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7-30 10:18 原文鏈接: 高原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千里眼”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一項項新措施、新技術也隨即運用到生態保護和建設中,成為生態保護和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持和助推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技術就是衛星遙感。遙感技術起源于飛行器和人造衛星的發展,即利用載人(無人)飛行器或人造衛星上搭載的攝像和其他感應、探測設備,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地面大范圍地區進行觀測,并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利用遙感技術對生態環境進行定期監測,這對于生態立省但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復雜的青海來說,無疑是一次革命性的技術提升和歷史性的跨越。

       2011年,在原環保廳環境監測室的基礎上,青海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承擔著我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價的技術監測等基礎工作;同時承擔重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成效評估和區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遙感監測工作;此外還開展全省環境質量預測預警及變化趨勢的綜合評估,開展生態監測科學研究和國際、國內生態環境監測交流合作。

       一

       青海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是全國環境遙感應用的標桿單位,也是全國惟一的省級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它目前的辦公地點在一個居民小區內。在這個暫時租用不太像辦公室的民宅里,墻壁上掛滿了各種衛星遙感地圖,全部都是青海省近年來開展生態工程的區域,有三江源地區的彩色圖像和黑白雷達圖,還有青海湖、祁連山、湟水流域等地區的衛星數據分析圖。環顧四周,幾個辦公室卡座里的電腦屏幕在閃爍,每一個屏幕前都有一雙年輕而專注的眼睛。

       中心副主任葛勁松告訴記者,中心的工作就是在接受到環境監測衛星發回的圖像資料后,運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各種圖像和數據進行復雜的計算和分析,再做成各種圖表和報表,提供給政府和生態環保部門作為參考。除利用衛星這個“千里眼”之外,工作人員還要到項目區進行實地調查監測,確保遙感數據的準確性。葛勁松指著墻上中心工作人員的照片說:“最近中心主任和一個副主任分別帶隊去了果洛和玉樹,留在家的專業技術人員就做日常數據處理工作。”

       作為科技含量很高的專業部門,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人才聚集。該中心現有工作人員22人,大部分為70后或80后的年輕人。項目團隊成員中高級工程師8人、博士研究生3人、碩士研究生8人,高層次人才相對密集,所學專業涉及環境監測、環境工程、遙感、地理信息、生態、土壤等。2011年和2012年,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連續兩年榮獲青海省環境保護領域人才“小高地”建設單位,并以此為平臺,積極開展人才培養與引進、合作與交流、實地調查與監測培訓等工作,項目團隊穩定壯大,生態監測與評估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和豐碩成果。

       二

       青海的生態保護和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生態項目的規劃和實施,都需要翔實的數據材料做依據,同時要對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監測和評估,隨時進行調整和改進,而由于地廣人稀,人工跑現場開展工作的難度很大,數據采集和監測受到很大制約。于是,衛星遙感便成為最好的選擇和最佳幫手。省三江源辦主任李曉南對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正因為有了遙感監測這個現代“千里眼”,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取得的成效都清清楚楚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對于從事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廣大干部和群眾,大家受到了激勵,看到了希望,也對未來的保護和建設充滿了信心。同時,一系列翔實而科學的數據,也成為三江源二期工程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他舉例說,一期工程成效評估時,對生態建設中的草地覆蓋度要求的指標比較高,遙感監測中心通過對數年遙感數據的分析,認為覆蓋度指標過高,缺乏科學依據,也不符合實際情況。省上和三江源辦根據綜合數據,對這項指標進行了調整。在后來的二期規劃中也進行了科學分析和比較,因此使規劃更加符合實際,也更加科學。

       近年來,生態保護和建設成為我省各項工作的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如火如荼,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學的工作也愈加繁重,他們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青海省生態環境質量遙感監測與評價、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生態監測項目、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生態監測體系建設項目、青海省生態環境地面監測試點、國家高分生態環境遙感監測示范基地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參數多源遙感反演、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地一體化”綜合監測平臺研發、三江源生態監測與評估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高分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青海示范基地建設、青海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研究等多個項目。

       在外人看來,遙感中心的工作無非是坐在辦公室操作電腦。其實他們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到項目監測區實地調查監測,以佐證遙感數據的準確性。遙感室主任李志強告訴記者,每年夏季,中心的工作人員都要輪流組隊到最基層進行實地探查。“在三江源地區、在青海湖流域、在祁連山腳下、在可可西里,幾乎在所有的鄉村和荒無人煙的戈壁大漠,都有我們的隊員留下的足跡。風吹日曬、翻山越嶺,早已把我們這里的美女靚男們鍛煉成了野外探險家的外形和體魄。”李志強笑呵呵地說。

       三

       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的領導班子,一定能把一支隊伍帶得生龍活虎、能打能拼。記者采訪時沒有見到中心主任田俊量,此時,這位年近50歲的高級工程師正帶領著隊員,在玉樹地區進行生態保護紅線的核查工作;中心副主任李飛也帶著另一組隊員,在果洛進行著同樣的工作。

       說起李飛,中心工作人員紛紛投以敬佩的目光。 2011年,身為國家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工作人員的李飛被派往剛剛成立的青海環境遙感監測中心掛職鍛煉,一到崗位,他就克服氣候和水土的不服,全力投入工作。經過半年的學習鍛煉之后,李飛申請加入了中組部、團中央組織的第十三批“西部博士服務團”,繼續留在青海服務一年,掛職遙感中心副主任;誰也沒想到的是,一年服務期滿結束后,李飛向原單位申請調到青海環境遙感監測中心工作。在同事、朋友和家人的詫異和不解中,李飛辦完調動手續,正式成為青海環境遙感監測中心的一員,并擔任中心副主任。

       作為“地理信息系統和數據庫”方向的博士生,早在大學讀書時,李飛就有了“所學有所用”的想法。他認為,地理信息系統、環境遙感等本身就是應用學科,是服務于國防和民用的高新技術,只有將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才算真正發揮作用。“作為生態大省,青海的生態安全事關全國乃至亞洲生態,青海省環境遙感監測中心是我國環保系統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一個省級遙感中心。這么好的機遇,這樣一個背景,不正是學有所用、發揮才能的大舞臺嗎?”李飛憑借這樣的理由和信念,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為青海生態環境遙感事業增加了一個有用人才。

       轉眼幾年過去了,35歲的李飛以飽滿的熱情和豐富的學識,指導完成了三江源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監測數據、全省自然保護區數據、全省十年調查項目數據的整理和入庫與管理等工作。由他牽頭的數據中心硬件、軟件、系統研發在內的整個信息化建設,已經實現了遙感數據接收、野外監測數據傳輸、數據存儲管理和外網數據發布的能力。同時他深入基層,跑遍了青海的各州縣,努力幫助各地建設新的系統、分站以及必要的通訊設施,極大地提高了數據采集、分析和傳輸能力,使過去相對落后的青海省環境遙感應用工作,幾年間就成為全國最好的省份之一,甚至成為全國環境遙感應用的標桿單位。

       隨著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生態保護和建設會更加精細化,對科技手段的應用和依賴會進一步加大,遙感監測將以更新的技術和手段,為全省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服務和科技支撐。

    相關文章

    近2年省市環境監測行業政策匯總

    環境監測是指環境監測機構對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監視和測定的活動。環境監測是通過對反映環境質量的指標進行監視和測定,以確定環境污染狀況和環境質量的高低。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

    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研究”啟動會在北京舉行。記者獲悉,項目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陳迎介紹了項目的背景、框架、研究基礎、主要目標等。項目組成......

    【環境新聞】我國完成大氣污染防治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央視《新聞聯播》)

       2024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大,pm2.5濃度為29.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為87.2%,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

    島津攜手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共探新污染物監測與治理新篇章

    2025年2月21日,由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與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九屆環境研究合作實驗室技術交流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本次會議匯聚了來自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北京市各區縣環保局、國家地......

    構建中國主導的人工智能治理生態刻不容緩

    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發展,數據安全、算法安全、網絡安全以及軍事化、武器化等多維度風險也隨之浮現。中山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廣東省創新戰略研究會副秘書長吳小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中美兩國正......

    水安全保障與減污降碳的協同治理有新策略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智能學部生態環境學院教授王旭團隊在城市水循環模擬與評估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研究團隊以新污染物為對象,開創性提出以“水-環境-健康協同效益”......

    關于印發《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定(試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規范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評價、監測數據統計和有效性判定等工作,我部組織制定了《城市功能區聲......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

    關于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獲獎集體和個人的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總工會、團委、婦聯、市場監督管理局(廳、委):為深入貫......

    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生態環境標準

    關于發布《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技術指南入河排污口設置》等兩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落實《國務院辦公廳......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