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熱帶雨林永久樣地將開展樹木條形碼合作研究
準確的物種鑒定是人類認知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基于形態學特征鑒定物種難以滿足科學發展的巨大需求,DNA條形碼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類學標準和有效的分類學手段,成為進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鑒于目前對熱帶雨林樹種條形碼研究的共同需求,來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5個不同研究組的科技人員將相互合作,對補蚌20ha大樣地樹木條形碼開展合作研究。 根據CTFS樣地建設標準,補蚌20ha大樣地于2006年開始并于2007年完成建設。目前該樣地是中國最大的熱帶雨林永久觀測樣地,與長白山、古田山、鼎湖山以及臺灣福山、蓮花池等20-25ha大樣地共同構成了一系列由溫帶到熱帶緯度梯度上的永久觀測樣地。基于各大樣地生物多樣性網絡觀測數據的可比性和國際生命條形碼iBOL計劃的發展需求,該園進化生態組Ferry博士已于2009年完成該樣地包含所有樹種約2000多個個體的樣品采集工作,并挑選出770多份有待進一步分析測試,......閱讀全文
我國最大熱帶雨林永久樣地將開展樹木條形碼合作研究
準確的物種鑒定是人類認知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基于形態學特征鑒定物種難以滿足科學發展的巨大需求,DNA條形碼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類學標準和有效的分類學手段,成為進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鑒于目前對熱帶雨林樹種條形碼研究的共同需求,來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5個不同研究組
DNA條形碼技術介紹
DNA條形碼技術是通過DNA序列對物種進行快速、準確識別的技術。該技術為研究物種的進化 規律 、遺傳變異、系統發育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提供理論依據。由于該技術具有利用生物種群中的某些遺傳保守性很強的DNA片段進行物種鑒定和親緣關系的定位,了解其分支來源,甚至可以預知其進化方向等,使其成為近年來生
DNA條形碼技術那點事
DNA條形碼技術是通過DNA序列對物種進行快速、準確識別的技術。該技術為研究物種的進化 規律 、遺傳變異、系統發育以及生物多樣性等提供理論依據。由于該技術具有利用生物種群中的某些遺傳保守性很強的DNA片段進行物種鑒定和親緣關系的定位,了解其分支來源,甚至可以預知其進化方向等,使其成為近年來生物分
辨識中藥真假可用DNA條形碼
對于黑白紋條形碼,習慣于逛超市購物的人們并不陌生。如今,致力中藥研究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了DNA條形碼,并將這一技術用于中藥假藥的快速簡便識別。近日在天津市舉辦的中國科協第68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教授介紹了這一新技術。 “從分子遺傳學角度來看,物種表現
西雙版納20公頃熱帶雨林動態監測大樣地研究獲進展
自從美國史密斯研究院在巴拿馬建立世界第一個熱帶森林動態監測大樣地以來,基于大型固定樣地的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人們了解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及其影響,理解物種共存機制等提供了翔實的數據。 從2004年開始,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在我國不同氣候帶建立了一系列森林動
我國將對最大熱帶雨林永久樣地開展樹木條形碼合作研究
準確的物種鑒定是人類認知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形態學特征鑒定物種難以滿足科學發展的巨大需求,DNA條形碼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類學標準和有效的分類學手段,成為進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 針對熱帶雨林樹種條形碼研究的共同需求,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5個不同研究組的科技人員在
環境DNA或成生物多樣性調查新途徑
不用捕撈或潛水觀察,從海中舀一杯水,就能知道最近有哪些魚類曾在附近出沒,這是什么神仙技能? 上世紀80年代,環境DNA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用于研究陸地動物食性或淡水環境中的微生物組成等。如今科學家又有了頗具野心的計劃:用環境DNA調查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 2018年,首屆海洋環境DNA會議在美
我國構建近海生物DNA條形碼數據庫-滿足科研需求
科技部18日透露,通過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部署了“我國近海海洋生物DNA條形碼資源庫構建”重點項目,具體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擔。根據不同類群的特點,項目將選擇有代表性的重要海洋生物類群,如原核生物、植物、浮游動物、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等,在準確形態鑒定的基礎上,系統并規模化地獲取
我國蛇類DNA條形碼參考數據集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40.shtm
中國蛇類DNA條形碼參考數據集發布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車靜課題組聯合國內科研團隊開展合作,首次系統性構建了中國蛇類DNA條形碼參考數據集(COI),對中國蛇類多樣性進行了評估。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分子生態學資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據了解,兩棲爬行
重要生物DNA條形碼的技術與信息系統構建開總結會
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持的科技部基礎工作專項“重要生物DNA條形碼的技術規范體系與信息系統構建”項目2012年度總結會于3月9日在京召開。 會上,動物所副所長魏輔文代表項目主持單位感謝各位專家、領導和項目組成員對本項工作的支持。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綜合與基礎性工作處處長陳文君講
如何降低-DNA-條形碼技術在指示性生物應用中的局限性?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降低 DNA 條形碼技術在指示性生物應用中的局限性:完善數據庫:持續更新和擴充 DNA 條形碼數據庫,納入更多物種的準確信息,同時提高數據庫的質量控制,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多種分子標記結合:除了常用的線粒體基因片段,結合使用核基因等其他分子標記,以彌補線粒體基因的局限性,
DNA條形碼迅速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前沿學科之一
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最早由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Paul Hebert等于2003年提出,已迅速成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研究的前沿學科之一。DNA條形碼是利用標準的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的加劇,人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
納米孔測序!耗資1.8億美元的DNA“條形碼”旨在發現新物種
幾百年以來,生物學家都在以一種極其緩慢的速度探索新物種,描述其定義特征。如今,伴隨著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突破,生物學家已經可以在幾個小時內確定一份樣本是否為新物種,并且這一成本將有望降至幾美分。這是一場由短鏈DNA驅動的科技革命,這段DNA我們稱之為DNA“條形碼(barcode)”。它們的多樣性足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鑒定平臺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鑒定平臺”日前正式開通并向社會提供服務,為珍稀瀕危植物的快速可靠鑒定提供了技術支撐。 珍稀瀕危植物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但非常脆弱,非法盜伐、走私等危害珍稀瀕危植物的事件時有發生。一些案件由于材料鑒定困難而不能給犯罪分子應有的懲罰。因此
-DNA條形碼:為瀕危植物撐起“保護傘”
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聚集了來自國家農業、林業、環保、醫藥、檢驗檢疫、進出口等部門的人士,他們一起見證了《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圖鑒》的問世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DNA條形碼鑒定平臺”的開通。 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件盼望了10年的大事。 “中國瀕危植物數量超世界平均水平”
DNA“條形碼”可快速定位體內納米粒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佐治亞理工學院和佛羅里達大學的科研團隊找到一種新方法,以DNA(脫氧核糖核酸)序列作為“條形碼”,能快速測出不同納米粒子處于身體的哪個部位,有助于基因靶向療法在體內的精確定位。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科學家一直在尋求通過DNA或RNA(核糖核酸)遞
樟科植物DNA條形碼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樟科植物作為常見的重要經濟林木,在林業、輕工、醫藥等領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數種類集中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然而對其物種的把握與識別卻始終是困擾大家的一個難題,阻礙了對其實施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利用。物種的準確鑒定是一切生產、應用與研究至關重要的第一步,DNA條形碼技術的應用,使得前述難
專家提議建立青藏高原雪豹DNA條形碼
“未來,針對雪豹的野生種群還要做一些遺傳多樣性評估,遺傳多樣性評估對恢復種群有很大的作用,確定雪豹的指紋或者DNA條形碼后,從野外毛發中就可以檢測在這個區域里面大概有多少只雪豹。”11日,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祁得林教授表示。 據祁得林教授介紹,通過建立雪豹DN
介紹一下-DNA-條形碼技術在確定指示性生物中的應用實例
DNA條形碼技術是一種利用基因組中一段公認的、相對較短的DNA序列來進行物種鑒定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是傳統形態鑒別方法的有效補充1。以下是一些DNA條形碼技術在確定指示性生物中的應用實例:水污染指示生物:2023年5月,科研人員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桐木、大竹嵐、楊梅墘等地的潔凈溪流中采集了大量水生昆蟲樣本
DNA-條形碼技術在指示性生物的應用中存在哪些局限性?
DNA 條形碼技術在指示性生物的應用中存在以下一些局限性:數據庫不完善:DNA 條形碼數據庫的覆蓋范圍有限,某些物種的條形碼信息可能缺失或不準確,這可能導致物種鑒定的困難或錯誤。進化速率差異:不同物種的 DNA 進化速率不同,可能導致條形碼的變異程度不一致,從而影響鑒定的準確性,尤其是對于親緣關系較
版納植物園在構建木材樹種DNA條形碼數據庫方面獲進展
木材樹種是一類與人類息息相關的重要資源植物,對于維持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價值。然而,木材非法活動經常出現在盜砍盜伐、非法加工和出口、虛假申報以規避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或避稅等過程中,因此開發準確、快速的木材樹種鑒定工具,對于遏制盜砍盜伐和相關非法貿易、保護生
保護長江魚-長江魚有了“身份證”
東亞特有的鯉科魚類。何舜平供圖 隨著2020年腳步的臨近,“十年禁漁”也在抓緊推行,為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創造條件。作為我國“淡水魚類的搖籃”,長江漁業資源包含魚類約400余種,魚類產量占我國淡水魚類產量的70%左右,是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長江沿岸蓬勃的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卻給漁業資源
昆明動物所在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研究上取得突破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昆蟲、令人驚聲尖叫的小爬蟲們,它們不再只是我們兒時玩伴藏匿在盒子里的“驚喜”,這些小蟲子其實有著更為神奇的作用——監測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Douglas Yu領導的團隊研究發現,通過對一定區域內昆蟲樣本的混合DNA測序,可以對該區域的生
漁業生物DNA條形碼信息采集與數據庫構建工作會議召開
2014年9月11日至13日,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我國重要漁業生物DNA條形碼信息采集及其數據庫構建”重點項目在青島召開項目年度工作會議暨學術研討會。專家組成員、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有關同志出席了會議。 “我國重要漁業生物DNA條形碼信息采集及其數據庫構建”重點項目自2013年6月啟動以來,各
DNA條形碼:鑒別出植物分類的新方法
DNA條形碼是利用標準基因片段對物種進行快速和準確鑒定的新技術。加拿大科學家2003年提出這一概念后,DNA條形碼已成為生物學領域發展最迅速的學科前沿之一。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陳世林研究員介紹,這種新方法已經在我國中藥材鑒定中成功使用。 “就像我們在超市看到的商品條
中草藥的DNA條形碼鑒定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依托863計劃課題支持,中草藥的DNA條形碼鑒定技術取得重要進展。該技術相當于現代醫學上的“親子鑒定”,簡單來說,就是給每一個中藥材基因身份證,通過一段DNA片段來鑒定中藥材的來源和具體物種。 在中藥材鑒定技術落后的年代,或者經營者受經濟利益驅使,市場上中藥材混偽品以假亂真或以次充好的現象由
DNA條形碼揭示癌細胞逃避免疫能力
據澳大利亞悉尼加文醫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一些癌細胞可部署并行機制來逃避免疫系統的防御,而且能抵抗免疫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通過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活動,并阻礙免疫系統標記腫瘤細胞,乳腺癌細胞能夠復制和轉移。這項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雜志上。 此次研究使用了DNA條形碼技術,條形碼是一
DNA條形碼技術確定物種身份:擦亮物種鑒別的“火眼金睛”
黑白紋相間的條形碼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超市收銀臺前,收銀員用掃描儀一掃商品條形碼,無論您買了口香糖或啤酒,一掃便知。但是,您聽說過DNA條形碼么? 14年前,科學家研發出了生物的條形碼,同樣用于身份識別,只不過,這個條形碼存在于動植物的DNA中。中國生命條形碼南方中心副主任王文智介紹,DNA條形
2008中國真菌DNA條形碼系統建設研討會召開
一場給所有物種派發“身份證”的分類學革命 在超市的收銀臺前排隊等候結賬是一件無聊的事情,但如果沒有條形碼,你可能會感到更加無聊。現在,幾乎所有超市的商品上都印有不同的條形碼。利用光學識別系統,可以很容易地把保存在這種條紋圖案上的信息閱讀出來,加快顧客結賬的速度。不久的將來,生命科學家會給每種生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