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5-09 10:13 原文鏈接: 勇闖深海的“黃胖魚”:我國水下機器人實現重大突破

      4月20日,“黃胖魚”回家了。這條長相萌萌的“黃胖魚”,歷經三個多月的印度洋海底探險,終于順利完成了所有試驗探測任務,載譽歸來。

      其實“黃胖魚”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潛龍二號。大名鼎鼎的“蛟龍號”是它的親戚。它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深海潛水器技術與裝備”重大項目的課題之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是它的誕生之地。

      中國水下機器人的探索已有30年,這一次,“黃胖魚”的海底探險,有哪些新的突破?又意味著什么?新華社記者將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探秘深海石林,首次征服中脊海底

      長3.5米,通體鮮黃色,頭尾各有兩個紅色“魚鰭”型推進器,“潛龍二號”看上去就像一條黃胖魚。

      1月10日8時許,西南印度洋,海面風平浪靜。但在深達3000多米的海底卻崇山峻嶺,最大落差高達1000多米。與此前在湖中和淺海的“模擬考試”不同,“黃胖魚”要在這里完成它的第一次大考。

      在止蕩繩的牽引下,“黃胖魚”緩緩由“向陽紅10號船”的后甲板沒入水中。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健此刻既激動又緊張,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小黃點逐漸消失在蔚藍色的大海里,才忙著回到監控室。作為“潛龍二號”總設計師,“黃胖魚”就像劉健的孩子。

      這時,研發團隊的所有人也都簇擁到監控室,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黃胖魚”每隔24秒出現一個新的數據,并逐漸形成運行軌跡。約半小時后,“黃胖魚”到達預定深度,開始自主航行。

      “有時候數據會超過一分鐘甚至更久不更新,心里就有點著急,過一會運行軌跡又出現了,才松了一口氣。”“潛龍二號”軟件負責人徐春暉說,印度洋中脊海底環境復雜,作業難度極大。稍有不慎“黃胖魚”就會發生碰撞,甚至一去不復返。

      為了提高“潛龍二號”海底實戰力,研發團隊改進了傳統的回轉型設計,使用立扁形設計和可旋轉推進器減少行進阻力,還首次采用基于前視聲吶的避碰控制方法。劉健說:“本次探測時的一次下潛探測中,就觸發了90次避碰,它都有效規避了,沒有發生一起觸碰事故。”

      近90天的海試中,“潛龍二號”首次成功完成了對“海底黑煙囪”——深海硫化物熱液區的探測,這個區域富含銅、鋅、鉛、金與銀、鈷、錳等金屬元素。單次下潛最長時間超過32小時,最大深度超過3200米,連續4個長航程成功探測成績為我國深海機器人之最。同時“黃胖魚”還拍攝到含有硫化物、玄武巖、貝殼及多種未知名字的魚蝦類生物高分辨率照片300多張,為將來硫化物礦區的評估及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十年磨礪,大國工匠顯身手

      75歲的封錫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他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水下機器人從零起步到發展壯大全過程。

      上世紀70年代末,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院士提出發展水下機器人。1986年,中國研制出我國首個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1995年誕生了“CR-01”6000米水下機器人,但二者均為原理型樣機,沒有進入實際應用。

      2010年以后,水下機器人發展進入“快車道”。“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7000米級海試中打破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緊接著,無人系列的“潛龍一號”和“潛龍二號”也橫空出世。

      屈指一算,從“海人一號”到“潛龍二號”,中國水下機器人整整走過30年,科學家的不懈追求讓它“游”得更深更遠。

      “研制‘海人一號’之前我都沒見過水下機器人什么樣,全靠團隊自主摸索。”封錫盛說,研發1000米自主水下機器人時,靠全國大協作,幾十家單位院所聯合攻關;研制“CR-01”時,和俄羅斯科學家合作,從1000米直接跨越到6000米,克服了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的重重困難……作為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潛龍二號”,可以說標志著中國水下機器人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為什么要研發水下機器人?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

      據了解,日本研制的“海溝”號,1997年在關島附近成功地下潛到10911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底部;號稱“黑匣子搜索神器”的美軍“藍鰭金槍魚”號,曾潛入南印度洋搜尋馬航失聯客機MH370的下落……

      進入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都憑借本國的實力希望更大限量地分享深海海底資源這塊“蛋糕”。于是,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內,“藍色圈地”運動正日趨激烈。

      封錫盛說,正是通過幾代水下機器人的探測,我國已在太平洋申請了1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礦區,在西南印度洋申請了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為了解深海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水下機器人技術發展為我國“藍色圈地”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目標:馬里亞納海溝

      印度洋歸來,劉健團隊已經開始謀劃“潛龍二號”的2.0版。這個團隊除劉健外,都是80后,年齡最小的出生于1992年,他們將賦予水下機器人更多可能。

      “希望它更智能識別障礙,擁有在水下更強大的生存能力和執行能力,甚至實現自我保護及自我健康診斷。”80后王曉飛是載體結構負責人。團隊中最年輕的一員,1992年出生于的孫波則說自己的名字似乎注定了與海洋結緣,在他眼中,未來的水下機器人將更像一條人魚——擁有人類智能的魚。

      “潛龍二號”的成功海試,鞏固了中國科學家乘勢而上的信心,但并沒有模糊自己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

      我國水下機器部分單機性能與國外相齊,但生態體系建設相差甚遠。封錫盛說,國外的水下機器人已形成研究、設計、制造、應用、服務、科普、比賽、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全體系,“而我國目前還大多是科研機構主導研發,企業參與很少。”

      劉健表示,即使是單機,智能化水平和通訊能力仍有許多問題待解。如何讓“黃胖魚”像人一樣有更多的智能,永遠沒有止境,甚至我們取得的一切,只是剛剛開始。

      科學家們對水下機器人革命的預測是,水面和水下相混合,成為混合機器人。“它可以是一體,也可以是模塊化的組合,還可以和空中、地面機器人共同開展工作。”封錫盛說。

      十三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以‘潛龍二號’為新的起點,中國水下機器人開始游向下一站。未來十年,中國的水下機器人一定能到達馬里亞納海溝。”封錫盛說。

    相關文章

    一批“大國重器”亮相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

    世界首個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昆柳龍直流工程跨越山海輸送清潔電能;世界首臺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如同海上大型“充電寶”……5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上,南方電......

    搭載高精度傳感器還能以假亂真,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

    雖然在空氣中的“體重”達到35斤,但在水里游動時,它卻靈活無比,令人與魚難辨真假。仿生魚“文鰩”。本文圖片均為上海海洋大學供圖4月20日,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當日,上海海洋大學展示了這款智......

    國外設計出新型可變形水下機器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制造出一個由重復單元構成的可變形水下機器人。該小型機器人采用新型模塊化系統,無需重新設計便可直接擴展尺寸。目前,大多數高密度材料在進行大尺寸應用時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而構成水下機器人......

    “問海1號”6000米級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通過驗收并交付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制的“問海1號”6000米級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海上試驗及科考應用,通過驗收并交付用戶。“問海1號”是沈陽自動化所面向海洋綜合科考需求,為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

    新研究!多孔介質材料讓自主水下機器人“游”得更遠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可提高自主水下機器人續航力的方法,通過采用多孔介質材料作為耐壓殼體表層,降低航行阻力,可使自主水下機器人在外形和電池容量不變的情況下“游”得更遠,相關......

    我國自主研發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

    10月26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境樣品和數據資料后順利靠岸。其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我國有纜遙控水......

    機器人“下海”在獐子島“抓”海鮮

    高一點、低一點、抓住別掉!”盯著小屏幕上機器人抓手的開合,船上每個人的心都跟著起落。半小時后,機器帶著漁獲出水,數量雖不多,個個來之不易。九月初的大連海區,這場“水下機器人目標抓取大賽”比日頭更火熱。......

    博雅工道獲融資,水下機器人公司競爭逐步白熱化

    近日獲悉,此前報道過的水下機器人公司博雅工道已于年初完成數千萬A+輪融資,本輪由聯石資本領投,1898友創跟投。在剛剛結束的CESASIA亞洲消費電子展上,水下機器人公司集中出現,包括之前報道過的天津......

    沈陽自動化所與中航能科公司簽署合作協議

    9月15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中航能科(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了《關于聯合研發、推廣無人海洋系統及海底電纜與油氣管線巡檢雙方合作協議》和《出口合作協議》。海洋信息技術裝備中心主任鄭......

    勇闖深海的“黃胖魚”:我國水下機器人實現重大突破

    4月20日,“黃胖魚”回家了。這條長相萌萌的“黃胖魚”,歷經三個多月的印度洋海底探險,終于順利完成了所有試驗探測任務,載譽歸來。其實“黃胖魚”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潛龍二號。大名鼎鼎的“蛟龍號”是它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