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原子科學家公報》
本報訊 負責管理《原子科學家公報》(BAS)的一個委員會日前決定,將其象征世界末日的時鐘上的分針向著發生災難的時刻撥快2分鐘。“末日之鐘”如今距離午夜只有3分針,這是因為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以及全世界的核武器儲備越來越多,導致“發生全球性災難的可能性變得非常的高”。
“在2015年,不受控制的氣候變化,全球核武器的現代化以及龐大的核武庫帶來的特別和不可否認的威脅將持續存在于人類社會。”該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世界各國領導人未能采取足夠迅速以及規模的行動保護公民免受潛在災難的威脅。這對于地球上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危險的。”
在1月22日于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召開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BAS執行董事Kennette Benedict表示,氣候變化的加速以及減少核武器儲備的不力在BAS的科學與安全委員會將“末日之鐘”重置在下午11點57分這一舉措上具有相同的推動作用。
Benedict認為,人類生存面臨兩大“非同尋常和不可否認的”威脅:一個是氣候變化。現有行動不足以實現把全球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到2攝氏度的目標,由此造成的氣候變化將傷害數以百萬計的人,威脅文明生存所依賴的多個關鍵生態系統。二是核武器現代化帶來新的軍備競賽。目前世界仍有大約1.63萬件核武器,這一數量“太多了”,但世界削減核武器的努力卻已停止,核國家尤其美國和俄羅斯沒有兌現它們降低核威脅的承諾。
該委員會成員之一、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氣候科學家Richard Somerville表示:“我們之所以在氣候問題上感到更大的緊迫感是因為,如果你想限制氣候變化到一定程度,在碳排放被終止之前,你只有很有限的時間。減少全球碳排放必須馬上行動,從現在開始。”
BAS委員會成員、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防擴散專家Sharon Squassoni補充說,同時還有太多的核武器。其風險并不僅僅是“有人會按下核按鈕”。她說:“這些武器的存在需要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來確保它們的安全,曾信誓旦旦要維護這些系統的官僚機構讓人越來越不放心。”
Benedict指出,這兩大威脅可以相互關聯。例如,許多國家正在發展核能以減少碳排放,從而增加了核原料擴散的風險。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升高很可能對修建在海岸邊的核電站構成威脅。她說:“總的來看,這些趨勢正在構成一幅可怕的前景。”
BAS是研制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的美國科學家于1945年創辦的,主旨是反對使用核武器。這家雜志于1947年設立“末日之鐘”,目的是警示人類,關注威脅人類文明的核武器擴散等諸多重大問題,2007年首次關注氣候變化。
“末日之鐘”由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科學家和政策專家負責調整,指針越靠近午夜,表明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威脅越大,1947年剛設立時設定在11時53分,此后多次調整,最接近午夜的是1953年美國試爆第一顆氫彈后的11時58分,離零點最遠的是1991年冷戰結束后的11時43分。
“末日之鐘”上一次調整是在2012年,指針被撥到11時55分,而上一次撥到11時57分還要追溯至1984年,當時美蘇的緊張關系進一步升級,11時57分也是這30年來最接近午夜的時間。
“緊迫性是真實的。我們并不是說采取行動為時已晚,但行動的窗口正在迅速被關閉。世界應從昏睡中醒來,開始作出改變。我們撥快這個鐘的指針,旨在激勵采取行動。”Benedict警告說,“這由我們選擇,時間緊迫。”
據悉,此次作出調整時鐘決定的委員會由20多位科學家組成,其中17人為諾貝爾獎得主。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始新世-漸新世氣候轉折期是一次全球快速變冷事件。這次事件是現代冰室氣候的開端,受到構造活動、海陸位置與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而陸地生態系統對這一事件的響應具有空間異質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我最早知道周光召這個名字,是在1960年前后。當時我在莫斯科學習,蘇聯物理學界最權威的俄文期刊是《實驗與理論物理》,我在閱讀這份雜志時,注意到周光召發表的多篇基本粒子理論方面的論文。當時他是位于蘇聯杜......
谷歌研究公司的StephanHoyer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模型,能進行準確的天氣預測和氣候模擬。該模型名為NeuralGCM,能超越部分現有天氣和氣候預測模型,有望比傳統模型節省大量算力。相關研......
·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肺癌,但會加劇空氣污染,而長期暴露在空氣質量差的環境中是患肺癌的已知危險因素。極端天氣可能導致肺癌治療延誤,對藥物藥代動力學造成挑戰,導致放射中斷,沖擊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導......
6月28日,第十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在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舉行。會議以“金磚十國新格局下擴大務實合作的前景”為主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致開幕辭并作主題發言。會議由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部長......
近日,全球多國持續遭遇高溫天氣。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超過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南部信德省此前更是出現52攝氏度的高溫,逼近歷史極值。在印度東部、北部以及西部的大片地區,高溫天氣帶來不利影響。據國外......
名稱關于印發《氣候投融資試點成效評估方案》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4-00164分類應對氣候變化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極端氣候事件及影響”團隊(EXCEIS)譚亮成課題組和國內外合作者利用波多黎各莫納島石筍IM-94的多指標記錄重建了該地區中全新世水文和颶風活動歷史。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
提到氣候變化,人們通常會想到變暖以及極端高溫。變暖的海水,導致大量海洋生物面臨死亡威脅。而近日一項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卻發現,氣候變化可能與水下寒流有關。這聽起來似乎與海洋熱浪席卷全球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