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信息化的三大技術四大方向
未來15年三類防震減災關鍵技術 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技術 現有的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地震監測系統亟待開展信息集成、信息處理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亟待發展高密度、高分辨率、立體化的觀測系統;亟待加強空間大地測量技術在地震觀測中的應用;需要進一步加強INSAR、衛星熱輻射、空間電磁場等觀測資料在地震研究中的應用。隨著地震科學的發展和地震觀測網絡的擴展,海量信息處理和仿真模擬將日益成為地震預測研究的有效工具,并在相當程度上與現有的經驗方法形成互補;網格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技術將改變下一個十年的地震模擬和地震預測研究的面貌。地震預警技術需要在提高地震監測臺網密度和監測能力、地震信息快速處理能力、地震危險度的迅速判定能力和加強地震安全基礎信息建設的基礎上,建立基于信息技術、現代網絡與通訊技術的地震災害預警平臺。 地震區劃與震害防御的關鍵技術 考慮抗倒塌地震區劃,必須首先發展高震級潛在震源區識別以及高震級地震年平均率評估技術,研究大地震近場......閱讀全文
地震預測研究的技術路徑之爭
在汶川大地震這場巨大的災難面前,科學界尤其是地震學界被深深刺痛。在其后緊急召開的會商會上,對各種預報理論及技術方法的爭論更帶有一種別樣的情感背景。 尤其是,在沒有大震發生的“和平時期”沒能得以充分顯示的不同技術途徑,此刻紛紛亮相,也為普通人了解地震預報的“內情”提供了契機。 測震學的“天下”?
預測地震新突破-傳感器植入地震斷層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在預測地震的研究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將在新西蘭的阿爾派斷層鉆一個1300米深的洞,并由此收集重要的數據,這將有助于他們預測未來發生的地震。該斷層大約每330年斷裂一次,進而引發一場地震(震級曾達8級)。最近的一次地震發生在1717年,因此下一次地震預計在最近的
-國際地震專家:地震預測預報研究站在新高度
汶川地震以后,國內學術界和媒體都十分關注地震預報問題。近日,國際地震研究專家和學者會聚北京,召開了地震學與地震可預測性國際會議。會議期間,《科學時報》記者訪問了一部分在國際上得到公認的地震研究專家。他們既有一致性觀點,也存在科學問題解決途徑的分歧。 Max Wyss:追求真理是科學的本質
海洋地震難以預測?厘米級傳感新技術是福音
美國西海岸正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家住華盛頓州的杰瑞·帕羅斯擔心大地震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威脅著他的鄉里。與其他人干著急不同,帕羅斯嘗試用實際行動規避風險。他發明了用于地震監測的石英傳感器,以此建立公司開展業務賺了大錢。地震傳感器最初用于化石能源開采等相關行業,現在,帕羅斯打算使用自己的發明,
研究發現德國紅木蟻或可預測地震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道,德國研究人員說,德國的紅木蟻似乎能預測地震。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研究人員說,德國紅木蟻喜歡在活斷層上做窩。他們日夜觀察了三年紅木蟻的生活習性。紅木蟻通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白天,他們在蟻丘外活動、工作,晚上就回蟻丘休息。 不過,規模2級以上的地震襲擊前,紅木蟻
相關部門公布玉樹地震預測失敗原因
專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玉樹地震監測能力較弱? 4月14日早晨7點49分左右,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初步判定)。 這是玉樹地區近年來發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玉樹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并有7級以上地震的記錄。該地區之前最近
美科學家研究發現監測慢地震可預測大地震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研究發現,監測慢地震能為有些由慢地震觸發正常地震的地區提供可靠的預測依據。該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快訊》在線版上。 地球物理學教授克里斯·馬羅內說:“我們目前沒有任何辦法遠程監控地下斷層何時會發生移動,而新的發現則有可能改變地
尋找真相:含羞草是否可以預測地震
含羞草???????? 到目前為止,地震還不是一個能夠預報的自然災害。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民間,都在為地震預測積極尋找“良方”。也正因此,各種地震前發生的“異常”都會被追問,它們是不是能成為預測地震的途徑 2月19日10時46分58秒,云南昭通市巧家縣藥山鎮一帶發生4.9級地震,共
動物真能預測地震?反常行為與前震相關但并非能預測
據國外媒體報道,地震之后地面停止震動時,人們猜測他們的寵物或者某些野生動物可能預測到地震災難的到來。換句話講,動物真能預測地震嗎?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MZ)地震學家海科·沃伊特(Heiko Woith)稱,結合其它幾項研究的最新分析,目前很難具體確定動物是否有預測地震的能力,這是因為缺乏
史保平:地震預測和防震的美國經驗
美國應對地震的基本思路是“防” 史保平,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教授;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1999年美國內華達大學地震實驗室獲地球物理博士學位;1999-2001年從事地震學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師從世界著名地震學家James N. Br
法德將開發太空量子傳感器預測地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76.shtm
汶川地震為何沒有準確預報-預測儀器理論均有限
汶川大地震為何沒有準確預報 這次四川汶川縣出現的大地震,很多人都會疑問,這么大的地震為什么之前都沒有預報到?地震究竟能不能預報呢? 省地震局局長丁仁杰介紹,地震多數發生在地下15公里以下的地殼里,當前人類對于地殼的研究只能通過鉆機鉆至地下12公里,遠遠做不到直接觀察到地震孕育發生的全過程,只能在
滕吉文院士:地震預測存在三大困難
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聚焦汶川大地震 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第71~74場主題報告會于5月24日~2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報告會聚焦汶川大地震,中國科學院滕吉文、崔鵬、葛全勝、倪四道4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地震發生的成因、地震災害的預警及快速評估進行了深入
池順良:“地震不能預測論”既錯誤又有害
地震預報,路在腳下 汶川大地震在沒有預報的情況下發生,6萬多人喪生。國家領導人震后兩小時急赴震區組織救災,十數萬軍人和志愿者急速前往災區搶救生命。唐山大地震悲壯的慘劇再次在華夏大地發生,“地震究竟能否預測”再次引起公眾和科技界關注和討論。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地震儀記錄地震波行
《地質學》:新方法可使預測地震時間大幅提前
在經歷一百多年的努力后,地球物理學家仍然無法準確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一些人悲觀地認為,這將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近日,英國和中國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地震監測方法,能夠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量級甚至地點。他們有證據表明,應用這種新方法可能能夠在小地震發生前一小時、大地震發生前數月預測到它
廈門企業開發氫氣傳感器-或可用于地震預測
近日,智能(廈門)傳感器有限公司發布了兩項傳感器核心技術和若干創新產品。這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廈門“智造”產品和技術,填補了國內傳感器相關領域空白。 此次推出的氫氣傳感器是對氫氣敏感的物理型現代傳感芯片,是唯一不受其他任何氣體干擾、不誤報的氫氣傳感器,可以放進絕緣油中或真空中直接探測氣體;智
上天容易入地難-人類為何無法準確預測地震
北京時間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7.8級地震。據新華社數據,截至14日18時,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山西、貴州、湖北8省市共14962人死亡。在全國軍民緊急抗震救災之時,許多人會有疑問,為什么此次地震沒有被準確預報?當今科技如此發達了,還做不到準確預報地震嗎?
金雙根研究員稱大氣探測手段或可用于地震預測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通過利用我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觀測網,研究并逆推出2008年汶川地震震前、同震和震后的大氣異常現象,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在日前于廣州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金雙根介紹了該項研究成果。 通過觀測研究,金雙根發現了明
日本預測東京附近海域可能發生8級大地震
據日本新聞網5月31日消息,據日本國土地理院昨天(5月30日)在地震預知聯絡會上作出的報告中表示,千葉縣的房總半島海域有可能發生與關東大地震(1923年)震源無關的大型地震。據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在該地區發生地震的話,很有可能是震級為8級的大型地震。 據調查表明,相模海
科學家發現地震監測新方法-預測時間提前數月
在經歷一百多年的努力后,地球物理學家仍然無法準確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一些人悲觀地認為,這將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近日,英國和中國科學家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地震監測方法,能夠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量級甚至地點。他們有證據表明,應用這種新方法可能能夠在小地震發生前一小時、大地震發生前數月預測到
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預測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
記者7日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獲悉,土耳其地震發生后,實驗室強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利用前期已研發的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進行了預測:滑坡易發區主要沿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分布。當地時間2月6日,土耳其發生了兩次7.8級強震
專家關注日本9.0級強震:將如何影響預測中的東海大地震
長期以來,日本地震學界一直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靜岡縣南部大海駿河灣,這里潛伏著讓日本舉國憂患的東海大地震。但命運仿佛在和人類開玩笑,9.0級強震在幾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在日本東北海域突然降臨。 3月11日,日本靜岡縣南部大海駿河灣平靜如常。這里潛伏著讓日本地震學界乃至普通百姓憂患的東海大地震,已
英國研發出高樓火勢預測技術
高樓火災中,火勢往往隨高樓內部結構而千變萬化。英國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他們研發出一種預測高樓火災發展趨勢的技術,可利用建筑內部探測裝置收集的數據,提前幾分鐘預測火勢,為救援和滅火爭取時間。 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火災安全雜志》(Fire Safety Journal)上報告
生物領域召開技術預測討論會
根據生物領域技術預測的工作部署,科技部社發司及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于近期召開了生物領域技術預測工作討論會。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國內生物領域主要文獻情報
生物領域技術預測啟動會在京召開
9月10日下午,生物領域召開了技術預測啟動會。社發司楊哲副司長出席會議并講話。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主題專家組、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同行專家、企業專家和海外專家組成的總體專家組和子領域專家組共計30余人出席會議,來自計劃司、社發司、戰略院、生物中心的相關同志參加了會議。 計劃司有關同志首先
基于高光譜圖像技術預測蘋果大小
本研究應用了400-1000nm的高光譜相機,可采用杭州彩譜科技有限公司產品FS13進行相關研究。FS13高光譜相機包含可見光(400-700nm)、近紅外(400-1000nm)和短波近紅外(900-1700nm)3種光譜區域,廣泛應用于印刷,紡織等各種工業制品的表面顏色紋理檢測(顏色測量單像素重
新一代蛋白結構預測技術
《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在線版一篇文章介紹,伊利諾斯州立大學John A. Gerlt博士率領的研究小組研制出一種新途徑,能夠確定氨基酸序列已知的蛋白的結構和功能。 這是首次利用計算機程序,根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精確預測蛋白功能。Gerlt等的“in silico”預測
2040年德國出行與驅動技術預測
《商報期刊》(Handelsblatt Journale)消息: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到2040年乘用車和商用車的行駛里程預計可達9000億公里,比2010年增加25%。技術自動化使駕駛員高齡化,同時電子商務及網購消費行為增加了快遞及送貨業務,這些因素是行駛里程增
美國調研能源技術誘發地震可能性
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NRC)在最新發布的《能源技術誘發地震可能性》報告中指出,由水力壓裂引發有感地震的幾率相對較小,但深層注射水力壓裂產生的污水和其他能源技術(如碳捕集與封存)引發地震的風險相對更高。誘發地震的最直接相關因素是地下流體注入或抽取的總體平衡。石油和天然氣開發、CCS以及地熱能源生產
國內首創光纖微地震監測技術試驗成功
8月23日,新疆油田工程技術研究院研制的井下光纖壓裂裂縫監測技術,在克拉瑪依紅山嘴油田紅29井區hD0562監測井對h0558壓裂井進行壓裂裂縫監測,井距269.43米,首次現場試驗獲得成功。這標志著新疆油田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井下光纖微地震監測工藝、儀器、工具和軟件技術。 隨著致密儲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