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3-08 14:38 原文鏈接: 記侯亞梅研究員:一位女科學家的地球狂想曲

      這道奇特的門上貼滿了色彩斑斕的素食宣言,彰顯著主人濃烈的喜好;門里是一位奇特的女人,潮流時尚,快言快語,全然顛覆了印象中古人類學家慣有的模樣;從她“狂風暴雨”般的傾吐里,筆者感受到了這個別樣女人的別致人生。

      大門打開,地球狂想曲驟然響起……

      科研篇:史前百萬年的對話

      對于人類起源的問題,科學界長期以來被“非洲說”一統江湖,基于一些重要線索和證據的出現,對中國人自源說不輕言放棄的侯亞梅卻不愿隨波逐流,“西方在非洲投入的時間、財力和力度都遠遠多于中國,地大物博的中國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深埋于地下,斷定非洲起源說為時尚早”。

      2000年,由她領銜的論文登上了美國《科學》雜志的封面,文中駁斥了 “東亞的直立人在智慧和適應能力上遜色于非洲直立人”的長期假設,引起國際轟動,促使學界不得不重新評估亞洲古人類的文化。

      面對超過百萬年漫長而沉寂的歷史,隔著時空侯亞梅與之進行著無聲的交流。穿越時空隧道,透過石器這一古人創造的工具媒介,捕捉上面的蛛絲馬跡,進而復原老祖先的技術演化。將火一樣的熱情融入冰一樣沉寂的歷史中,閃現一團團精彩的火花,侯亞梅熱愛并演繹著自己獨特的工作。

      多年來,侯亞梅先后獲得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2000年)、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和首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04年)等殊榮。她提出的“東谷坨石核”概念,突破了東亞古人類技術模式的傳統概念,由此她大膽提出了“前絲綢之路”即“石器之路”的假說,認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可追溯至人類啟蒙時期的舊石器時代。驕人的業績印證了侯亞梅的智慧,瞄準新的目標她仍在奮進。

      交流篇:“我與高層的對話”

      “豐富的化石資源與供需之間的突出矛盾最令人心力交瘁。與很多國家相比,我國從事這一行的科研人員實在是太少了。這與中國歷史之悠久,幅員之遼闊很不相稱。人類起源的證據也許就沉睡于這片復雜的地理環境中,有待更多專業人員去喚醒它。”侯亞梅表達了對現實古生物研究工作中的不足的憂慮,“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政府與科研機構之間溝通不暢,例如,中央院所與省市考古部門分屬于不同部門,協調不足,去地方工作人為阻礙較多,責權不清,關系不明,地方保護思想都嚴重阻礙了‘上下齊心,合作研究’的良性發展。”

      “歸根到底,還是體制不完善惹的禍……即使是中科院這一國內學術研究條件最好、工作氛圍最自由的機構,在體制上也需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如應繼續改善創新軟環境,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改善評估方式等,保證‘耕者盡其耕,學者盡其學’,不用再為經常性地籌措科研經費而耗費精力,這該有多好。”侯亞梅笑著說。

      生活篇:責任素食主義者與動物的對話

      有科學家在2006年預測:一種能夠探測并解釋包括猴子和魚類在內的各種動物情感的裝置將在未來50年內誕生。“這些研究會引發人類對殺生行為的反思,不少人可能因此變成素食主義者。”這個消息對侯亞梅——一個激情與責任并存的素食主義者來說應該是最值得高興的事情了。

      “在野外挖掘化石時,常常需要與已經滅絕的古生物群化石進行‘對話’,在痛惜于它們滅絕的同時,我不禁要反思:為什么地球在更久遠的年代物種那么豐富,而今卻剩下這么少?除了優勝劣汰的自然原因,人類活動空間擴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覺得應該尊重、敬畏生命的侯亞梅自然而然地開始吃素。漸漸地,她發現了素食的強大優勢——既保護環境,又促進健康!

      據她介紹,近年來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影響有目共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認定,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暖化的重要原因,素食成為能最簡單有效化解溫室氣體的首要手段,她迫切希望施政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公眾加快生活方式的轉變,確保地球母親的平安,防患于未然遠勝過亡羊補牢。在她的直接倡導下,研究所的素食午餐得到越來越多員工的響應。

      “我認為科學家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科研關注物質層面的同時更應注重精神方面的影響,發展有益于地球健康的事業。牛頓、愛因斯坦和孫中山等偉大的科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是素食者!當意識向高等方向進化,選擇素食是一種必然,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沒有什么能夠比素食更加有益于人類的健康,并增加地球生物生存的機會了’。”

      生活中的侯亞梅有十足的女人味兒,時尚俏麗不輸后生。甚喜烹飪的她能變著花樣兒地做出誘人的美食來。野外出差乃至出國期間展現烹飪技藝是她的拿手好戲,為此結下不少至交。作為陜西人,精于面食制作的她最喜歡包餃子、蒸包子、烙餡餅和做扯面,連肉食者吃了都贊不絕口。2010年10月,在《婚姻與家庭》雜志社“和諧家庭·幸福榜樣”評選活動中,她和同在科學院的丈夫代表“60后”當選為十對“最有影響力幸福榜樣”之一。(侯亞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文章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中外科研人員破解諾氏駝基因之謎

    中新網武漢5月16日電(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員通過對已滅絕諾氏駝的化石材料開展古基因組研究,破解了諾氏駝基因之謎,并發現歐亞大陸雙峰駱駝不同物種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廣泛的基因流動,其演化歷史比學界已有認知......

    撞臉巧克力脆筒3.1億年前鱗木類化石長這樣

    近日,在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水泉溝村及郊區蔭營鎮一帶的3.1億年前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考人員發現大量鱗木類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觀察、分析和研究,確定這是目前我國古生物化石發......

    距今3.3萬至2.3萬年!新研究為柳江人定年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

    新發現!山東萊陽發現恐龍蛋新蛋種,命名“變形蛋”

    近日,一項恐龍蛋研究最新成果被刊發。通過對山東萊陽出土恐龍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新蛋種,并將其命名為“變形蛋”。研究人員從“變形蛋”的徑切面觀察,發現其內部發育大量的錐形蛋殼單元組......

    我國科學家揭示生命與地球環境演變新線索

    細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巖石中的細菌遺體或其活動留下的痕跡。4月12日,記者從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獲悉,該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科學家合作,在5.18億年前的寒武......

    3塊化石引發牙齒和耳朵的“認親”研究

    2017年,一塊來自內蒙古的化石被送到毛方園手里,請她做進一步研究鑒定。受限于當初的CT掃描技術,這塊化石很快就“無功而返”。4年后,毛方園又重新接觸到這塊標本和另一塊屬于同一類的標本,這次她有了意外......

    燕山地區發現迄今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帶領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報道了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發現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

    泡了8年化石,發現迄今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無數次實驗,也曾想過要放棄,但她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

    準確識別筆石化石!人工智能技術又一成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大數據中心研究員徐洪河,聯合天津大學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筆石化石多模態數據集以及深度學習殘差網絡算法,在筆石化石智能識別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