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于2009年11月批復成立,2010年1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授牌。總投資2.8億元,是國家能源局授權的第一批能源產業研發和實驗基地,是我國首個國家級智能電網技術研發中心。該中心由國家能源局、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國家電網公司聯合投資建設,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在新能源并網、智能配用電、電設備智能化、通訊與信息、電力安全、調度、第二代高溫超導等方面進行部署,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把本中心建設成國際知名的智能電網研發中心,為國家的智能電網建設做出貢獻。目前研發中心主要承擔了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方政府、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及其它眾多企業的相關科研項目。
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自成立以來,致力于建設國際領先的智能電網全景研究平臺,該平臺是一個物理模型與數字實時仿真在能量流與信息流兩個層面上相連接的包含全部電網環節的智能電網動態模擬系統,該平臺具備承接智能電網頂級科研的能力,可以進行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包括智能變電站、輸電線路、配電、用電、通訊、調度、功率變換、超導、V2G等。 經過充分調研及論證,實驗平臺定位為智能電網的數字物理混合仿真實驗平臺 ,實驗平臺由7個模塊組成:高壓大電網(RTDS)、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智能變電站及其自動化系統、智能電力設備以及高級調度中心構成主系統,以對接國網公司的重大需求;由配網、微網、用戶組成的現代智能配用電網系統,以對微網、DER等進行深入研究;由物理模擬與數字模擬接口系統完成物理與數字系統的有機結合。
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自成立以來,在內涵和外延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
在內涵建設方面:建立了明確的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及管理辦法;確立了中心的價值觀、理念和愿景;組建了5個實體研究團隊,分別是新能源接入研究所、智能輸配電研究所、智能配用電研究所、電力系統規劃研究所、電力系統運行研究所;成立了由院士和知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
在外延建設方面:貫徹國家“產學研”結合的原則,針對目前智能電網、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組建了校企聯盟,截止目前已經有30家企業聯盟會員;中心圍繞智能電網及其相關領域的各個方面,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核心技術。自成立以來,參與重大科研項目50余項(截止2013年),其中,國家863計劃16項、973計劃子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2項、科技部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1項;參與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3項。在會議舉辦方面,已經成功舉辦了“61850 for Smart Grids”研討會,”2011中國智能電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協助上海市科委組織了“崇明島智能電網綜合集成示范院士專家論壇”,2012國際智能電網大會及中國國際嵌入式大會暨展覽會;2013年9月 國家科技部十三五智能電網技術預測暨ISGAN中國聯盟研討會,2014國際智能電網行動網絡(ISGAN)上海國際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智能電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國際合作方面,國家科技部把ISGAN(International Smart Grid Action Network,國際智能電網行動網絡) 中國聯絡辦公室放在本中心,國家科技部把國際能源署IEA智能電網執行協議中國聯絡辦公室放在本中心。與美國能源部、NIST建立了聯系,與歐美著名大公司西門子、施耐德、GE、IBM等建立了合作關系,與美國佐治亞理工、南加州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英國劍橋大學、意大利都靈大學等建立了合作機制。
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于2009年11月批復成立,2010年1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授牌。總投資2.8億元,是國家能源局授權的第一批能源產業研發和實驗基地,是我國首個國家級智能電網技術研發中心。該中心由國家能源局、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國家電網公司聯合投資建設,主要依托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在新能源并網、智能配用電、電設備智能化、通訊與信息、電力安全、調度、第二代高溫超導等方面進行部署,力爭在“十二五”期間把本中心建設成國際知名的智能電網研發中心,為國家的智能電網建設做出貢獻。目前研發中心主要承擔了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方政府、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及其它眾多企業的相關科研項目。
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自成立以來,致力于建設國際領先的智能電網全景研究平臺,該平臺是一個物理模型與數字實時仿真在能量流與信息流兩個層面上相連接的包含全部電網環節的智能電網動態模擬系統,該平臺具備承接智能電網頂級科研的能力,可以進行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包括智能變電站、輸電線路、配電、用電、通訊、調度、功率變換、超導、V2G等。 經過充分調研及論證,實驗平臺定位為智能電網的數字物理混合仿真實驗平臺 ,實驗平臺由7個模塊組成:高壓大電網(RTDS)、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智能變電站及其自動化系統、智能電力設備以及高級調度中心構成主系統,以對接國網公司的重大需求;由配網、微網、用戶組成的現代智能配用電網系統,以對微網、DER等進行深入研究;由物理模擬與數字模擬接口系統完成物理與數字系統的有機結合。
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
電話:021-34207470
傳真:021-34207470
聯系地址:上海市閔行區東川路800號上海交通大學電院群樓1號樓1-334A(郵編 200240)
參考網址:http://www.ssgc.sjtu.edu.cn/Default.aspx
學人小傳鄭作新(1906—1998),福建福州長樂人。鳥類學、動物分類學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6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并考入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生物系,1930年獲博士學位......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9月6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8月31日,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武漢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竇賢康當選為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委員會主席。大會回顧了過去五年全省科協系統取得的突出成績。過去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圍......
9月1日,以“引領學習變革智創教育未來”為主題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論壇”在上海開幕,今年的教育論壇聚焦智能學習、智能測評、教育元宇宙三大領域,邀請到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領導以及近30位國內外......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 題:發揚老一輩青藏科考精神,積極參與全球碳計劃——訪中國科學院院士樸世龍2022年5月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這是我國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
中新社重慶8月24日電(張旭)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24日表示,工業互聯網產生了大量的工業數據,要利用好、維護好、保護好這些數據,找尋數據隱藏的規律和價值,進而實現工業互聯網的自主學習、自主決策。8月2......
據吉林大學新聞網消息,為推動化學一流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吉林大學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領域發展,8月20日下午,吉林大學校友馬於光院士杰出外聘教授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心校區鼎新大講堂舉行。中國科學......
直播時間:2022年8月23日15:3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http://t.cn/A6Sf9BA3掃碼進入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觀看直播科學網微信視頻號將同步直播科學網B站將同步直播主講人朱......
全球首批全生物基可降解鞋成品北京化工大學供圖這幾天,給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立群打電話,前來找他要“小白鞋”的人實在太多了。這可不是普通的“小白鞋”。8月16日,由其團隊開發的全生物基可降解鞋(以下簡稱可降......
這幾天,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張立群的電話快被打爆了。前來找他要“小白鞋”的人實在太多了。張立群院士北京化工大學供圖這可不是普通的“小白鞋”。8月16日,由其團隊開發的全生物基可降解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