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1-20 09:11 原文鏈接: 獲了獎為何還壓抑?基礎科學研究者呼喚社會理解

    他們為什么感到很壓抑?

    ――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的喜中之憂

      “這種項目怎么還會得獎?”坐在旁邊的一名媒體同行橫掃了一遍項目簡介,再把一行行字母和專業術語瞥了一眼,仍然無法理解之后,小聲地沖我嘟噥,“看不懂,這有什么用?”

      我愣了一下:“自然科學獎就是這樣。”

      這是發生在2010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項目集中采訪會的一幕。

      在這次采訪會上,作為受訪者的中科院院士段樹民,顯得有點落寞。由他和同事完成的“膠質細胞新功能的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膠質細胞沒有信息處理功能,而段樹民的研究發現,膠質細胞參與學習記憶等腦高級活動,可以幫助人們從新的角度認識腦工作原理。

      但比起緊密聯系國家建設、相關老百姓衣食住行等科技成果,“膠質細胞”實在太“陽春白雪”,和者甚寡。

      輪到提問環節,也只有一個專業科技類報紙的記者提問,而他的問題,又似乎不太“自然科學”:“這個項目能應用嗎?”

      “這就是轉化醫學要做的工作。”段樹民回答得干脆。

      之后,沒有圍追堵截,也再沒有記者去采訪他的項目。

      “其實,科學探索,可能成功可能失敗。就像踢足球,很好的球員,不一定就有進門的機會。成功有時靠運氣。”段樹民舉例說,“比如研制新藥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周期非常長,有的要花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不可預期,不可能一兩年就應用。”

      “現在一談到基礎研究,人們就常忘記了它的本質,只有談到應用,才能抓住興奮點。”這令段樹民很是郁悶。

      “其實,媒體報道我們也是勉為其難。”與段樹民有同感,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得者彭練矛坦承,“不單是記者,整個社會對基礎科學研究的了解和理解都不夠。”

      在表彰后的喧鬧采訪報道活動中,有這樣一群人,總是難以被大眾聚焦,成為甘坐冷板凳的“小眾”。

      上世紀90年代回國的彭練矛,意識到微電子學發展到2020年后必將走到物理極限,因此早在10年前就盯住下一代電子學,選定碳基納米管和石墨烯作為研究材料。

      “科學研究肯定要經過追趕、跟蹤的過渡階段,但我們不能永遠追隨發達國家的框架、方向和標準,進行‘零敲碎打’的工作。否則最終也是在科技制高點上受制于人。”在彭練矛看來,必須要在源頭創新,在原創領域引領,瞄準國家未來二三十年后的產業進行前瞻性研究。

      “以我所研究的納米領域為例,我國發表的納米科技論文總量近年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現在,我們可以自稱納米科技大國,為什么不敢拍著胸膛說是納米科技強國?”彭練矛一針見血地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納米研究還出現結構上的滯后,如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低端的納米材料制備,而與未來技術密切相關的納米器件、納米加工等領域卻相對薄弱。 “可是,我們總有一種慣性:看看別的國家做什么,我們再去做什么;看外國做得怎么樣,我們再進行判斷和決策。”彭練矛說。

      彭練矛很欣賞蘋果公司的堅持和韌勁,雖然“拿此比喻基礎研究也許不恰當”,但彭練矛還是認為,“即便在應用領域,蘋果公司始終堅持自己的產品研發思路,追求完美,初期沒有把商業利益放在首位,在遭受沖擊時仍堅持自己的理念。結果,好的東西在積淀了若干年后,釋放出巨大的創新潛能,并引領了整個行業”。“給基礎研究投項目,希望三五年就出成效、立竿見影是不可能的。基礎向應用轉化十幾年后才會見到效益。”

      中科院院士戴金星獲得的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就是最好的例證。戴金星研究的“中國天然氣成因及鑒別” 改變了中國勘探天然氣的指導思想,煤成氣占全國探明天然氣儲量從9%增加到69%。

      “30年啊,整整30年。”戴金星掰著3個手指頭告訴記者,煤成氣的理論開始也遭到反對,讓大家接受也是個長期的過程,然而,一旦理論獲得突破,指導應用的效能是巨大的。“科技進步以及應用產品的獲得,都是因為理論上有所突破。強國必須要強基礎研究,當基礎研究積累到一定量后,必然會有一大批原始創新的成果迸發。”

      “突破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急功近利的導向不得到徹底改變,踏實做基礎研究的人就很壓抑。”段樹民感慨,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大家都有點心浮氣躁,對基礎科學研究者也缺乏尊重,身邊有些從事前沿高端研究的工作者面臨著生活和興趣的矛盾。

      少一點亦步亦趨,給我們多一點時間“仰望星空”;少一點急功近利,給我們多一點精力腳踏實地。采訪中,不少像段樹民一樣的基礎研究工作者發出呼吁:鼓勵自由探索,不再讓科研人員為頻繁申請項目而苦惱;以人才為導向,對認可的團隊給予穩定支持,簡化后續復雜的評審;注重政策的延續性,一旦確定方向,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搖擺……

      “我們經常提科技成果轉化,如果沒有基礎研究等的原創成果,我們轉化什么?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段樹民說。

      令人遺憾的是,在今年國家科技獎勵公報上,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空缺。

    相關文章

    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指南發布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天津市科學技術局河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申報的通知為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按照《關于共同推進京津冀基礎研究......

    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指南發布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天津市科學技術局河北省科學技術廳關于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申報的通知為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按照《關于共同推進京津冀基礎研究......

    青海省征集“十五五”重大基礎研究指南建議

    關于征集青海省“十五五”重大基礎研究指南建議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做好“十五五”重大基礎研究指南建議征集遴選工作,面向全省征集指南建議。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重點領域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重......

    天津發布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指南(征求意見稿)

    關于對《2025年度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指南(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按照《關于共同推進京津冀基礎研究的合作協議(2021-2025年)》安排,京津......

    聚焦合成生物等領域江蘇省啟動2025年度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申報工作

    近日,江蘇省科學技術廳與財政廳聯合發布通知,正式啟動2025年度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申報。本年度計劃圍繞“1820”基礎研究策源行動,重點支持省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其中,重點項目聚焦戰略......

    2025年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發布重點支持青年人才

    近日,江蘇省科學技術廳與江蘇省財政廳聯合發布了《2025年度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指南》及組織申報項目的通知。通知明確,2025年度省基礎研究計劃將圍繞“1820”基礎研究策源行動,強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

    李強:大力開展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據新華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12月18日至20日在浙江調研。在杭州,李強來到城西科創大走廊未來科技城展館,聽取園區建設匯報,與企業負責人交流,前往之江實驗室,詳細了解重點科研項目進展。......

    海歸科學家謝曉亮的赤子之心

    中新網騰沖12月7日電題:海歸科學家謝曉亮的赤子之心作者陸希成繆超白玲初冬的云南僑鄉騰沖,陽光灑落,白云悠然。靜靜矗立的滇西抗戰紀念館、國殤墓園,訴說著這座“英雄之城”的故事。“在騰沖能夠充分感受到先......

    方忠院士:從事基礎研究并不枯燥,而是享受

    “您從事基礎研究多年,會感到枯燥嗎?”面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物理所)所長方忠的回答從未變過:“不枯燥,可能身體上會覺得勞累,但精神上非常享受。”今年6月,方忠等人......

    試點開展2024年度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基礎研究)項目開始申報

    各有關單位:為深化落實《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上海市科委、江蘇省科技廳、浙江省科技廳、安徽省科技廳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合作的框架協議》等文件要求,推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