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科學家揭示細菌通訊路徑奧秘
這一研究提升了改造細菌以作為探測化學污染傳感器的可能性 美國科學家近日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怎樣確保對從外界進入的成千上百個信號作出正確的響應,并成功地“重新連接”了控制這些反應的細胞通訊路徑。這一研究提升了改造細菌以作為探測化學污染傳感器的可能性。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13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 在大多數例子中,通訊路徑包括兩種蛋白。第一種蛋白稱為組氨酸激酶,接收外部信號,接著它激活第二種蛋白,稱為應答調控子(response regulator)。 非常關鍵的是,每個組氨酸激酶只激活適當的應答調控子。不同的組氨酸激酶及應答調控子蛋白在結構上經常非常相似,所以科學家一直想弄清細胞怎樣避免路徑之間的串擾。 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ichael Laub和同事分析了大約200種細菌的基因組,它們具有幾百種不同的路徑對不同的外部刺激作出響應。營養、抗生素、溫度及光能喚起多種響應,包括特殊基因的轉錄......閱讀全文
細菌的危害
細菌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主流科學界通常認為,它們的數量占到了人體所有活細胞總數的90%。但并非所有細菌都具有致病性,也并非所有致病菌在人體內均會致人生病。比如,細菌界里的大明星“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是酸奶的好朋友,它們在我們的腸道中繁衍生息,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有益菌群。除了人體內的有益菌,還有
細菌的轉導
一、基本知識與原理?轉導是以噬菌體為媒介將一個細胞的遺傳物質轉移給另一個細胞的過程。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轉身已成為基因精細結構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據噬菌體轉導供體菌基因的差異,轉導可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這里以局限性轉導為例說明轉導的基本原理。局限性轉導實驗中常用的是大噬菌體,它能整合在
細菌細胞密度
細菌細胞密度(OD 600)??? 實驗室確定細菌生長密度和生長期,多根據經驗和目測推斷細菌的生長密度。在遇到要求較高的實驗,需要采用分光光度計準確測定細菌細胞密度。OD600是追蹤液體培養物中微生物生長的標準方法。以未加菌液的培養液作為空白液,之后定量培養后的含菌培養液。為了保證正確操作,必須
細菌染色方法
涂片及染色是微生物學的基本技術,也是觀察細菌最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通常情況下,由于細菌個體較小,較透明或半透明,如未經染色往往不以觀察識別。因此借助于染色法可以使細菌著色,與視野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易于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常見的染色方法包括簡單染色、負染色、革蘭氏染色、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莢
聰明的細菌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道,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呼吸道內的細菌可以“互相幫助”,以實現存活。這也就是是說,細菌可能要比我們之前所認為的要更加聰明。 這種名為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的細菌屬于呼吸道細菌的一種,能夠導致耳部感
細菌培養實驗
實驗步驟一、需氧培養法:本法是臨床細菌室最常用的培養方法,適合一般需氧和兼性厭氧菌的培養。需氧培養的常用溫度為 35-37℃,這適合于絕大多數致病菌的生長。此外,還有用 4℃ 培養,如李斯德菌除了能在 37℃ 中生長外。還能在 4℃ 中生長,而其他革蘭氏陽性菌則不能,故可用于鑒別。李斯德菌在 25℃
細菌的發現
細菌最早是被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mhoek,1632-1723)在一位從未刷過牙的老人牙垢上發現的,但那時的人們認為細菌是自然產生的。直到后來,巴斯德用鵝頸瓶實驗指出,細菌是由空氣中已有細菌產生的,而不是自行產生,并發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后人譽為“微生物之父”。
細菌革蘭氏染色
一、目的 了解細菌革蘭氏染色原理,并掌握其方法。二、原理革蘭氏染色法是一種重要的鑒別細菌的方法,根據各種細菌對這種染色法的反應不同,可把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兩大類。因此,該方法對于細菌的分類,鑒定及生產應用都有重要意義。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細菌的細胞壁組成成分和結構的不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
細菌的形態
一、基本形態與大小 (1)球菌: 球菌是外形呈圓球形或橢圓形的細菌,直徑0.5~1微米,有以下幾種類型:①單球菌:單獨存在,如尿素小球菌;②雙球菌:如肺炎雙球菌;③鏈球菌:如乳酸鏈球菌;④四聯球菌:形成的4個細胞排列在一起,成田字,如四聯球菌;⑤八疊球菌:如尿素生孢八疊球菌;⑥葡萄球菌:如金
細菌培養技術
給細菌提供適宜的條件,細菌即可以生長繁殖,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培養物,學習細菌培養技術可以純化細菌,了解細菌的生長特征,并能進一步檢測細菌生化反應、變異性,制備細菌抗原 ?,深入進行分子生物學工作等。了解細菌的培養特征也有助于鑒別細菌。 細菌 ?培養基的制備 培養基是用人工方法將適合細菌生長繁殖的
細菌鞭毛染色
許多細菌自細胞內長出一至許多根細絲狀附屬物稱為鞭毛.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有鞭毛的細菌均可運動.鞭毛細長透明,其寬度在普通光學顯微鏡波長檢驗范圍之外,所以不易觀察.但是在不染色情況下可以檢測到細菌的運動推斷鞭毛的存在.【實驗目的】學習并掌握鞭毛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實驗原理】細菌的鞭毛非常纖細,直徑一
細菌的轉導
一、基本知識與原理 轉導是以噬菌體為媒介將一個細胞的遺傳物質轉移給另一個細胞的過程。隨著分子 ?遺傳學的發展,轉身已成為基因精細結構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據噬菌體轉導供體菌基因的差異,轉導可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這里以局限性轉導為例說明轉導的基本原理。局限性轉導實驗中常用的是大噬菌體,它能整
細菌吲哚試驗
實驗材料?大腸埃希氏菌產氣腸桿菌普通變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試劑、試劑盒?NaOH溶液肌酸甲基紅試劑吲哚試劑乙醚溴甲基酚紫指示劑儀器、耗材?超凈工作臺恒溫培養箱高壓滅菌鍋試管移液管杜氏小套管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基蛋白胨水培養基糖發酵培養基實驗步驟 1. 試管標記?取裝有蛋白胨水培養液的試管,根據需要培養的
尿液細菌培養
項目名稱:尿液培養+藥敏一、患者準備:人體的尿液在正常情況下是無菌的,而尿液培養最大的問題是雜菌污染。正常人體外尿道,尤其是接觸體表部分,可有多種細菌,這些細菌又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因此,要做好尿液細菌學檢驗,要嚴格無菌操作,留標本前嚴格清洗外陰、尿道口或包皮。二、樣本采集:1、采集者遵照醫
細菌如何致病?
一般從三個方面來評估一個細菌的致病性強弱——細菌毒力、入侵宿主體內的細菌數量和細菌入侵的部位。1)細菌毒力細菌的毒力分為兩種:①侵襲力指的是細菌穿透粘膜生理屏障、突破人的皮膚進入人體內,并完成自主繁殖擴散的能力。②毒素指的是細菌入侵人體后,在繁殖擴散過程中向菌體外釋放的致病物質。比如葡萄球菌能夠產生
細菌鑒定方法
1.生化鑒定 是細菌鑒定中最重要的一種,主要是借助細菌對營養物質分解能力的不同及其代謝產物的差異對細菌進行鑒定,包括蛋白質分解產物試驗、觸酶試驗、糖分解產物試驗、氧化酶試驗、凝固酶試驗等。 2.血清學鑒定 適用于含較多血清型的細菌,常用方法是玻片凝集試驗,并可用免疫熒光法、協同凝集試驗、對
細菌的運動
運動型細菌可以依靠鞭毛,細菌滑行或改變浮力來四處移動。另一類細菌,螺旋體,具有一些類似鞭毛的結構,稱為軸絲,連接周質的兩細胞膜。當他們移動時,身體呈現扭曲的螺旋型。螺旋菌則不具軸絲,但其具有鞭毛。細菌鞭毛以不同方式排布。細菌一端可以有單獨的極鞭毛,或者一叢鞭毛。周毛菌表面具有分散的鞭毛。運動型細菌可
細菌鑒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玻片凝集反應(slide agglutirlation)是將已知的抗體直接與未知的顆粒性抗原物質(如細菌,立克次體,鉤端螺旋體等)混合,在有適當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如兩者對應便發生特異性結合而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物,即為陽性:如兩者不對應便無凝集物出現,即為陰性。此法屬定性試驗,
細菌的種類
并可根據形狀分為三類,即: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桿菌)。按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分為兩大類:自養菌和異養菌,其中異養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按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來分類,可分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厭氧(不完全厭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厭氧)細菌。按細菌生存溫度分類,可分為喜冷、常溫和喜
細菌吲哚試驗
實驗材料大腸埃希氏菌產氣腸桿菌普通變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試劑、試劑盒NaOH溶液肌酸甲基紅試劑吲哚試劑乙醚溴甲基酚紫指示劑儀器、耗材超凈工作臺恒溫培養箱高壓滅菌鍋試管移液管杜氏小套管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基蛋白胨水培養基糖發酵培養基實驗步驟1. 試管標記 ?取裝有蛋白胨水培養液的試管,根據需要培養的細菌做
細菌培養方法
1儀器:K罩細菌過濾效率檢測儀、高壓蒸汽滅菌器、電子天平、生化培養箱、軌道式振蕩器、超潔凈工作臺、菌落計數器試劑及材料:蒸餾水、75%酒精、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6538、胰蛋白酶大豆瓊脂(TSA)、胰蛋白胨大豆肉湯培養基(TSB)、蛋白胨水、酒精燈、90mm平皿、500ml錐形瓶TSA培養基的配
細菌的轉導
一、基本知識與原理?轉導是以噬菌體為媒介將一個細胞的遺傳物質轉移給另一個細胞的過程。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轉身已成為基因精細結構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據噬菌體轉導供體菌基因的差異,轉導可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這里以局限性轉導為例說明轉導的基本原理。局限性轉導實驗中常用的是大噬菌體,它能整合在
細菌如何生長?
細菌的生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攝取營養物質:細菌通過其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攝取周圍環境中的營養物質,如氨基酸、糖類、脂肪酸等。這些營養物質進入細菌細胞后,會被分解成小分子,供細菌進行各種生物合成過程。 生物合成:細菌利用攝取的營養物質進行生物合成,包括合成蛋白質、核酸、多
細菌的突變
? 遺傳型變異中常見的一種為突變(Mutation),即細菌的基因結構發生偶然的改變。一般突變會導致所編碼蛋白質的改變,從而使細菌出現新的特性或失去原有的某些特性。細菌的自然突變率與其生物的自然突變相同,每106~108次細胞分裂發生一次。由于細菌每20~30分鐘分裂一代,故突變株相對較多。當突變發
細菌的發現
細菌最早是被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mhoek,1632-1723)在一位從未刷過牙的老人牙垢上發現的,但那時的人們認為細菌是自然產生的。直到后來,巴斯德用鵝頸瓶實驗指出,細菌是由空氣中已有細菌產生的,而不是自行產生,并發明了“巴氏消毒法”,被后人譽為“微生物之父”。
細菌質譜儀原理
質譜目前應用在微生物檢驗上的為時間飛行質譜。原理為:激光激發靶板上的細菌與基質讓細菌的蛋白在真空的飛行管中。檢測器通過檢測蛋白飛行時間的不同來建立一個曲線圖譜進而與數據庫中的信息比對,得出可能的菌的種。結果解讀:目前微生物室使用的質譜都為此類,結果一般按照系統比對情況按照評分列出名單,一般為評分最高
細菌培養實驗
一、需氧培養法:本法是臨床細菌室最常用的培養方法,適合一般需氧和兼性厭氧菌的培養。需氧培養的常用溫度為 35-37℃,這適合于絕大多數致病菌的生長。此外,還有用 4℃ 培養,如李斯德菌除了能在 37℃ 中生長外。還能在 4℃ 中生長,而其他革蘭氏陽性菌則不能,故可用于鑒別。李斯德菌在 25℃
-細菌超標4450倍?空調房毛巾成細菌溫床
毛巾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類生活用品,可如果不注意衛生,毛巾也會成為細菌溫床,嚴重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健康。專家介紹,如果不勤洗、勤曬毛巾,大量細菌會在毛巾中存留、繁殖,用這樣的毛巾擦身體,很可能造成感染。因此,用完毛巾后要及時清洗,最好每天用香皂洗一次,然后在太陽下曬干。 經常會出現
免疫細胞幫助腸道好細菌戰勝壞細菌
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在《免疫》期刊上撰文指出,身體內的免疫系統可能是健康腸道菌群“衛士”。他們發現,白血球中的一種單一結合蛋白質可能影響小鼠的腸道菌群是否平衡。如果沒有該蛋白質,小鼠更容易感染有害細菌。但其背后的機制尚不清楚,科學家表示,可能是免疫系統能以某種方式感知到入侵腸道細菌的存在。 “
Nature新聞:銀對抗細菌解決細菌耐藥性
科學家們發現,細菌跟狼人和吸血鬼一樣,都怕銀。早在數千年前,人們就開始用這種貴金屬來對抗感染。公元前400年,被稱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名醫Hippocrates,首次描述了銀的抗菌特性。不過一直以來,銀的抗菌機理還是個謎。 據Nature網站的報道,波士頓大學James Collins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