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所構建的磷循環模型,但我覺得它還很不全面……”
“或許,我能為你解釋磷在地表的化學反應過程……”
“土壤環境對磷循環也有重要影響……”
“我覺得你的模型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它在社會科學領域也可能會有些應用……”
香氣氤氳的清華校園咖啡館,幾位學生的切磋漸入佳境。這是一場名為“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建模”的學術討論活動,發起者是清華大學全球變化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張杰,其他參與者為清華大學化學系、環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研究生。對他們而言,這類由學生自主發起,跨專業、跨學院,在咖啡館內舉行的學術“微”討論,新鮮感十足。
這些素未謀面的學生如何聚到了一起?原來,這依托于一個名叫“微沙龍”的微信公眾號。
“微沙龍”已開展了1000多場,覆蓋清華所有院系,跨學科討論約占七成
“微沙龍”是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發起的一種新型學術討論活動。通過微信平臺,學生可以隨時發布學術話題、尋覓學術伙伴,相約在校內咖啡館展開討論。“微沙龍”無需為活動經費而苦惱——你討論、“我”買單——學校承擔相關費用。而且,“微沙龍”特別鼓勵跨學科交流,旨在促進不同思想間的碰撞,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
為啥叫“微沙龍”?首先,每場討論的規模不大——為保證討論的充分性,參與人數被限制在3—10人之間;其次,活動信息的發布與學術伙伴的征集,都基于微信平臺。
半年時間,“微沙龍”在清華已開展了1000多場,師生累計參與4000余人次。目前,“微沙龍”覆蓋了清華所有院系,平均每一小時就有一場“微沙龍”被發起,其中跨學科討論約占七成。
說起“微沙龍”的由來,還得回到一年前。
2014年1月,幾名清華大學研究生會的學生偶然聊到一個問題:當前的學術討論活動基本由院系組織,時間、人力、資金消耗高,且存在院系隔閡。
“不同學科的跨界交流是很有必要的,這樣能促進思維碰撞,增強學術創新能力。”電機系研究生賈龍說。
“我們應該形成更靈活的交流機制,為同學們搭建便利的交流平臺,降低學術討論成本。”化學系研究生李治補充。
“新平臺怎樣才能實現?”有同學問。電機系研究生吳錦鵬提出,“或許可以借助微信平臺,尋覓學術伙伴,進行活動預約,并在線下開展學術討論。”大家眼前一亮,一拍即合。令他們振奮的是,這個好主意得到了學校研工部老師的支持,“你們大膽去做,我們提供資金。”今年5月,他們把想法變成了現實。
線上發議題、找伙伴,線下面對面討論,是對學術交流模式的一次創新
“微沙龍”怎么玩?在線上發布討論主題,尋找學術伙伴;在線下跨學科面對面交流,擴展視野,激發創新。有同學打趣,“微沙龍”開創了全新的學術討論“O2O(Online to Offline,由線上到線下)模式”。
“傳統方式尋找到的學術伙伴,往往都是自己熟悉且研究方向相近的人。對比而言,在微信上發起討論,院系內外,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能最大限度地尋找‘合伙人’。這是對傳統方式的超越。”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劉世生對這種模式充分肯定。
“當然,線下面對面的學術討論也非常重要。”劉老師補充,“畢竟,非面對面的交流難以傳達文字背后人對信息的理解,而面對面討論能使參與者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熱烈的討論氣氛還能營造愉悅的交流環境,使相對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更有趣。”
在不少老師看來,“微沙龍”的“O2O模式”,是對傳統學術交流模式的一次創新。它降低了跨學科交流的門檻,使每一個潛在參與者都置身于一個公開的學術網絡中,有助于師生成長。
經過幾個月試行,“微沙龍”逐漸成為清華學生的熱門公眾號。
“很多時候,我們萌發一個學術想法,由于個人視野狹窄、資源有限,往往很難實踐,因此需要不同學科的研究者為我們提供幫助。”新聞學院研究生歐陽春雪感嘆。“微沙龍”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美術學院同學敖夢星很高興有這么一種形式,“每次來參加活動總會有一些驚喜,讓我不斷接受新知識,領略學術的魅力。”
“學科交叉是當前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不少重大的科研創新成果都是在不同學科的碰撞中產生的。”計算機系教師張小平對此深有體會,“國外高校中的跨學科交流已經很充分、成熟,相比之下,在國內高校還不太普遍”。
學術志趣是科研創新的重要動力,清華大學近期提出的教育教學改革,強調了激發學術志趣的重要性,“微沙龍”正是這一背景下的有益嘗試。“喝著香醇的咖啡,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進行學術交流,讓我感到自己的研究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地學中心的研究生段蘇芩說。
曾有人說,劍橋大學的免費下午茶“喝”出了6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偶然產生的創意催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我們期待‘微沙龍’能夠成為清華園里的一方沃土,為大學注入活力,給大家帶來驚喜。”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說。
為促進我國糖復合物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快國內糖科學的發展,由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糖復合物專業分會主辦、復旦大學/糖復合物衛健委重點實驗室承辦、分析測試百科網協辦的第六屆糖復合物研究前沿網絡學術大會......
2024年12月8日,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與分離科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會議匯聚了眾多高校、企業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共同見證專委會成立,......
12月7日,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大會(IAECST2024)上,《中國國際學術會議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藍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國際學術會議數量占......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孫悟空拜菩提祖師為師,成為“齊天大圣”。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師從鬼谷子,在戰國亂世縱橫捭闔名揚天下。獲得自然科學桂冠的諾貝爾獎得主之間,“學術譜系”傳承之力也不可小覷。今......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一路突進,現在人們對于AI工具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元,尤其是在文稿撰寫方面。不少人在網上用AI寫文案、寫評價,也有高校學生把AI用在了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的確,相比線下翻書籍或者線上找資......
一項針對全球數十家機構學者的調查顯示,許多大學的科研人員對可供他們用于人工智能研究的算力資源有限感到沮喪。據《自然》報道,科研人員接觸不到最先進的計算系統,可能會阻礙他們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和進行其他人工......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實習生蘇曉“勉強畢業拿到博士學位”“發表過兩到三篇一般水平的論文”“畢業年齡超過32歲”“沒有勇氣再出國做博后”“很不容易找到一份編制內工作”“不咸不淡過完一生”……出身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試點開展“委-校協同”匯聚資助學術論文數據的通知國科金發傳〔2024〕172號各依托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建設的科學基金開放獲取倉儲平臺(......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