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和養分循環的核心過程,凋落物的基質質量、土壤生物、環境因子是影響凋落物分解的三個關鍵要素,共同決定了碳和養分循環速率。以往針對影響凋落物分解三大要素多開展單一要素研究,而凋落物基質、土壤生物與環境因子對凋落物分解影響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對碳和養分釋放影響的異同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次生林生態與經營組研究團隊依托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遼寧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007年建立的四組毗鄰次生林和人工林試驗平臺,綜合考慮影響凋落物分解的三要素,于2012年野外布設了5040個凋落物分解袋(圖1),探究了不同樹種單一和混合凋落物基質、不同大小土壤生物和凋落物分解環境對凋落物分解速率、碳和養分釋放的影響規律。
研究表明,凋落物基質質量是決定其分解速率的第一要素,土壤生物和凋落物分解環境分別是第二、第三要素(圖2)。通過對表征凋落物基質的10余個指標分析發現,凋落物鎂含量、木質素與磷的比值是影響分解的重要因子,突破了傳統上普遍認為氮和木質素控制木本植物凋落物分解的認知。研究還發現,凋落物基質顯著影響單一和混合凋落物氮和錳的釋放,與人工針葉(如落葉松)凋落物相比,闊葉樹種提高了氮和錳的釋放達20%以上,且在土壤肥力相對較差的人工林土壤中更明顯;在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過程中,土壤肥力除了與凋落物基質有關外,也與土壤本身原有肥力相關。該研究揭示了凋落物分解調控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和差異,為單一和混合凋落物碳和養分周轉、人工林土壤肥力恢復等提供了重要參考。
相關研究成果以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lease from monospecific and mixed litters: comparisons of litter quality, fauna and decomposition site effect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E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項目、973計劃和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的支持。美國克萊姆森大學科研人員參與研究。
圖1.單一和混合凋落物分解野外原位試驗
圖2.凋落物基質、土壤生物和環境因子(土壤肥力)三要素對凋落物分解的影響
土壤中低滲透孔道中物質傳輸受限,成為土壤污染修復的關鍵瓶頸。電動傳輸可提高低滲透土壤污染物和降解菌的可達性,熱效應提高污染物降解菌的遷移活性,兩者結合預期可實現土壤物質的精準靶向傳輸,但其傳輸和耦合熱......
農業干擾作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全球擾動和全球變化驅動因子之一,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過程產生深遠影響。農田是糧食的主要來源,世界上巨大的人口壓力使人類不得不通過頻繁耕作、施肥和使用農藥等集約化做法來增加......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人員提出全球土壤水分站點空間代表性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現有全球土壤水分站點在衛星數據產品驗證中的可用性,......
12月5日,正值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中國土壤剖面數據集》在北京舉行的“賡續四十載,再‘普’新篇章”主題活動上正式發布。這使得我國成為全球大疆域國家中,首個建成全域具時間序列高精度數字土壤的國家。活動......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