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4.8億元的大型人工阻沙生態屏障工程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正式啟動實施,它將以上百萬畝林帶遏制巴丹吉林沙漠與騰格里沙漠的“握手”之勢。這也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向沙漠進軍”的一個大動作。 橫貫內蒙古西端阿拉善盟的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22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第四、我國第三大沙漠;其南部是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內、部分在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騰格里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本來,兩大沙漠被長110公里、寬10至2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雅布賴山及南部的甘肅省民勤縣生態綠洲所阻隔,但近幾十年來因氣候變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兩大沙漠“牽”起手來。 內蒙古林業廳2002年根據衛星監測結果結合地面調查繪制的《內蒙古自治區沙漠化土地現狀圖》顯示,在雅布賴山東南的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蘇木境內、西南的甘肅省民勤縣北與阿拉善右旗接壤處、以及雅布賴山的中部,3條黃色的流動沙丘帶把兩大沙漠連了起來,并且黃沙以每年15米......閱讀全文
“引渤入新”示意圖 瘋子的幻想?智者的良策? 11月5日,烏魯木齊。一場由一家新疆省級智囊機構、一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和一所新疆高校主辦,兩個地區發改委參與承辦的“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上,上百位水利工程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論證了一項名叫“海水西調、引渤入新”的科學設想。
在熱帶沙漠里種水稻?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農業科學家們硬是完成了,其中一種水稻的單產還超過520公斤/畝。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變不可能為可能,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本報記者日前探訪了位于迪拜沙漠深處的試驗基地。 沙漠里種水稻——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
紅柳是一種廣泛生長于沙漠地區的植物,其優秀的防沙固沙效果也讓人們看到了它的獨特經濟價值。一名來自我國治沙一線的工作者也希望自己的團隊能像紅柳般扎根沙漠。 聽聞沙漠,一般人都想避而遠之,而對于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長屈建軍來說,越接近沙漠,越了解沙漠,就越覺得沙漠可愛。 從屈建軍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橫穿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是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面對嚴峻的荒漠化和沙化現實,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各族干部群眾一代接著一代治沙造林,探索出了一套“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
從大面積流沙治理到沙漠—綠洲過渡帶綜合治理與開發,策勒站在與荒漠化斗爭的進程中跨了兩大步,實現了由量到質的飛躍——從“人類征服沙漠”進入到“沙漠造福人類”,為世界、為我國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典范。 策勒,怎會如此生機勃勃 一個年平均降水量35毫米、年蒸發量2751.6毫米的地方,本應滿目
德班聯合國氣候大會雖然經過艱苦談判達成了最終決議,但分析人士認為,這份協議在節能減排方面缺乏具有約束力的具體條款,而加拿大隨后更是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氣候問題越來越讓人擔憂。更多的科學家開始把目光投向撒哈拉沙漠的綠色資源――太陽能。專業人士稱,撒哈拉沙漠的太陽能如果可以有效利用,不但能成為清
化工廢水靠晾曬蒸發。 調查動機 “大漠浩瀚、蒼涼、雄渾,千里起伏連綿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樣高低錯落,柔美的線條顯現出它的非凡韻致。”這是一段有關騰格里沙漠的文字記載。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這片美麗沙漠的腹地,聚集了一批污染嚴重且污染物零處理的化工企業。這一將給沙漠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的工
行走在中國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大廳,一幅長約50米的巨型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圖映入眼眸。在綠色土地的“夾縫”中,黃褐色的“一帶一路”從中國向西延伸,越過里海,直抵地中海。 西安、蘭州、喀什、杜尚別、塔什干、阿什哈巴德、德黑蘭……一個個城市之間不僅有了有形鐵路,也有了無形紐帶——《聯合國防治
沙坡頭,一個有著茫茫翰海的雄渾與壯美的地方。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曾兩次走進沙坡頭,每年來此旅游或科學考察的人絡繹不絕。飛越黃河、沙漠探險、沙漠沖浪、滑沙、黃河漂流成為了沙坡頭的五大精品。沙坡頭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全球環保500佳單位,享有“中國沙漠旅游基地”的美譽。可是
地方監管因何長期“失明”? ——地方環保官員只是替罪羊? 無論是早前中衛工業園區的美利紙業,還是后來的騰格里工業園區、明盛染化,或是污染事實剛剛“浮出水面”的榮華公司、大漠藥業,《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經梳理發現,所有這些被查處的沙漠排污事件均源于媒體的曝光或中央層面的監督。 近在咫尺的惡性排
72歲的婁志平一生都在和綠色打交道。60歲前綠色是工作,從事園林綠化工作的他,希望染綠城市的每一個角落;60歲后綠色是夢想,他來到大漠治沙,發明新型沙障、提出治沙新理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變黃沙為綠海。 將綠化工作從城市搬到沙漠 在山青水秀的浙江生活了58年的婁志平,第一次見到沙漠就被嚇呆了
熱帶沙漠出現“人造綠洲”,而且還長出了中國水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近日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熱帶沙漠
熱帶沙漠出現“人造綠洲”,而且還長出了中國水稻!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近日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志愿者在科爾沁沙地 種植防沙作物 盡管很多人明顯地感覺北京近幾年的沙塵暴越來越少了,但卻少有人知道其根源在于,產生于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總面積達1.86萬平方公里、北京沙塵暴三大源頭之一的庫布其沙漠的沙塵暴,已經由十幾年前的每年六七十場(次)減少到現在
近日,新京報報道的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引發各界關注。據記者了解,在生態脆弱的中西部沙漠、草原地區,因化工項目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并非個案。由于東部地區環保門檻升高,不少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往中西部轉移,由此帶來監管、政策、生態等一系列問題。 多名生態、環評、司法領域專家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均認為,在
8月,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生態固沙試驗田里,綠草依依,一片生機盎然。而就在三個月前,這片試驗田還是一片荒蕪的沙礫。促成這一改變的是一種國內首創的新型生態固沙技術,該技術由中石化四川維尼綸廠與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億利資源集團共同研發,其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在沙漠固沙技術領域有了新的突破。而這一技術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億利資源董事長王文彪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掀開了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經濟的支撐,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生態的保障。建設生態文明“治沙強國”戰略勢在必行。 “建設生態文明,荒漠化防治是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王文彪表示,根據國家林業部門研究,我國26億畝沙漠中
洛浦縣群眾在給剛種下的小樹苗“穿外衣”資料照片 汽車在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以東17公里那片稱之為“亞力干”的沙漠里行駛時,若不是隨行的縣委書記陳遠華指點,還真沒想到這里曾經是一片沙海。它之所以被稱之為“亞力干”,就因為它是洛浦縣沙塵的源頭,每年的大風從這里刮起,洛浦縣立刻就籠罩在沙塵暴
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6日電(“新華視點”(微博)記者 張麗娜、鄧華、劉越、嚴蕾)國家質檢總局近期公布對瓶(桶)裝飲用水質量抽查結果,其中6種飲用水被檢測出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溴酸鹽”,哈藥六廠等知名企業生產的“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內蒙古“景友”沙漠優質水榜上有名,令人震驚。 弱堿水、沙漠水、富
國家質檢總局近期公布對瓶(桶)裝飲用水質量抽查結果,其中6種飲用水被檢測出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溴酸鹽”,哈藥六廠等知名企業生產的“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內蒙古“景友”沙漠優質水榜上有名,令人震驚。 弱堿水、沙漠水、富氧水、冰川水各類企業近年來紛紛搶灘飲用水市場,名目新
9月10日上午,由中國林科院承擔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專項--《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在甘肅省敦煌市啟動。來自國家林業局、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和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等16所直屬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46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組成的庫姆塔格沙漠首次綜合科學考察科考隊整裝待發。 中國林科
一項新的研究證實,一種耐寒的細菌群落竟然可以在智利的阿塔卡瑪沙漠——這個地球上最干燥、最不適宜居住的環境下存活10年,并且是在沒有水的前提下。這項工作應該能夠平息許多人的疑慮,因為之前有關這個遙遠地區存在微生物的證據多來自于瞬態的微生物。而且,由于這個地方的土壤與火星上的土壤非常相似,因此這些沙
國家質檢總局近期公布對瓶(桶)裝飲用水質量抽查結果,其中6種飲用水被檢測出含有高濃度的致癌物“溴酸鹽”,哈藥六廠等知名企業生產的“純中純”弱堿性飲用水、內蒙古“景友”沙漠優質水榜上有名,令人震驚。 弱堿水、沙漠水、富氧水、冰川水——各類企業近年來紛紛搶灘飲用水市場,名目新奇的“概念水”不斷
11月18日上午,美國沙漠研究所(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杰出國際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舉行,地環所安芷生院士榮獲該獎項。據悉,這是美國沙漠所首次將該獎授予非美籍科學家,以表彰安院士在地球環境科學領域的杰出成就。 頒獎典禮由地
5月5日,自治區科技廳組織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擔的自治區重大專項項目“荒漠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產業發展的技術開發與示范”(編號:200733144)中“沙漠工程建設區生態產業試驗與示范”課題(編號:200733144-3)進行了驗收。 該課題由國家荒漠-綠
由中國林科院牽頭,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森林保護與生態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工程研究所等46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庫姆塔格沙漠科考隊,日前在沙漠意外發現了一大一小兩處像敦煌鳴沙山月牙泉一樣的湖泊,“沙湖共生”的自然景觀令人稱奇。 9月18日,中國首次庫姆塔格沙漠聯合科考隊在沙漠西南部
巴丹吉林沙漠是阿拉善荒漠的中心,分布于弱水東岸的古日乃湖以東,宗乃山和雅布賴山以西,拐子湖以南,北大山以北的地區,面積約4.92萬km2,是中國第二大流動性沙漠;該沙漠約80%的面積為流動沙丘所覆蓋,其中高大沙山約占總面積的61%。從世界范圍來看,高大沙山在整個沙漠廣泛分布的情形是極少見的,研究
進化之路從來都不循規蹈矩。胡楊、梭梭等頑強的植物,在沙漠中進化出了強大的根系,汲取稀有的地下水。一種生活在沙漠的齒肋赤蘚,也從萬年的進化中脫穎而出——直接從干燥的空氣中吸取水分,而不是從土壤。 齒肋赤蘚生長在中國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和美國大盆地,也廣泛分布在北半球其他沙漠中。它具有獨特有效的脫水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228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
2016年中國沙漠氣象科學研究基金及中國氣象局樹木年輪理化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基金申請指南 根據《中國沙漠氣象科學研究基金管理辦法》及《中國氣象局樹木年輪理化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基金管理辦法》,現公布2016年度中國沙漠氣象科學研究基金及中國氣象局樹木年輪理化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基金指南,歡迎有志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