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1日奧巴馬總統宣布美國將推進以4G為主的移動互聯網建設;2011年2月4日北京時間互聯網域名管理機構(ICANN)在美國邁阿密宣布,IPv4地址庫已經告罄。這是世界互聯網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意味著新一代互聯網進入了加快建造的時代,由此更需要從全球互聯網的頂端高度理解新的IPv6地址模式所帶來的變革意義。為此,本報特約請作為國際著名學者的國際智能電網聯盟理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智能能源研究組組長、《科學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武建東教授講述中國新一代互聯網的總體發展戰略。在本報告中,武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指出,IPv6地址升級只是表面問題,它的本質實際上是TCP/IP協議和域名管理系統向更高一級的組織變遷,IPv6地址升級是歷史的必然。但是,以目前的互聯網域名管理機制實施IPv6的轉型,實際上蘊蓄了互聯網分權革命和民主化的種子,真正的勝者就是要化解這個潛在矛盾,IPv6升級更需要的是與之對稱的域名管理權民主化。
武教授還特別強調,應重新梳理我國3G移動通訊網絡的戰略,維持并提升現有的2G網絡安全運營,暫緩部分3G網絡建設,轉型建設一個開放、具有互操作性,囊括電力、電視產業充分參與的有線、無線緊密銜接的過渡性網絡,適時再以4G網絡為基礎啟動新網絡建設,快速發展太空互聯網,建設一個國際領先、產業生態完整,具有綜合產業互動能力的創新網絡。
2010年中期選舉的落敗,促使奧巴馬政府2011年將核心集中精力落實在打造“贏得未來”的發展戰略上來。在這個轉變之中,我認為奧巴馬總統實際上選擇了創新點和制高點相結合的新發展模式,而且,奧巴馬還以罕有的政治承諾的方式不斷宣布跨總統任期的戰略目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如何提升美國在互聯網產業上驚天動地的創造力,實現這一點既需要目標,也需要行動,美國都做到了。
2011年2月11日,奧巴馬在密歇根州發表“無線網絡創新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演說時表示:“對我們的家庭和企業來說,4G是下一個火車站、下一個匝道。我們將以此激發新創造、帶來新投資、創造新崗位。”“為吸引最好的工作和最新的行業,我們必須在創新、教育、建設和發展步伐上超過世界其他地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投資于先進的研究和技術”。奧巴馬還描述了是項建設的路線圖,即計劃到2016年將使98%的美國人享用4G網絡。同時,美國政府宣布在這個計劃上投資150億美元,其中,100億美元用于發展公共安全機構的全國性寬帶網絡;另投入50億美元建設基礎設施,以幫助鄉村地區接入高速無線網絡。嗣后,白宮更發表聲明強調這個網絡必須是“最先進、安全、全國性以及可實現互操作性的移動通訊網絡”。
而在此前數日,全球互聯網IP地址管理機構ICANN亦于2011年2月4日在美國邁阿密發表新聞公報正式宣布,基于互聯網通信IPv4協議的最后5組地址已經被分配給了全球5大區域互聯網注冊管理機構,IPv4地址總庫已經配罄;互聯網的未來發展將系于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下一代互聯網通信協議IPv6。所謂IPv4,即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的第四版,也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構成現今互聯網技術的基石的協議。目前,IP協議版本分為IPv4和IPv6兩種,而IPv6能提供比IPv4更龐大的地址資源。
加之美國政府在2010年已經推進的智能電網建設、太空互聯網實驗、GENI等未來互聯網的架構設計諸項目,美國新一代領先世界的互聯網建設已經形成了體系性的發展戰略和實施方案。這個戰略的基本特點是將立足開放和互操作性原則,推動美國互聯網、無限網絡、電力網、電視網、太空通訊、芯片技術、終端等實現翻天覆地的重組和改造,以保持世界上最強的競爭力。
目前來看,這個戰略也將迅速向世界傳導,國際互聯網產業將作出重大調整!以中國為例:2009年1月7日剛剛發放了牌照,擬兩年投資2800億元人民幣,帶動2萬億元社會投資的3G網絡的建設戰略就需要第一時間做出應變。重組我國在移動互聯網的創造力、建設力已迫在眉睫。我認為較為明智的舉措就是,重新梳理我國移動通訊網絡的戰略,維持并提升現有的2G網絡安全運營,暫緩部分3G網絡的建設,轉型建設一個開放、具有互操作性,囊括電力、電視產業充分參與的有線、無線緊密銜接的過渡性網絡,適時以4G網絡為基礎啟動新網絡建設,快速發展太空互聯網,建設一個國際領先、產業生態完整,具有綜合產業互動能力的創新網絡。當然,這場互聯網變局最需要我們從全球角度認識它的本質和特征!我想這個本質既包括如何建造適應21世紀市場的綜合網絡,更蘊涵著如何實現互聯網的國際大分工和國際利益分配。
什么是互聯網的基本權力?它應該如何運轉?這是互聯網升級、重組、改造的首要問題。
由于互聯網內的一切服務都有賴于域名的解析,以及唯一性的IP地址聯系才能實現互動,因此,互聯網兩項最基本的權力就是TCP/IP協議和域名管理系統,它們之間的精契結合構造了互聯網的核心機制。就兩者性質而言,前者執表,后者為里;就兩者地位而言,前者如架,后者猶框;就兩者表達而言,前者分布全球而無孔不入,后者就是以美國為主的ICANN管理中樞而居互聯網權力之巔。設計任何互聯網的變革戰略都離不開以上兩個要素,它們之間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其中域名管理權擁有決定地位,IP地址是否配罄,抑或地址如何升級都居于互聯網架構的從屬地位。
因此,不同的域名管理思想的設計體現不同互聯網的發展模式,而不同的互聯網發展模式也都應該立足于重大的技術變革和市場擴張。
互聯網不僅是生產力,也是與貨幣、能量并列的第三通貨。互聯網應該反映市場主流意識,體現世界核心利益,煥發人類創新精神。
我認為,互聯網再造大體可以有四種模式。
其一,繼續維持以ICANN為主的互聯網社團治理的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實際上是維持了以美國為主的根服務器的解析模式,它的局限性是向主權性、私密性市場擴張力受到限制。倘若國際社會以互聯網市場發展為第一目標,這個模式就需要與時俱進、包容各種挑戰和轉變。
其二,實行以多個國際組織共同治理的模式,也即從一國一組的ICANN管理模式轉變為多國多組的國際化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是通過不同國際組織實現根服務器管理的擴大化、自主化,可以兼容能源網、金融網、環境網等安全性的需求,這個模式的轉型紅利是以互聯網管理有限度的民主化換取了市場的擴張化。
其三,參考國際電信聯盟ITU的編號、命名、尋址和識別資源的分配和管理程序,建立以主權國家為主的互聯網域名管理互聯互通的機制,例如:可參考ITU之E.164標準所分配的國際長途電話區號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是可以建立以各國家或有關地區為主的松散的根服務器管理模式,它的轉型難點是如何啟動并管理這個體系。
其四,將現有的互聯網改組重組為大國治理模式。例如:以作為世界主要互聯網中心的大國或大國聯盟為基礎的協調機制;或者重組為以G20國家為基礎的合作機制;或者以其他混合機制為基礎而造就的主要國家責任制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是將現有的以美國為幕主、以ICANN為運營主體的互聯網社團治理模式演化為大國責任制,它的優點是既解決了互聯網的民主化,也解決了互聯網的市場化,特別是落實了互聯網升級的資本積累和新技術擴張的市場。
以上四個模式反映了與主權國家或國家聯盟對應的主權利益,契合了互聯網是與海洋、太空并列的全球共享的財產的基本特征。這四個模式更多屬于一種發展框架模型,最終可能形成幾個模式的復合發展;或可將多個模式重組為分部實施的交叉戰略,應該具有“答復互聯網應該是什么的哲學思考,又應該包含著互聯網將會是什么的科學判斷,也必須提供互聯網可以是什么的創新資源”的主要特征。
以上架構也解決了困擾互聯網IPv6升級的邏輯起點問題,即無論是從IPv4升級到IPv6,還是單純的互聯網域名服務器的擴展,它的基點都應該是復合式的,即以TCP/IP協議和域名管理系統變遷并重演化。域名管理系統的牽出,不但揭示了從IPv4升級到IPv6的本質,也說明了新一代互聯網建設的艱巨和深刻!
互聯網的創造起源于思想實驗而不是技術發明,這注定了互聯網的架構建造具有體系性和長周期的特點,并且體系創新高于技術創新,互聯網思想家的職責重于工程師,前者決定模式,后者設計路徑。為此,互聯網變革首先是思想革命,那些能夠駕馭網絡未來創新思想的國家才能夠贏得未來、擁有未來,而這個前提就是要集中于架構創新。據此,全面開放的思想、集中力量實施技術和資源突破的原則、兼容多種網絡的思想、超級互聯原則、民主化治理全球網等戰略規劃思想都可以充分體現、充分應用。可以說,互聯網的真正領導力主要表現在思想上的領導力。回顧歷史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上述結論。
正確認識約瑟夫·利克萊德的互聯網初期架構設計
全球互聯網公認的開山領袖之一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心理學和人工智能專家J.C.R.Licklider(約瑟夫·利克萊德)教授。1960年,他設計了互聯網的初期架構,即這個網絡是指以寬帶通信線路連接起來的電腦網絡,目的是實現信息存儲、提取以及實現人機交互的功能。
目前來看,這個思想的創新性是繼電話網絡、電報網絡、無線電網絡之后,催生了以電腦聯機為主的第四網絡;它的局限性則是將電腦網絡作為與其他通訊網絡等量齊觀并列的其中一種網絡,未將其作為超越通訊、能源、工業、交通以上的萬網之網的超級體系以統一或兼容其他網絡;未將其作為與自然網絡并列的人工智能網絡以提升大體量的超級網絡。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種架構的初期設計約束了互聯網這個有爆炸性格的擴張天性,導致了嗣后設計互聯網協議和建造其組織管理模式的諸多天然不足,以致造就了當代互聯網協議的脆弱性和有限性,后人只能以不斷添加補丁和升級協議的刓方就圓的方式推進互聯網管理的進化!
所以,時至今日,業界一直存有再造一個互聯網的各種創新規劃,也許啟用它們比重組互聯網更容易。是故,從美國的GENI計劃到歐洲的LP7行動,再造互聯網一直是洛陽紙貴,公聽并觀,垂明當世!
J.C.R.Licklider教授后來成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的首批核心領導者。依據上述思想他提出的電腦網絡發展路線,可以概括為“試驗網——電腦網絡”的模式,而不是運轉電腦網絡與電話網絡、電報網絡、無線電網絡建立“協同網—綜合網”的發展路線。
從這個意義而言,互聯網的戰略架構具有先天不足的設計之處,也使得TCP/IP的分層體系存在天然變化的變革空間,直至造就了我們今天推進互聯網大變革的突破口。
IP協議統治力的建構
1969年,為了能在未來戰爭之中創建新的通信網絡系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支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分組交換試驗網ARPANET,即著名的阿帕網。1969年10月29日,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腦首次完成連接,構建了互聯網的先期框架。以后的電腦試驗網絡還有UUCP、USENET、BITNET、CSNET、X.25網絡,但阿帕網繼續保持領先發展勢頭。1973年至1974年,ARPA的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溫頓·瑟夫成功開發了電腦網絡之間通訊的基礎協議——TCP/IP協議,這也就相當于建造了世界互聯網大廈的框架。
TCP/IP協議也被稱作DoD模型(Department of Defense Model),它包括兩個協議,即:TCP(傳輸控制協議)和IP(網際協議)。1983年1月1日,阿帕網通過將核心協議由NCP(Network Core Protocol)轉換為TCP/IP協議,確立了TCP/IP協議在整個互聯網的統治機制。1984年,美國國防部將TCP/IP作為電腦網絡的應用標準。1985年,互聯網架構委員會邀約了250家廠商與會,確立了TCP/IP協議的商業應用架構。據此,TCP/IP協議成為互聯網上所有主機間的共同協議。
倘若評價這個進步,它的作用相當于人類歷史上以飛機取代客船,這個創新協議成功地解決了電腦之間的溝通方法。
應該說,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溫頓·瑟夫開發的TCP/IP的協議基本上是一個必然發現。時年美國國防部布置了三個研究團隊開發TCP/IP的協議,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溫頓·瑟夫團隊只是一個領先團隊,而不是唯一開發的團隊。TCP/IP協議被開發出來基本上是美國科研能力的正確表達。以后,TCP/IP協議經過跨國傳輸的大范圍應用試驗獲得成功,IP協議最終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現代互聯網的核心機制也得以確立,它使人類擁有了微空間的建造基礎。
正確把握互聯網的進化方向
就互聯網地位而言,羅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學的溫頓·瑟夫屬于J.C.R.Licklider教授思想架構的施工隊,歷史應該給予J.C.R.Licklider教授更高的褒揚贊譽,也應該更深刻地反思他那一代先驅們在建造互聯網過程之中的有限性。
這個反思的意義就是當代世界是否需要再造互聯網,還是宜通過優先升級到IPv6碼址水平,再整體改造互聯網。無論何種路線取向,2011年世界注定需要采取積極路線革傳統互聯網的命,這個革命的主題就是如何建造一個新型的兼容多種網絡的互聯網架構,它既需要思想變革的推動,也需要技術上的大發明和不斷創新。
互聯網編號分配機構(IANA)創始人Jon Postel早在1981年Internet Society(ISOC)互聯網工作組編制的Request For Comments(RFC)791文件中即對IP進行了定義:“互聯網協議(IP)特指為實現在一個相互連接的網絡系統上從一個源到一個目的地傳輸比特數據包(互聯網數據包)所提供必要功能的協議。其中并沒有增加端到端數據可靠性機制、流量控制機制、排序機制或者其他在端到端協議常見的功能機制。互聯網協議可在其支持的網絡上提供相應服務,實現多種類型和品質的服務。”
據此,我們可以理解IP協議有兩個基本任務:其一,提供無連接的和最有效的數據包傳送;其二,提供數據包的分割及重組以支持不同最大傳輸單元大小的數據連接。
IPv4的發展現狀和潛力
我們現在使用的IPv4是IP協議的第一個正式應用版本。1985年,國際互聯網上聯機的主機臺數為2000臺,這導致了IPv4地址體系設計的保守安排,以致地址的有限性近年來一直困擾互聯網的發展。
IPv4使用的是32位地址,可以運行在各種的底層網絡中,理論上可以編址1600萬個網絡、擁有4,294,967,296(=232)個地址、運行40億臺主機。但是,由于互聯網采用了A、B、C三類編址方式,可用的網絡地址大打折扣。僅就中國而論,截至2010年底,IPv4地址數量已近2.8億個,而截至2011年2月3日全球IPv4地址總庫已經配罄。這樣就要從戰略上設計解決IP地址的資源問題。
倘若在IPv4地址資源內,目前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以盤活IP地址利用率,其一是采取政策釋放預留的地址資源;其二是建立國際市場交易現有的地址資源;其三是以NAT的方法解決擴容;其四是設計新的組網等其他方式。這些開發IPv4地址資源的戰略手法既可以提高IPv4地址資源的利用率,也可能延緩新一代互聯網地址模式的采用,為重組互聯網管理權提供各種討價還價的空間。以上方法都足以延緩IPv6的推廣使用路線和利益分配,決定世界上IP碼址的戰略走向。
此外,解決問題的另一種思路就是實現從IPv4到IPv6的過渡,推動IPv4升級到更高級的水平,IPv5已經存在,它是一個實驗性協議,被稱為互聯網流協議(ST),按照目前IP地址升級的協議進程,只能優先甄選IPv6協議了。
為此,我們說,2011年,ICANN的IPv4地址告罄的公告并不足以讓世界引起恐慌。一方面,全球5大區域互聯網注冊管理機構最終完成IPv4地址配售還需要一定時日;另一方面,IPv6應用還沒有找到商業主戰場,它的推廣期間也將是最優惠的申請周期。但是,互聯網IP地址資源確實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熱點的話題之一,需要我們拿出智慧解決這個問題。
IPv6是一次沒有觸及互聯網核心權力的地址升級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縮寫,1998年12月由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簡稱IETF)通過公布互聯網標準規范(RFC 2460)的方式定義出臺。IPv4使用了32比特的地址,IPv6則使用了128比特的地址,因此新增的地址空間支持2128(約3.4 ×1038)個地址。它不但解決了網絡地址資源數量的問題,同時也為除了電腦外的設備連入互聯網在數量限制上掃清了障礙,解決靈活的地址分配以及路由轉發的需求。
目前來看,IPv6與IPv4相比有如下優點:其一,有效地解決IP地址擴張的現狀;其二,以更小的路由表提高了數據包的轉發速度;其三,加進了自動配(Auto-configuration)的支持;其四,增強的組播(Multicast)支持以及對流的支持(Flow-control);其五,實現了協議優化;其六,實現了主機終端配置的優化;其七,增加了流標簽域,完善了QoS;其八,實現了IP在智能城市、智能社區、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設施的應用;其九,實現了IPv6網絡中用戶可以對網絡層的數據進行加密并對IP報文進行校驗,增強了網絡安全性;其十,增加IP在整合其他網絡的兼容性。
綜上分析,IPv6地址升級設計的捷徑就是擴大了互聯網規模而沒有深入觸及互聯網的核心權力變革,例如:域名管理、尋址技術、底層協議、安全模式、分組傳輸等問題,這樣就猶同領土擴張了、甚至人們主動奉獻了領土,但是,互聯網王朝管理層卻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它的權力甚至伴隨著領土擴張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巔峰,領土擴張可以更好地為管理層服務。
這個貌似聰明的互聯網管理轉型,實際上蘊蓄了分權革命和互聯網民主化的種子,真正的勝者就是要化解這個潛在矛盾、沖突和摩擦。所以,冷靜地觀察,IPv6升級更需要的是與之對稱的管理權民主化。
我想沒有互聯網域名管理機制的均權,IPv6升級將難以順利進行市場擴張、甚至它可能成為世界歷史上誕生新的網絡王朝的試錯行動。因為,在設計IPv6之際,架構師們實際上將IPv4和IPv6設計為了兩個互聯網體系,根據這個模式產生第三個IP網絡也有足夠的基礎,它可能使互聯網權力分配得到平衡,但是,世界資源也將產生巨大浪費。
為此,互聯網的巨大前景注定了它應該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最偉大思想家、企業家、工程師的共協、共享、共衡與共進的舞臺,它可以接受勝者,也需要包容每一個強者,否則,每一個強者都有可能成為分裂的種子和離心的力量。也許最正確的抉擇就是克服離心傾向,實現互聯網管理權的國際再分配。
在網絡世界中,互聯網的先驅開拓者為它設計了多個大腦,但是只安排了一個心臟,這就是互聯網的根服務器系統——它是現代互聯網的權力核心,也是建造新一代互聯網的第一主題,它決定新一代互聯網的規模和性質!
我們知道,筑造現代互聯網的協議可以劃分為多層,其中最底層的就是IP協議,它是用于報文交換網絡的一種面向數據的協議,這一協議定義了數據包在網際傳送時的格式;居中的上一層協議包括UDP協議和TCP協議,它們主要用于控制數據流的傳輸;最頂層的則是一些應用層協議,這些協議定義了一些用于通用應用的數據包結構,它又包括:DNS,域名服務;FTP,服務使用的是文件傳輸協議;HTTP,所有的Web頁面服務都是使用的超級文本傳輸協議;POP3,郵局協議;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Telnet,遠程登錄等。
這個體系決定了互聯網的兩項基本權力就是TCP/IP協議和域名管理系統,前者可謂是互聯網的神經系統,后者可謂互聯網的心臟系統。
理論上,互聯網的一切服務都有賴于域名的查詢服務才能實現互動,由此域名系統就成為TCP/IP協議運行的基礎;就成為互聯網至高無上的權力;就成為互聯網賴以開放、共享、安全、守信、穩定運轉的前提。
這個心臟系統的核心就是root-servers.net,即“根服務器”或者“根域名服務器”,它是現代互聯網的域名解析系統(DNS)的最高級別的域名服務器,或者也可以說是全球互聯網的總機。目前,全球共有13臺,它包括設置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杜勒斯的1個主根服務器;12個輔根服務器,其中美國有9個,瑞典、荷蘭、日本各1個。廣義的這個系統也包括部分根域名服務器在全球設立的鏡像服務器(mirror),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根域名鏡像服務器(anycast)大約有200多個。
其中,2003年國際互聯網協會(ISC)和中國電信共同建立了根服務器的第一個DNS鏡像服務器:F根鏡像。2005年9月,I根的管理機構“瑞典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在CNNIC設立了中國第二個DNS根鏡像:I根鏡像。2006年12月,中國網通與美國VeriSign公司簽署協議,引進了中國第三個DNS根鏡像:J根鏡像。目前,中國已經擁有了3個DNS根鏡像服務器,根據市場需要,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加。
目前,一個完整的域名系統由遞歸域名服務系統、根域名服務系統、頂級域名服務系統以及各級域名服務系統組成。在這個系統之中,母根系統具有決定性解析能力,也是全球互聯網運轉的真正核心。用戶訪問任何網站,都需要完成其對應域名的逐級查詢,而所有的數據也都將被傳送到根域名服務器上予以解析,因此,主根服務器可以對全球43億個網址、1600萬個網絡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測和解析等運行管理,也可以分析各地的熱門網站的流量情況和網民喜好等基本情況,這就是現代互聯網的基本特征:IP地址的隨機配置和無主權的域名管理模式。
據此,主根服務器實際上擁有互聯網地址處置的生死大權,它可以屏蔽掉互聯網的任何域名,使它們的IP地址無法解析,也可以將這些被屏蔽的域名指向它需要的網站。主根服務器可以使用這個權力,例如:2004年4月.ly域名的屏蔽導致了利比亞從互聯網上消失了3天。同時,主根服務器管理人員的管理失誤也可以導致互聯網癱瘓,例如:2008年10月13日,瑞典管理人員使用了錯誤的配置腳本來更新.se的解析數據,致使全球DNS系統不能正確識別.se面的域名,影響到了瑞典全國范圍內發生互聯網癱瘓。黑客也可以利用這個權力攻擊主根服務器,例如:阿爾及利亞、波多黎各、摩洛哥、烏干達的Google的域名都曾發生DNS被劫持攻擊事件。病毒攻擊也曾使2009年5月19日中國出現六省大范圍互聯網危機事件。真乃幽州多騎射,相向角弓鳴!
上述事件說明,以隨機地址和13個根服務器的管理模式營造的現有互聯網的域名系統機制,它的根服務器管理模式需要變革;它的安全機制需要新的共識;它的技術結構需要大規模調整。
倘若能源網直接以現有機制納入新一代互聯網,事緣域名系統管控機制的漏洞,無法避免出現大停電、大停水、大停氣、大停熱等危機事件!筆者估計,一個區域性事件損失將超過百億元人民幣;一個跨國事件將超過百億美元。
因此,國際社會應該聯合起來,以這個可能損失的代價的費用,建立新的國際互聯網的域名管理體系模式,實現互聯網和能源網更加高端、更加安全的整合!
筆者認為,IPv6的變化與域名管理系統的變革是孿生兄弟,變革需要同時舉步,而這個變化將構成新一代互聯網革命的兩大主題。
互聯網是美國創造的最大歷史奇跡,互聯網商業化管理是美國歷史上最正確的和平抉擇
互聯網始創于美國軍隊通訊網絡的變革,以后演變為由美國主理的軍事和科研的專業網絡。1993年,美國國家基金會(NSF)代表美國政府與NSI公司(Network Solutions)簽訂了協議,將Internet頂級域名系統的注冊、協調與維護的職責都轉托給了NSI,而Internet的地址資源分配則交由IANA來分配,由IANA將地址分配到ARIN(北美地區)、RIPE(歐洲地區)和APNIC(亞太地區),然后再由這些地區性組織將地址分配給各個ISP。
NSI于1994年開始向每個域名收取100美元注冊費,兩年后每年收取50美元的管理費,這個費用相當于時年中國大學生6個月以上的工資,但是也啟動了互聯網的商業化進程,互聯網開始進入了百萬用戶階段。
這個時期互聯網產生了要市場還是要主權的歷史選擇關口,克林頓政府適應了歷史要求,實現了互聯網從主權網到商業網的轉變。
1997年7月1日,作為美國政府推進全球電子商務政策的重要內容,美國商務部啟動公眾評價機制,征詢美國政府在域名管理中的角色、域名系統結構、頂級域名管理等意見。互聯網域名進入市場化運作階段,也可以說沒有重商主義就沒有互聯網的空間。
1998年1月30日,經過廣泛征求意見,美國商務部公布《域名技術管理變革規范草案》(討論稿),確定了將互聯網的域名管理權由主權管理轉變為社會管理的路線圖,建立了互聯網民間化的發展原則。
1998年9月30日,美國政府終止了與域名提供商NSI之間的協議。1998年10月,非盈利的互聯網管理組織ICANN經與美國政府協議,接管了IANA的互聯網地址資源和域名的管理權。
2009年10月2日,ICANN獲準獨立于美國政府之外并取得獨立地位,應該說,互聯網是美國創造的最大歷史奇跡,互聯網商業化管理是美國歷史上最正確的和平抉擇,ICANN取得獨立地位既為部署IPv6,也是為了延續以美國為主的根服務器總體管理體系!
互聯網在兼容新網絡資產上具有限性,需要繼續變革
1998年10月成立的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中文翻譯為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屬于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主要負責域名系統管理、IP地址分配、協議參數配置、通用頂級域名(Generic Top-Level Domain,gTLD)、國家和地區頂級域名(country code Top-Level Domain,ccTLD)系統的管理,以及根服務器(root server)系統的管理。
ICANN 的核心權力機構屬于19位理事組成的理事會,其中9位來自ICANN的三個支持組織的提名和一位總裁。根據ICANN的章程規定,它設立了三個支持機構,包括:地址支持組織(ASO),主要負責IP地址系統的管理;域名支持組織(DNSO),主要負責互聯網上的域名系統(DNS)的管理;協議支持組織(PSO),主要負責互聯網有關協議的參數的分配。ICANN現設有根服務器系統咨詢委員會(Root Server System Advisory Committee)負責根服務器的有關工作。
通過近十多年的發展,國際社會也最終選擇了非主權化的互聯網的社會管理模式,然而,其核心權力不但脫胎于美國,而且仍然保留于美國,這個網絡兼容非主權的網絡資產方面還具有擴張性,但是在兼容主權性、特許性的能源網等資產方面已經遇到巨大挑戰,歷史需要我們再一次作出正確的抉擇,以保持互聯網的開創精神和長久創造力!
近日,全國最大規模的車網互動示范區——江蘇無錫車網互動示范區昨天正式商用。該示范區一期工程包含59臺車網互動充放電樁,單樁最大充放電功率可達60千瓦。在示范區內,車主點擊手機小程序中的放電按鈕,就可以......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會記住這一天:1994年4月20日。”時隔30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網絡中心)首任主任寧玉田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當天,一條傳輸速率為64K的國際專線從......
4月19日上午,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周年前夕,以“潮涌網絡·向新出發”為主題的高端對話在中國互聯網誕生地——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舉辦。記者從該活動中了解到,30年來,中國互聯網核心共性......
國家數據局19日發布消息,為摸清數據資源底數,加快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更好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國家數據局、中央網信辦等部門聯合開展全國數據資源情況調查,調研各單位數據資源生產存儲、流通交易、開發利用、安全......
2023年開始,互聯網醫療進入真正的常態化時期。在更為冷靜的環境下,將過去的高光時刻轉變為能力沉淀是下一輪突破市場局面的關鍵。為了更好地洞察新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用戶需求與供給匹配,動脈網蛋殼研究院與京東......
隨著基金2023年四季報披露完畢,QDII基金最新投資路徑曝光。去年四季度,QDII基金整體保持較高的權益倉位,但較去年三季度末小幅降低。具體投資方向上,美股和港股仍是QDII基金重點布局的區域。其中......
12月27日,記者從上海市松江區了解到,位于G60衛星互聯網產業基地的G60衛星數字工廠正式投產,首顆商業衛星也在當天下線。據介紹,該衛星智能工廠依托柔性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目前衛星年產能最大可......
2023年11月26日,由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主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未來工業互聯網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承辦的第一屆未來工業互聯網論壇在無錫舉行。軍事科學院尹浩院士、南京航空......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智能農機等智慧農業建設快速起步,農村電商等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教育”等數字惠民服務扎實推進……數字鄉村發展給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
“刷臉”進入景區的安保系統,微笑就能打折的無人超市,“伸手”即可付款的“刷掌支付”……在近日召開的互聯網大會和進博會上,這些曾在科幻大片里出現的場景已不是新鮮事。而放眼更廣袤的空間,互聯網技術帶來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