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玉泉路校區作為題為“環境污染的毒理和健康效應”為題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國科大本科生趙瑞琪主持。
江桂斌院士:環境污染的毒理和健康效應
在簡短的開場白中,江桂斌表示自己很愿意與大學生交流,這樣能讓自己變得年輕,同時也表示同學們能夠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習,了解科研一線的動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江桂斌從交叉學科——環境治理研究方面切入,講述前沿進展。
江桂斌圍繞講座主題,從全球環境保護的歷程、我國環境污染與健康現狀、污染物健康危害分析、環境毒理與健康研究前沿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生動的闡述。
在講述全球環境保護歷程時,江桂斌從二戰后越來越嚴峻的環境問題談起,介紹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地發生的嚴重的環境災難,如London Smog,水俁病等等,這引起了國際社會對環境污染帶來的惡果的強烈關注。而在我國,環境問題同樣不可忽略。江桂斌介紹說,我國在1971年便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在1973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用于支持我國的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江桂斌指出,我國的環境保護意識與相應行動,并不弱于西方國家,我國的環境生態研究中心更是已做出了許多歷史貢獻。
在對環境保護歷史進行了大致介紹后,江桂斌對我國環境污染與健康現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江桂斌認為,我國的環境現狀比起發達國家要更為復雜。他援引了一些圖片與數據作為論據,闡明我國總體工業污染依然非常嚴重,如果分開來看,我國的水質污染情況有所好轉,土壤和大氣污染較為嚴重。而我國正處與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短時間內污染難以徹底解決。之后,江桂斌指出,環境污染與健康密切相關。他引用WTO、The Lancet、Nature等多方報告、研究結果說明,全球70%的疾病和40%的死亡人數與環境污染因素密切相關;與環境污染相關的疾病近年來呈現顯著上升態勢,并且,其中對健康影響最大的則是空氣和水污染,二者與肺癌、代謝紊亂等疾病的發生均有所關聯。江桂斌用“總體和緩、局部加重、發病增大”來總結我國環境污染與健康狀況。
在此之后,講座進入核心部分:污染物健康分析。在多種環境污染物中,江桂斌指出,化學污染物是種類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一類。基于此,江桂斌將其分為四大類,分別進行了詳細說明。首先是人們較為熟悉的常規污染物及其對健康的影響,如蘇丹紅、三聚氰胺、對二甲苯(PX)、塑化劑等。然后是重金屬、表面活性劑、高聚物(PPCPs)一類,江桂斌重點說到了汞的轉化、兒童血鉛濃度、高砷地下水這些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并分析了它們各自對健康的影響,如導致智力問題、致發黑手病、黑腳病(皮膚角質化)等。他著重指出了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極大危害,結合實例對其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多方舉例,如可致白血病的苯系物、可致肺癌的放射性氡(Rn)、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PM2.5細顆粒等。最后,江桂斌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進行了說明,例如二惡英、多氯聯苯、多溴聯苯醚等有機化合物,具有持久性、半揮發性、生物累積放大效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多種性質,并指出POPs相關研究是最復雜、最困難、最前沿的工作。
江桂斌圍繞環境毒理與健康研究前沿,對國內外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介紹與說明,也指出了我國現階段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總結說,環境與健康研究是一個朝陽學科,生命科學、化學、毒理學和環境科學終將殊途同歸,共同致力于關注人類的健康與未來。他還特別給予了同學們一些建議:多樣化的飲食結構是最合理、最科學和最安全的,而陽光的心態+適當的運動+多元的飲食,則是保證健康重要方法。
在之后的提問環節,同學們就環境微生物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能源結構升級對環境的影響、現階段環境保護的尷尬局面和成因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大膽、細致的提問,江桂斌也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并對同學們積極踴躍地提問表示了支持和鼓勵。
在整場講座中,江桂斌就同學們最關心的環境現狀和研究前沿進行了生動、詳細的說明,其中對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客觀、積極的分析,讓同學們切實感受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環境污染物對健康的極大破環性、治理環境污染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而在講座過程中,江桂斌表現的對研究數據科學性的嚴格要求,同樣啟發同學們在未來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學術研究。
主講人簡介:
江桂斌,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 RSC Fellow,分析化學、環境化學家。現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色譜學會理事長。系《環境化學》等雜志主編和美國化學會ES&T等雜志副主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國內10余所高校兼職教授。國家973顧問組成員,國家納米重大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成員等。研究領域涉及化學形態和環境毒理與健康等。分別參加過我國南極和北極科學考察。提出并推進了我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研究,開始了新型環境污染物發現與毒理研究等新學術方向。曾負責和完成我國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篩選與控制的第一期和第二期863項目,負責和完成兩期國家POPs 973項目,承擔和完成我國POPs控制技術的第一個國家支撐項目,負責和完成2期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負責和完成國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項目“典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環境過程與毒理效應”。現為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環境污染的健康效應”首席科學家。在國外SCI收錄雜志發表論文600篇,SCI他引13000余次。出版中英文專著8部。應邀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和著名大學作大會報告或特邀報告400次。培養的研究生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論文,先后6次獲各種優秀研究生導師獎。1998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年獲得中科院青年科學家獎, 2003年和2011年兩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年獲得長江學者成就獎, 2013年 獲得安捷倫公司“思想領袖獎”,同年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成就獎, 2014年獲得香港浸會大學“杰出客座教授”,同年獲得“消除POPs杰出成就獎”。
延伸閱讀:
“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創辦于2014年9月,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為首批本科生開設的必修課程,同時歡迎研究生和教職工參加,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部主辦,講座召集人為高鴻鈞院士(hjgao@ucas.ac.cn)。該課程按照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材料、計算機六個專業,邀請相關科學領域的院士等知名專家開展專題講座。通過講述科學故事、介紹相關學科方向的科學前沿進展,讓學生在本科第一學年了解不同學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進展,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為他們最終選擇學科專業和專業方向提供更豐富的判斷依據。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從2022年起,新污染物治理連續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新污染物對于身體健康可能造成哪些危害?可以防范嗎?新污染物治理有哪些難點?有何建議?......
赤泥是氧化鋁工業產生的主要固體廢棄物,產生、堆存量較大。做好赤泥綜合利用,對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落實《“十四五”工業綠色......
“五、四、三、二、一”,隨著師生們集體倒數,零點時刻,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敲響了新年鐘聲。師生們告別舊歲,共赴未來。自2017年元旦至2024年元旦,國科大“新年鐘聲”跨年活動已陸續舉辦5屆。今年......
近日,Science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其中,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榜單生命的演化,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逐步從簡單生命演化......
近日,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鑫海科技公司產生的鎳渣問題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該公司每天產生數千噸經過熱處理的鎳渣,部分被運往江蘇省連云港市,并在當地被加工成鎳砂,用于混凝土生產。這一做法引發了對建筑安全和......
12月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次開設的滑雪課開課了。滑雪課的開設不僅豐富了學生們冬季室外體育課項目,也是國科大深入落實“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將體育作為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性工程之一的......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文化的歷史根基和精神脈絡。為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12月5日至19日,國科大將舉辦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系列報告會,邀請“兩彈一星”事業的親歷者、見......
2024年11月9日,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四川大學承辦,四川省分析測試學會協辦的“首屆分析科學與儀器大會(NCASI2024)”在成都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是“分析科學,創造未來”,聚焦產業發展、協......
9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在雁棲湖校區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周琪院士發表題為“找準人生坐標書寫科技報國的青春答卷”的致辭。周琪指出,國科大校......
編者按國家獎學金、朱李月華獎學金、中國科學院大學三好學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永清環保獎學金……在國科大博士生李強和陳高杰看來,優秀是追求,也是一種習慣。昔日的少年已成長為青年人才,他們追逐科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