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的能源需求還會合理增長,但我們絕不能重復發達國家傳統的發展道路,也不應靠無約束的排放溫室氣體來實現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氣候變化綠皮書的主編王偉光近日在《2010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會上表示。
中國環境承載能力有限
王偉光在會上表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快發展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實現低碳綠色增長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潮流。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是有著13億人口和1.5億貧困人口的大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環境承載能力十分有限;當前又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的多重挑戰。”他說,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中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發展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雙贏的內在要求。
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王偉光介紹,去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之前,中國政府提出了自主減排行動目標,即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儲蓄量增加13億立方米。“這些行動目標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既是中國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的重大貢獻,也是中國發展綠色經濟、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他說。
“盡管面臨巨大壓力和特殊困難,但中國政府必將以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盡最大努力實現已經提出的各項目標。”王偉光說,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合理引導消費行為
王偉光指出,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此外,他介紹,當前各地都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如單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強度和再生能源比重,以及森林固碳都將納入“十二五”規劃當中,有些是約束性指標。
20世界80年代以來,全球特別是北半球的植被蓋度呈現顯著增加趨勢,這一現象被稱為“全球變綠”。鑒于植被與徑流之間的緊密關系,全球變綠如何影響徑流成為國際研究熱點,但迄今為止仍缺乏統一結論。中國科學院遺......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后,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云團隊發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蓋精細分類產品。目前該數據集已在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數據網站免費共享。地表覆蓋分布是氣候變化研究、生態環境評估及地理國情監......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范圍。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
10月8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刊登了由美國奧本大學國際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心主任田漢勤率領的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論文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氧化亞氮排放的增長速度快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
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在內的多個機構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繼續上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歷疫情初期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帶來的暫時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
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在內的多個機構9日發布報告說,全球氣候變化未因新冠疫情而止步,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在繼續上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經歷疫情初期封鎖措施和經濟放緩帶來的暫時下降后,正逐步回升到......
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華北平原小麥-玉米輪作區高效施肥技術研究與示范”經過5年的科學研究,已按期超額完成并通過驗收,該課題成果可使每畝農田......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