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滅絕正在進行人類活動所引發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言論,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事實”。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博士介紹,目前,來自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在對物種進行觀測和保護,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期,而且由于生物棲息地的流失和退化、外來物種入侵、氣候變化、資源過度開采、污染和野生動物疾病六大因素,造成了人類活動對地球的重大影響,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度。 “國外有科學家建議,現在人類已成為地球的主宰,不妨稱現在這個時代為‘人類世’,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類活動對地球物種的影響,”馮偉民說,我們現在仍然處于地球生物多樣性演變的歷史,而物種的滅絕大大提高也是一個客觀的事實。自從5.4億年前地球進入顯生宙以來,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共發生過15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有5次生物大滅絕,這樣的大滅絕延續的時間比較長,可能是幾十萬年或幾百萬年。至于第六次會延續多......閱讀全文
地球因人類活動正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
《今日美國報》網站日前發表題為《地球正處于第六次大滅絕中》的報道稱,據《科學》周刊上的數項研究,世界各地的動物因棲息地喪失和全球氣候異常而消失或減少,這意味著我們正處于地球生物第六次大滅絕中。 一項研究發現,盡管全球人口數量在過去35年間大幅增長,但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同期減少了45%。無脊椎動物
生物大滅絕正在進行 人類活動所引發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言論,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事實”。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博士介紹,目前,來自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在對物種進行觀測和保護,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期,而且由于生
人類進化導致微生物滅絕
人類正在驅動滅絕的不只是大象和老虎。人們還在大規模地消滅那些小很多的生物體。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世帶來的微生物滅絕可能是一些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目前出現的抗菌素耐藥性危機的“幕后黑手”。 這一慘淡信息來自對人類歷史如何影響地球微生物,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人類體內的微生物進行的深度
人類進化導致微生物滅絕
人類正在驅動滅絕的不只是大象和老虎。人們還在大規模地消滅那些小很多的生物體。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世帶來的微生物滅絕可能是一些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目前出現的抗菌素耐藥性危機的“幕后黑手”。 這一慘淡信息來自對人類歷史如何影響地球微生物,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人類體內的微生物進行的深度分析。“腸道菌
人類活動改變了地球物種的進化路線
人類對地球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幾乎每一天都有一兩個關于人類從事非法動植物貿易或者伐木等經濟活動,導致全球氣候或者其他物種受到影響的新聞報道。 我們對地球的影響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在歷史上存在的時期應該被稱為"人類世"。這是因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處于主導地位,甚至在地質記錄上都是可見
科研人員最新研究對白鰭豚滅絕之謎給出答案
“長江女神”白鰭豚的滅絕究竟因為人類活動,還是氣候變化?來自南京師范大學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合作的最新研究給出了答案:人類活動必須擔負主要責任。 最近,他們成功繪制了白鰭豚的全基因組圖譜。這一研究不僅揭示了白鰭豚從陸生至水生的進化特性,同時通過重建白鰭豚物種種群歷史,確認了這個物
有毒微生物助力物種大滅絕
一般來說,科學家們認為,大約 2.5 億年前,即二疊紀末期,西伯利亞火山噴出的溫室氣體主要推動了大規模滅絕事件。這些氣體導致極端變暖,進而導致 80% 的所有海洋物種以及許多陸地物種滅絕。直到現在,科學家們還無法確切解釋高溫是如何導致這些物種死亡的。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高溫
人類活動影響加劇 美國宣布將有23種瀕危物種滅絕
中新網9月30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道,美國政府29日宣布,象牙喙啄木鳥(Ivory-billed woodpecker)等23種野生動物將被宣布滅絕,并將從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SFWS)表示:“對于今天提出的要從名單上除名的物種,(瀕危物種法)的保護來得太晚了,大
英專家警告地球可能正經歷新一輪生物大滅絕
樹蛙的生存正受到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0日在倫敦發布《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第三版。參與發布會的英國專家說,報告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減少的勢頭并未放緩,地球可能正在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人類活動是主要原因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席發言人尼克·納托爾在當天新聞發布會上說
誰是恐龍“終結者”?火山活動觸發物種大滅絕
印度西部德干地盾堅硬的熔巖流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GERTA KELLER 誰殺死了恐龍?自從幾十年前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一個巨大的隕石坑以來,答案似乎很簡單: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同時塵埃遮住了太陽,導致全球氣溫驟降。 但這顆小行星并不是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