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更多“從0到1”原創成果
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之前,我國已有科學家需要利用散裂中子源開展相關研究,但苦于當時國內沒有條件,只能去國外的散裂中子源上做實驗,很難爭取到實驗機時。”202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散裂中子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感慨道。 如今,位于東莞的散裂中子源已完成用戶實驗課題約700項,為國家急需的許多高性能結構材料攻關提供了關鍵技術平臺。所取得的科學成果遠超美國和日本散裂中子源在建成后同樣階段的成果。 4月15日,廣東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表彰了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從原始創新成果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科研院所到企業創新,從支撐產業到惠及民生,從獲獎項目可看到,廣東......閱讀全文
創造更多“從0到1”原創成果
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 ? “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之前,我國已有科學家需要利用散裂中子源開展相關研究,但苦于當時國內沒有條件,只能去國外的散裂中子源上做實驗,很難爭取到實驗機時。”202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散裂中子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
張首晟:中國需要更多從0到1的創新
“中國已經可以把從1到10,從10到100這種放大性的工作做好,需要更多從0到1的原創。”1月8日,美國華裔科學家、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張首晟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 作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是凝聚態理論物理領域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多年來,張
聞路紅:從0到1-做中國原創的質譜
選擇原創 走那條人跡罕至的路 作為一家創新質譜公司,聞路紅談到公司定位時表示:直接電離質譜和離子阱質譜是兩條主線,希望在該領域華儀寧創能打造出國內最好的技術,并參與國際競爭與質譜巨頭同臺PK。 “直接電離質譜是一種新質譜技術,因其便捷性代表了質譜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聞路紅談到創新道路的選擇
科學基金改革新動向:突出“從0到1”原創導向
3月26日,第八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作的工作報告。 “只要是原創的科學思想,都是科學基金要支持的。”李靜海在報告中強調。 2018年,自然科學基金委確立了基于“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
“從0到1”,高校的機遇何在
科研工作是從0→1→無窮大的持續接力過程,但“從0到1”無疑最重要、最基本,因為它意味著無中生有、前無古人,也意味著原始創新。 然而,開展“從0到1”的基礎研究,目前高校尚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大膽假設、勇于猜想不足。 基礎研究特別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要敢于假設、提出猜想。大膽猜想、小心求
“從0到1再到10”,創新成果轉化“三級跳”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410.shtm
“從0到1”,基礎研究如何做?
3月3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 《方案》新在哪里?帶給科研人哪些新思考?《中國科學報
“從0到1”的突破!一批重磅創新成果在這里誕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78.shtm 如果說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是“從1到10到100”的跨越,那么基礎研究“從0到1”的突破則是整條創新鏈的起始端。如今在浦東,高能級基礎科研力量加速匯聚,3個國家實驗室或基地落地建設,
我國腦血管病研究實現“從0到1”的跨越
作為卒中二級預防雙抗治療方案,我國研究團隊完成的“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殘性腦血管病事件高危人群的療效研究”被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腦血管病權威指南作為最高級別證據推薦。 今年是《柳葉刀—神經病學》創刊20周年。日前,該刊回顧了近20年改變卒中臨床實踐的15項重大進展,其中包括由我
從0到1,人工合成淀粉已不是天方夜譚
淀粉是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淀粉作為人類飲食中最常見的碳水化合物,廣泛的存在于馬鈴薯、小麥、玉米、大米、木薯等主食中。早在古埃及就已經有從小麥中提取淀粉糊的記錄。同時它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據2008年的統計數字,世界各地生產的非直接食用的淀粉就已經有6600萬噸。淀粉的
“從0到1”的醫學原始創新迎來歷史機遇期
“現代科學已經進入量子力學與相對論階段,醫學卻還停留在經典力學階段。”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醫學基礎學科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指出,受當前人類對機體和疾病認知水平的局限,很多醫學問題難以從根本上獲得突破,基礎研究要從“預見性”的高度加強科研。 “醫學應該全面加強與理
“中國智造”從0到1,納米微流檢測器熱銷內外
納米有多小?如果將1納米和1米比較,就好像是高爾夫球和地球作比。1納米相當于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病毒的尺寸還要小得多。 廈門創新創業園企業福流生物自主研發的納米流式檢測儀,就好比打開了一扇通往納米世界的窗口。比如,它可以精準識別出癌細胞分泌的“小囊泡”,助力癌癥早期篩查和診斷;再比如,在食品安
鈉離子電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鈉電池從0到1征程開啟
1.從本質上看,鈉離子電池具備性能和成本優勢,適用于儲能、 A00、兩輪車等場景。 性能方面,鈉離子電池具備更優的安全性、放電性和工作溫度區間。成本方面,由于鈉資源儲備豐富,正極上游材料價格低廉且穩定 ,以及鈉離子電池正負極集流體均可使用價格便宜的鋁箔,鈉離子電池具備顯著的成本優勢。性能和成本
五部委權威發布!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從0到1-西安交大十余年攻克大國重器核心技術難題
9月26-27日,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第六屆科技創新大會在德陽舉行。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王鐵軍、科研院常務副院長黃忠德、能動學院院長嚴俊杰等受邀參加,見證西安交大參與研制的、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成功點火運行,并與東方電氣集團簽訂創新合作協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陶文銓,中國
《從0到1》作者Peter-Thiel-:我是這樣投資生物科技公司的
2012年Peter Thiel的投資基金向Stemcentrx公司投了2億美金,這是該基金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豪賭。此次投資金額,是Thiel投資的另外25家生物技術公司總額的3倍左右。然而,Stemcentrx公司卻僅僅是坐落于舊金山的一家生產抗癌藥物,名不見經傳的私人企業。但是,本周它獲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進入3.0時代-如何從“0”變成“1”
“大載荷植保作業無人直升機,百畝農田噴灑農藥僅需一個小時,成本卻是傳統人工的三分之一。依托該技術8月份在江西注冊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并且獲得了20余架訂單。” “攝像式毫米波人體安檢儀,能在客流量大的公共場所快速判斷人體是否攜帶危險品。這項技術已經完成A輪融資4500萬,預計10月份成立公司。
從0到1的突破:必維在役風機軸承檢測前沿技術
風能作為清潔能源之一,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中國風能儲量大、分布面廣,僅陸地上的風能儲量就有約2.53億千瓦。中國風電發電裝機容量穩居1,連續多年領跑全球,作為“可再生能源1大國”的綠色新名片也越來越亮。在國家的號召下,僅2020年上半年,全國風電新增裝機632萬千瓦。然而,隨著我國風電產業的蓬
5年實現“從0到1”全面反超,測序儀“中國智造”的攻堅往事
如同芯片之于通訊行業,測序儀則是基因檢測的核心和基礎。樣本處理后,需要通過測序儀進行DNB堿基測序生成原始圖像數據,再進行生物信息分析,才能得出測序結果。 因此,測序儀的生產廠商處于基因檢測行業的絕對上游,中游則為面向用戶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下游為醫院、科研機構
《從0到1》作者Peter-Thiel:下一場革命將在生命科學領域
3月25日,美國著名企業家、投資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未來的全球化將沒有現在這么顯著,各國將更注重消費,下一場科技產業革命將發生在生命科學領域。 蒂爾被譽為硅谷的天使,投資界的思想家。他出生于1964年,畢業于斯坦福大學。于1996年創辦了Thiel資
社會資本注入基礎研究,澆灌更多“從零到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20.shtm 基礎研究迎來嶄新的時代。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
社會資本“注入”基礎研究,澆灌更多“從零到一”
基礎研究迎來嶄新的時代。 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當前,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和根基已成共識。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
從3000萬病例到0確診,中國如何做到天下無“瘧”?
白巖松:還有20天,2021年就要跟我們說再見了,它同時也在提醒我們,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拉鋸戰已經兩年了,新冠病毒讓人討厭的不僅僅是它自身,還有它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本周一,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報告,受新冠疫情影響,去年全球瘧疾的診出率下降了4.3%,撒哈拉以南非洲瘧疾死亡人數增加了13%。世衛組織
5部委出臺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創新科學研究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Science重要成果:從人工生化電路到DNA機器人
人工智能是無數小說和電影最初的靈感,也是無數科學家和工程師最終的夢想。想象一個畫面:一個小小的機器人穿過一片精細折疊的DNA,然后拾起一個分子,再在一個指定的位置上放下來,進行更多分揀。這并不是什么科幻片的場景,而是最新一項生物工程項目非常真實的研究結果:華人學者錢璐璐博士研究組發表了題為“A
上海首設“基礎研究特區”瞄準“0到1”原始創新
記者從19日召開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市聚焦科研領域“從0到1”的原始創新,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用“基礎研究特區”等制度創新鼓勵更多“引領型研究”。 不同于“跟隨型研究”,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在世界科技發展越來越迅速、
從農場到餐桌每個階段都有更多的微塑料進入你的食物中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全球范圍內,微型和納米塑料以及塑料添加劑廣泛存在于我們的食品供應中。雖然我們了解它們是如何到達那里的,但我們對它們對人類健康、食品安全和安全的影響了解不多。平均每人每年丟棄約77磅(35公斤)的塑料垃圾,這在全球范圍內加起來有3.03億噸(2.75億噸)。丟棄在環境中的塑料最終會
從致病,到治病
科學家們還在探索腸道菌群與更多腦部疾病的關系,包括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癥,以及在發生腦卒中和腦損傷之后,對恢復程度的影響。而每種疾病中,要在人類身上驗證從動物實驗中獲得的發現,并進入臨床試驗,無疑都面臨艱巨的挑戰。 不過,隨著基礎研究不斷帶來的數據,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讓腸道菌群被實驗室以外的人
從“無用”到“有用”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普通感冒病毒、SARS、肝炎病毒和腦炎病毒等特定類型的病毒都采用一種獨特的機制進行復制,揭示了此前人們未能深入了解的病毒聚合酶特定區域的功能。這項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改進現有疫苗,也為人們提供了疫苗研發的新途徑。該研究發表在Structure雜志上。
Biomarker研究訓練營-|-5節好課限時0元,帶你從入門到精通
代謝Biomarker是疾病早期篩查和預后評估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是當下眾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課題之一。如何篩選入組樣本?如何設計完整的發現-驗證實驗?如何處理高維且復雜的代謝組數據?如何篩選最關鍵的代謝標志物?如何評估標志物的診斷效能?邁維代謝為幫助到更多科研工作者,現免費推出系列課程《代謝Bi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