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國報》網站日前發表題為《地球正處于第六次大滅絕中》的報道稱,據《科學》周刊上的數項研究,世界各地的動物因棲息地喪失和全球氣候異常而消失或減少,這意味著我們正處于地球生物第六次大滅絕中。
一項研究發現,盡管全球人口數量在過去35年間大幅增長,但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同期減少了45%。無脊椎動物包括甲蟲、蝴蝶、蜘蛛和蠕蟲等。
該研究作者之一、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本?科倫說:“我們發現無脊椎動物和較大型動物的消失情況類似,這令我們感到震驚。因為之前我們以為,無脊椎動物的適應性更強。”
盡管比如老虎、犀牛和大熊貓等大型物種獲得了人們的大部分關注,但是研究人員說,顯然即使是最微小的甲蟲的消失也可能顯著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多樣性生態系統。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學的魯道夫?德爾佐說:“我們往往將滅絕視為一個物種從地球表面消失,這很重要,但關鍵的生態系統功能也在消失,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在生態系統功能中,動物發揮著核心作用。”
科學家為形容這一明顯的大滅絕而創造了一個短語——“人類世動物滅絕”,意思是人類導致的動物減少。
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在所謂的大滅絕中消失的情況,歷史上曾發生過五次,典型的大滅絕是由地球與大型流星相撞導致的。
在約6600萬年前,一次廣為人知的滅絕導致恐龍全部被消滅,另外地球上還有四分之三的物種也都隨之消失。在約2.52億年前,“大滅絕”(GreatDying)消滅了全世界約90%的物種。
科學家估計,總體而言,在我們的地球上曾存在過的所有生命形式中,約有十分之九絕種了。
本周出版的《科學》周刊上還有一篇文章詳細講述了我們可以減少這種大滅絕的辦法,即通過將動物引入野生群體,并把某些物種群體,比如巨型陸龜,再次移回該物種已經滅絕的地區。這項研究由位于新西蘭達尼丁的奧塔戈大學的菲利普?塞登主持。
該研究發現,通過有意轉移動物以重新恢復物種群體,在扭轉動物滅絕趨勢方面取得了一些實質性進展。
本期《科學》周刊上的第三份報告發現,在世界各地的大型陸地保護區,一些動物一直在逐漸消失,比如長臂猿、猩猩以及各種狐貍、熊和犀牛。
本周出版的《科學》周刊上的論文延續了對大滅絕的研究;今年,《科學》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動植物物種當前的滅絕速度至少是人類出現之前的1000倍。
湖南衡陽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7月4日透露,該局近日救助一只從樹上跌落的貓頭鷹幼崽,該貓頭鷹學名斑頭鵂鹠,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工作人員檢查,這只斑頭鵂鹠因從高處跌落,救助時生命體征十......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團隊在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底棲動物擾動對紅樹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響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近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研討會上,《“動物基因編輯產業促進”倡議書》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
粗木虱體長不到11毫米,是一種以腐爛植物為食的無光彩的有鱗無脊椎動物,看起來似乎不太像一位“園藝大師”。然而,外表可能具有欺騙性。粗木虱是迄今已知的通過食用種子來傳播種子的最小動物。圖片來源:MATT......
5月9~10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首農香山會議中心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動物生物技術分會主辦。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動物生物技術分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
烏鴉、黑猩猩、大象以及許多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行為方式表明它們可能有“意識”。然而,這份名單并沒有以脊椎動物結束,研究人員正在將對意識的研究擴展至包括章魚,甚至蜜蜂和蒼蠅在內的更廣泛的動物中。據《自然......
4月27日,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衛崗校區玉蘭路舉辦了“春日萌寵嘉年華——馬兒專場”。 活動現場。南京農大供圖4月27日是第二十四個世界獸醫日,今年的主題是“獸醫是不可或缺的衛生工作者(V......
4月20日,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第十一屆第四次常務理事會議在湖南長沙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譙仕彥,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譚支......
3月31日,青島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顯而‘疫’見”三農服務團前往青島雙贏良種豬繁育專業合作社、膠州市文興生豬養殖場等企業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本次社會服務以“服務養殖一線,助力產業振興”為主題,為生豬健康......
人們害怕老鼠等動物將病毒傳給自己。但結果顯示,在傳播病毒方面,其他動物更有理由害怕人類。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家對病毒基因組開展的一項最新分析表明,當病毒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傳播時,病毒更多地是從人類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