礦型甲胺鉛碘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其結構簡單、制備成本低廉等優點吸引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其光電轉化效率在近5年內從3.8%迅速提高到15%以上,高于非晶硅太陽電池效率,被Science評選為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隨著電池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電池效率有望突破20%,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
1994年Federico Capasso和同事卓以和等人在貝爾實驗室率先發明量子級聯激光器。這被視為半導體激光領域的一次革命。2000年,我國科學家李愛珍(現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課題組在亞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激光器,從而使中國進入了掌握此類激光器研制技術的國家行列。 量子級聯
12月17日上午,復旦大學五大書院首任院長榮休暨新任院長聘任儀式舉行。校黨委書記焦揚代表學校向榮休老院長致以感謝和敬意,向新任院長表示歡迎和祝賀。校長許寧生向現任院長頒發感謝狀為新聘書院院長頒發聘書。黨委副書記尹冬梅代表學校宣布新聘書院院長名單。 副校長徐雷主持儀式。學生代表向榮休院長、新任院長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及物理系朱文光研究組與校內外同行合作,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首類同時具有面內和面外極化且單層穩定的二維鐵電材料。該研究成果以Prediction of intrinsic two-dimensional ferroelectr
近年來,基于多功能纖維材料科技的快速發展,更多種類的纖維具備了傳感、光電轉換、能量收集及儲存等功能。隨著對織物類可穿戴電子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多功能纖維狀器件與智能纖維織物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但目前柔性纖維內部各種功能材料的精確高效定位、連接與組裝等難題,阻礙了纖維器件的大規模應用。
近年來,基于多功能纖維材料科技的快速發展,更多種類的纖維具備了傳感、光電轉換、能量收集及儲存等功能。隨著對織物類可穿戴電子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多功能纖維狀器件與智能纖維織物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但目前柔性纖維內部各種功能材料的精確高效定位、連接與組裝等難題,阻礙了纖維器件的大規模應用。
近年來,基于多功能纖維材料科技的快速發展,更多種類的纖維具備了傳感、光電轉換、能量收集及儲存等功能。隨著對織物類可穿戴電子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多功能纖維狀器件與智能纖維織物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但目前柔性纖維內部各種功能材料的精確高效定位、連接與組裝等難題,阻礙了纖維器件的大規模應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李燦和研究員章福祥、陳閃山等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Kazunari Domen課題組合作,在可見光驅動光催化Z機制完全分解水制氫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結果發現,經一步氮化合成的MgTa2O6?xN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與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淦研究組,成功制備強關聯體系單晶納米線和原子尺度的二維范德瓦爾斯異質結,并發現其物性被維度所顯著調控。相關結果發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和《自然-通訊》(Natu
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與金磚國家、埃及、日本、智利的國際合作項目初審結果,其中金磚國家146項、埃及82項、日本35項,智利25項通過初審,具體如下。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金磚國家科技創新框架計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根據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