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2-09 11:35 原文鏈接: 彭思龍:科研新常態下的新規則

       到了年底,各種總結會、評估會、驗收會紛至沓來,在參加這些會議的過程中,既可以感覺到靜悄悄的變化,又可以發現依然存在的問題。

      如今,我國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過程,發展速度和模式將進入新常態。對于科研來說,緊隨國家的發展變化,也將帶來新的變化,形成新的規則。未來的新規則是什么呢,我們能不能預期未來的某種顯著的變化呢?

      對于處于科研體系中的個人來說,我們需要認識到未來的變化,否則還按照過去若干年的做法將得不到好處,甚至將得到負面的結果。

      新規則一:由量到質

      在中國科研發展的快速道路上,SCI指標是一道風景線,由于缺少過硬的世界級成果,眾多科研人員為了能夠區分三六九等,拿出來一個評價指標,就是所謂的SCI。

      不可否認,能夠在高質量刊物上發表論文,起碼證明一種基本的科研實力,具有一定的評估價值,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即便發表了幾百篇SCI,也不代表其科研就真的為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科學界已經從SCI的數量轉移到論文的SCI引用上,甚至看引用的評價。這些都是緩慢變化的跡象,未來的科研成果將從數量轉變到質量的核心。

      當然,如何評估科研成果的質量始終會是一個世界難題,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只有那些推動了世界發展,產生了理論上的重大推動,或者產生重大的技術進步,或者產生重大的社會效益,這樣的成果或許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目標,也是衡量一個科研人員貢獻的標桿。

      新規則二:由虛到實

      在SCI大旗的指引下,為了多出文章,大多數科研人瞄著短平快的科研領域和熱門話題,不斷地用最快的速度發文章,導致大量的科研成果為快餐式的成果。

      這些虛的科研作風必須得到有效的改善,變搶著發文章,到迫不得已才發文章。當大多數文章討論的內容不再是別人的熱點,而是自己實實在在面臨的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我們的科研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這種從很虛到腳踏實地的趨勢逐漸明朗,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種質詢,你的成果有什么用。對了,能夠說清楚用處的成果或許才是我們需要追求的成果,而不是那些只能用來數數的成果。

      新規則三:由散到系

      跟風帶來的結果就是科研很散。因為科研熱點從來就不喜歡穩定,大多數時候,科研熱點每一兩年一換。我們會看到很多人的科研內容不斷變換,每一個點都是當時的熱門,最終導致科研成果的分散。分散的成果看起來不成體系,說起來也沒有說服力,即便數量不少,也無法說明白其價值。

      這種多而散的科研習慣需要改變,因為這種科研習慣從來不會解決真正的問題。當我們真的認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需要多方面考察問題,于是科研成果必然表現為體系性。不成體系的科研成果只能是蜻蜓點水,不會有真正的價值。

      新規則四:由跟到創

      跟風是我們一直詬病的科研作風,但是對于我國薄弱的科研基礎和社會氛圍,這是個不可繞過的必經階段。我們通過跟風來學習如何做科研,做好學徒是過去我們的主要任務之一,但是不能一輩子都當學徒,必須要從學徒走向獨立,而獨立的表現就是自主創新。

      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考察一個科研人員是否在自主創新,能否提出新問題、新理論、新方法,這些都是自主創新。那些靠做別人的課題的科研不能得到好的評價。

      當然,真正的獨立自主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已經習慣了當學徒的人,不管是從心理上、能力上,可能都不適應真正的獨立自主。但是這恰恰給后來的年輕人帶來機會,他們需要真正的獨立自主,走跟前輩們完全不同的路,或許他們能開辟中國科研的新天地。

      新規則五:由假到真

      過去我們的科研成果不能說是毫無瑕疵的,很多科研成果存在弄虛作假、過度包裝、自我吹噓等現象,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永遠不會變成真。當一切的科研游戲喧鬧稍微冷靜之后,我們回頭才發現,在科研界也同樣出現種種不好的現象,雞毛同樣滿地。

      未來需要真東西,因為科研共同體的整體素質提高了,科研人的欣賞品位提高了,必將從假的泥潭里脫身。處于做假的狀態中不是個好滋味,心理也不健康。未來就需要那些有底氣的人,而不是那些看起來很豪華的人。這樣中國的科研才不至于墮落。

      新規則六:由小到大

      我們的科研視野從來就沒有超越過西方,幾乎所有問題的原始提出都不是我們自己,我們總是在別人的眼光中進行所謂的科研,得到的科研成果除了能夠說發表在較好的雜志上(實際上這是對好的鼓掌者的一種鼓勵)之外,實在乏善可陳。

      我國的科研在未來很大程度上會走上新的路,形成新規則。科研成果會從量走向質,從虛走向實,從散走向系,從跟變到創,從假變為真,從小變到大。這樣的前景我們樂見,但是為了迎接這樣的前景,我們可能要做的事還很多。一切都從腳下的路開始,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積累,未來還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希望。

    相關文章

    科技與中國元素的完美結合,當Cell封面遇上“中國娃娃”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工作發表在頂尖的學術期刊上。由中國主導完成個工作很多封面設計與中國元素相結合,讓人耳目一新。下面,讓我們盤點一下近幾年出現在頂級期刊雜志封面的中國元素。Cel......

    李克強:改革科技體制,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主動權

    3月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總理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答記者問時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還要繼續改革科技體制。讓科研人員有自主權,很重要的是要讓科研人員有經費使用的自主權,不......

    黃政仁:履職如科研,用心換碩果

      “當代表和做科研工作是一樣的,只要你用心去做,總會不斷提升,得到積極結果。”這是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長黃政仁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履職3年以來的心得體會。黃政仁......

    科研人員在車桑子枯枝上發現多個微型真菌新資源

      3月8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許建初團隊于紅河山地未來創新中心基地考察時,在一小段車桑子枯枝上發現了多個微型真菌新資源,包括2個新屬和4個新種。為紀念新屬種......

    獨當一面!女性科學家同樣能撐起科研半邊天

    每年的3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婦女節,所以這是一篇以女性科研為主題的文章。雖然在我們平時的科研中,男性研究人員依然占有主導的地位。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優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比例也......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要大于7%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今日介紹,2020年,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了24426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了2.4%,這是歷史上最高的,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十四五”規劃《綱......

    中國論文數量全世界排名No.2,最正解的評論來了!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穩定發表記錄的科研人員做出創新成果的概率要遠大于多少年不發或者發不出論文的人。道理是很顯然的,因為任何創新的成果的出現都是科研人員不斷積累的結果。發論文的......

    中國論文數量全世界排名第二,最正解的評論來了!

      1、一般而言,定期都有穩定發表記錄的科研人員做出創新成果的概率要遠大于多少年不發或者發不出論文的人。道理是很顯然的,因為任何創新的成果的出現都是科研人員不斷積累的結果。發論文的......

    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實施10年成效顯著

      農業育種,20萬元的經費支持能發揮什么作用?“用處可大了!”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告訴記者,“20萬元的項目經費雖然不算多,但是使用靈活,經費使用實行......

    句句扎心!非升即走體制下“青椒”的年終總結

    工作穩定,時間自由,薪水體面,還有寒暑假,大學教師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為的年底清閑不同,大學教師同樣面臨著“KPI”的績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節,充斥著表格發票、課題申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