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09 15:38 原文鏈接: 距今3.3萬至2.3萬年!新研究為柳江人定年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認為,柳江人可能生活在3.3萬至2.3萬年前。相關論文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該研究成果有助于將柳江人化石真正歸入全球早期現代人演化序列,為探討整個歐亞大陸現代人的遷徙擴散模式提供關鍵新數據。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邢松介紹,柳江人是國內迄今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之一,包括一件基本完整的顱骨和17件后肢骨,其中包括胸椎、腰椎、肋骨、骶骨、盆骨、股骨。鑒定認為,這是一個約40歲的男性,腦顱呈圓隆形態,腦容量相對較大(1567毫升),面部尺寸減小且扁平化,體形纖細,牙齒咬合面簡單。同時,他也有面部低矮、眼眶低矮、眉弓突出等特征,因此學術界認為,柳州人屬于早期現代人。

      “柳江人的完整程度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均較少見,對研究大區域內現代人的演化和擴散模式起到關鍵作用。”邢松說,之前有研究者通過對地層堆積物測年的方法,來推測柳江人的生活時代,出現了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和15萬年前等不同的結果。“但因為柳江人化石出土層位信息模糊,這些結論均存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葛俊逸說。

      為了給柳江人定年,研究團隊歷時4年,開展了一系列放射性年代測定和地層沉積學等綜合工作。研究團隊采集了柳江人左側股骨掉落的骨頭碎屑,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邵慶豐使用鈾系法測定其年代為2.3萬至2.2萬年前,而對其顱骨上中門齒掉落的牙齒碎屑進行鈾系測年,則得到了更加年輕的結果——約1.9萬年前,這一差異可能是齒質更長時間處于開放體系中所致。

      這一結論和之前的結論差距太大,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之前對柳江人出土地層的記錄和判斷不準確呢?

      經過仔細觀察,研究人員在柳江人左側股骨的髓腔中發現了紅棕色的黏土質沉積物,在顱骨的鼻腔中也發現了同樣顏色和質地的沉積物。接下來,將這些沉積物與洞穴地層沉積物進行比對,研究人員認為柳江人最可能出土自通天巖第三沉積單元的第2層——通過碳14、鈾系和光釋光年代測定,第2層距今3萬至2萬年。這就與柳江人人骨的鈾系測年結果相吻合了。

      邢松說:“在3.3萬至2.3萬年這一新的年代背景下,我們就要重新審視柳江人的演化意義了。”目前的證據表明,在距今4萬至3萬年前,早期現代人在歐亞大陸經歷了廣泛的遷徙擴散,而柳江人,連同距今約4.1萬至3.8萬年的北京田園洞人和距今約3.9萬至3.6萬年的山頂洞人都是這一事件的重要參與者,而非10萬年前甚至更早的遷徙人群的成員。之前的形態研究顯示,柳江人與歐洲同時代的早期現代人,特別是距今3.3萬至3.1萬年的法國克羅馬農人相似度較高,這可能反映了3萬年前早期現代人快速在歐亞大陸遷徙擴散,以及當時人群之間并未發生現今這樣的顯著特征分化。

      據悉,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與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以及澳大利亞人類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

    相關文章

    30萬年前華龍洞人是東亞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中新網安徽東至12月8日電(記者孫自法韓蘇原)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12月6日至8日在遺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舉行,來自中外古人類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相聚一堂,他們通過對華龍洞遺......

    早期古人類或兼具類猿早熟和類人發育延遲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演化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來自格魯吉亞德馬尼西的距今177萬年前的古人類牙齒化石,發現早期古人類或結合了類猿的早熟和類人的發育延遲的特征。這一研究結果為人類古代近......

    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

    我國境內發現了哪些古人類化石?這些古人類與現代中國人有什么關系?厘清這些問題,對研究人類演化史、探索中國人的由來具有重大價值。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等專家提出、中國古生物學會......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陜西漢中發現保存完整的大熊貓化石

    近日,在陜西漢中境內一處溶洞內,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大熊貓化石。綜合頭骨形態、牙齒結構特征及矢狀嵴發育程度等因素,專家初步判斷該大熊貓可能為成年雌性個體,保存的完整程度在國內較為罕見,具有很高......

    喜歡恐龍到研究恐龍他本科主動延畢,博士提前畢業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中國境內古人類是現代中國人祖先嗎?

    在7月初,中國科協發布2024重大科學問題(10個)、工程技術難題(10個)和產業技術問題(10個)中,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發起,中國古生物學會推薦的前沿科學問題“......

    新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澳大利亞1萬多年前火塘或保存最古老傳承儀式證據

    中新網北京7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最新發表一篇考古學論文指出,澳大利亞東南部距今已有約1萬至1.2萬年的火塘,保存了或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化傳承儀式的證據。......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