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女性健康的“大殺手”之一,卵巢癌早期階段很難檢測出來,且癌細胞擴散速度快,對化療易產生抗藥性。因為卵巢位置較深,沒有有效的檢測技術用于癌癥初期階段。 75%-85%女性卵巢癌在晚期才被診斷出來,那個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預后效果很差。
每年,超過21,000女性患有卵巢癌,超過14,000人死于卵巢癌。美國西雅圖Fred Hutchinson 癌癥研究中心(FredHutch)卵巢癌癥狀和篩查專家Robyn Andersen博士表示,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卵巢癌早期檢測方法。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正在攻克這一難題,以找到簡單的檢測流程或者篩選方法用于卵巢癌預測和檢測。
除了醫療手段的研發,Andersen博士還強調,對卵巢癌,從醫生到病患,甚至普通女性,都應該提高對卵巢癌的認識,意識到女性的遺傳因素對卵巢癌的影響。
大多數高危女性對患癌風險沒有意識
特定突變會顯著增加或降低患癌風險,挖掘這些突變基因對患癌風險預測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針對卵巢癌風險基因的研究已有很多報道,確定的高危基因包括:BRCA1、BRCA2、STK11。
Andersen博士所在團隊于2014年在《Behavioral Medicine》期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揭示75%攜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女性并沒有意識到這些高危基因會顯著增加她們患卵巢癌的概率。對西雅圖地區1900名攜帶有BRCA突變基因的35-80歲婦女進行調查,發現其中只有22%高危女性和7.4%中危女性了解她們相比于其他女性患癌概率增加。
考慮到受訪者處于一個教育和健康意識高水平地區,且有良好的遺傳咨詢和測試平臺,Andersen博士推測,在教育和醫療水平不高的地區,女性對卵巢癌認知率更低。
為什么高危人群基本上對潛在危險沒有意識呢?
Andersen博士表示,其中一部分原因與媒體宣傳相關。例如,BRCA1突變作為乳腺癌、卵巢癌的檢測基因,BRCA1突變會增加50%的卵巢癌風險,而乳腺癌的風險被抬高至87%。所以,媒體報道通常僅僅將乳腺癌列入標題。
乳腺癌和卵巢癌:重視程度不一
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家族成員很少會想到他們患卵巢癌的概率增加。卵巢癌需要很多的普及,這與整個醫療體系息息相關。BRCA突變對兩種高發癌癥都有影響,醫生在調查家族病史的基礎上,根據病患癥狀或其他病史提供醫療建議,增加患者意識。
Andersen博士表示,如果病患有患卵巢癌或乳腺癌的家屬,那么對其進行遺傳咨詢應列為常規檢測中。但是很遺憾,在她的論文中,只有15%高危女性接受過遺傳咨詢。
卵巢癌生物標記
卵巢癌的生物標志物根據其組織病理類型可分為多種亞型,其中上皮來源性腫瘤是最為常見的類型,現有腫瘤標志物大多也與卵巢上皮性癌密切相關,包括血清CA125、人附睪蛋白4,是卵巢癌檢測和術后檢測應用最廣泛的生物標志物。
2014年,新加坡 A*STAR生物醫學研究所成功鑒定出卵巢干細胞的一個新生物標志物,Lgr5,位于卵巢表面上皮的一個細胞子集。Lgr5之前曾用于識別小腸和胃干細胞,作為卵巢癌生物標志物實屬首次。因為分泌Lgr5的上皮細胞調控卵巢的發育,所以分析Lgr5能作為卵巢癌早期診斷的標記蛋白。(A*STAR研究所:卵巢癌研究獲得新突破)
此外, A*STAR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對癌癥基因組學數據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后,發現一個基因,細胞周期檢測點激酶2(CHEK2),有望作為患者生存的一個有效預后標記。研究人員希望,這些學術成果將推進卵巢癌個性化醫療研究的發展。
HIPEC——新的治療,處于2期臨床試驗階段
卵巢癌通常采用手術聯合化療方法進行治療,但是很多晚期患者術后面臨無法完全清除癌細胞的后患。近期,一種創新性治療方法,腹腔熱灌注化療(HIPEC),已經在1期臨床試驗階段顯示陽性結果。
具體療程是將化療“浴”加熱至41-42℃,直接將藥物運輸入腹部,在腹部循環1.5小時候排除體外。這種方法適用于腫瘤切除手術后,目的是摧毀任何殘余的癌細胞。腹腔熱灌注化療因為化療的目標是癌變部位,從而不會影響身體的其他健康部位。醫生能夠 在不增加化療副作用的前提下提高劑量。加熱化療藥物能夠提高化療的效果,提高腫瘤細胞吸收率。
細胞可以通過命運決定過程來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實現和完善其自身功能。理解細胞命運決定的具體機理對于回答復雜生命如何誕生、實現組織和器官再生、以及合成人工生命體等問題非常重要。北京時間3月24日,一項發表......
“我國人多地少,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安全生產存在巨大壓力。如何破題?”“把邊際土地,特別是鹽堿地的作用發揮出來,就能大幅緩解這個壓力。”3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李......
近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2022年度前沿科學中心立項建設的通知》,南開大學“有機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獲批立項建設,這標志著該校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平臺建設上取得了新突破。據悉,“有機新物質......
18日在重慶召開的2023世界中聯中醫藥大數據產業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與上海睿昂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共建“基因智能大數據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
3月18日,蘇州大學微博回應學生惡意P圖侮辱女性:3月17日晚,網絡平臺出現我校一學生惡意P圖侮辱女性的網帖,引發輿論關注。我校高度重視,已于第一時間啟動調查程序,后續將根據調查情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在聯合國2023年水事會議前夕,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世界正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應將短缺40%,在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會出現更嚴重短缺。報告指出,各國必須將水資源視作一項全球共同......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團隊聯合中科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學報》雜志上。 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變暖93......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學(籌)生命健康學院朱英杰團隊,在JournalofNeuroscience雜志在線發......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婦女聯合會印發《關于鼓勵和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更好發揮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浙科發規〔2023〕13號各設區市科技局、婦聯,各有關單位:現將《關于鼓勵和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更好發揮作用的......
“我經常跟他們開一個玩笑:自己產假休了大概兩三周,回到實驗室的第一感覺——覺得我的研究生跟我討論知識的那種狀態,也像孩子嗷嗷待哺的狀態。”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高級研究員、研究組組長竺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