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年來,中國乳業一直處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高發地”。 今年以來,國內乳業就接二連三地發生問題:三聚氰胺問題奶粉重返江湖、乳業新國標被質疑倒退25年、圣元奶粉疑致嬰兒性早熟、問題洋奶粉頻叩國門、問題奶粉疑重新包裝上市……一波又一波的乳業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國內消費者的神經,考驗著消費者的心理承受力。 事實上,在經歷2008年三聚氰胺乳業大地震之后,國家加強了對乳品行業大力度的整頓,并加強監控力度,出臺包括66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國內乳品安全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各方力量都在努力重建乳品消費信心。 然而,大治伴隨而來的卻仍是風波不斷。 究竟,中國乳業為何變得如此脆弱?脆弱的,到底是消費市場,還是整個乳品產業,抑或是監管體系? 現象消費者: 對國內奶粉“草木皆兵”千辛萬苦從海外代購 接二連三地發生乳業安全事件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中國乳品消費市......閱讀全文
中國乳殤·現場調查 編者按 三鹿“結石奶”事件如平地一聲驚雷,讓我們對一家擁有超過50年歷史并且是市場領先者的知名企業的天然信任感被震得支離破碎,讓一個與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直接影響我們的孩子健康和未來的行業,竟變得面目可疑。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我們本應完全信賴的監管部門官員,關鍵時刻往往
“我們這兒有的公司已經不收牛奶了,但是伊利、蒙牛還在收,就是價格沒有定。”西門塔爾牛養殖基地的負責人盧有發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雖然公司沒有定價位,但是盧有發表示,這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牛奶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只有倒掉。“我們這兒曾經倒過兩天的奶。沒有辦法,如果不擠奶,奶牛就廢了。擠了,沒有奶站
“5時30分,車輛開出;5時45分,進入高速路;6時12分,車輛突然停止前進,請重點關注……”這不是軍事演習,開出的也不是運鈔車,而是伊利集團的運奶車。目前,伊利集團在全國的2000多輛送奶車上都安裝了這樣的視頻監控定位系統,全天候不間斷在線。 伊
喝上放心奶,是國人的心頭大事。尤其是經歷了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費者對于選擇國產奶制品似乎還是有所顧忌。中國奶業如何打好翻身仗呢? 昨日,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十三五”期間,農業部將圍繞“種好草、養好牛、保安全、創品牌、講故事”部署五大行動,振興中國奶業發展。 種好草——提供奶牛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