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腸道微生物和精神疾病的研究非常火熱,大量高水平的研究為腸道共生微生物對腦功能和行為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經有發現多種途徑參與腸道菌群和大腦的這種雙向溝通,如免疫系統,迷走神經系統,微生物代謝產物和神經活性物質的生成等。其中,食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問題是你想吃的,真的是你想吃的嗎?
焦慮,抑郁,帕金森,老年癡呆,自閉癥,多動癥,精神分裂,聽著這些精神病就嚇人。然而,就是這些行為和神經障礙類疾病都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有關!肚子的小小微生物居然有這么大的影響力?沒錯,是這樣的!不過也別害怕,證明了這些疾病跟微生物有關系也是好事,至少不像跟遺傳類疾病一樣,完全HOLD不住,這些肚子里的微生物是可以人為的調節和改變的。因此,正是由于腸道微生物的可變性,于是專注于開發針對腸道菌群,來治療精神疾病的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治療策略,并且,這方面的研究正在迅速增長。
許多因素可以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如健康狀況、分娩方式和遺傳因素等,但飲食是最關鍵的因素,飲食能夠影響從嬰兒期到各個年齡段。所以,通過飲食干預,調整菌腸腦軸相關的精神和行為異常具有潛力的巨大價值。
食物的成分決定了進入腸道的營養成分的類型。膳食模式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和它們的代謝物的組成,進而通過以下途徑影響到腸道上皮通透性(見下圖):免疫細胞(1),腸內分泌細胞的細胞活性(2),腸細胞緊密結合蛋白的功能(3)。
腸腦可不是蓋的,它自己會密切并且連續監控腸道內的營養物質的組成,避免對腸道完整性的任何傷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腸道內密布了多種感受器,這些感受器與多種主要的效應系統相互作用,如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腸道的非免疫防御系統。通過這些系統的密切配合,最終,腸腦嚴密的監控著進入腸道的任何物質。
在監控過程中,激素發揮了重要作用。激素釋放是通過激活腸內分泌細胞的營養物質特異受體觸發的,這種激活發生在整個胃腸道系統,從胃到大腸。腸內分泌細胞有多種類型,如L型細胞或I型細胞,它們含有能夠刺激不同激素分泌的細胞受體(4),這些激素具有多種功能,比如可以通過作用于下丘腦、胃腸動力和胃酸的分泌影響食欲。感興趣的可以詳細可看下圖,我是看到網絡圖就頭大,不過為了讓大家清晰了解菌腸腦軸,我把對應的中文名稱列出來了。密集恐懼慎入!
飲食是影響人體腸道菌群發育的最關鍵的因素。表面上看,一日三餐,稀松平常,管飽了肚子就達到了目的。然而,健康和不健康飲食的差別可就大了!不同膳食模式可以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一方面,可以保持腸道菌群多樣性的平衡(共生),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腸道微生態的失調,也就是引起潛在的病原體(pathobionts)的增多。需要注意的是,菌群平衡狀態的失調會導致炎癥和腸漏。而腸漏和炎癥是多種疾病的根源!
已經有許多機制來闡述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雙向溝通,包括迷走神經信號,免疫激活,色氨酸的代謝,微生物代謝物和神經代謝物質的生成。多種這些細菌代謝產物能夠顯著影響神經功能,因此,通過飲食干預,增加腸道內細菌的代謝物質,促進有益細菌的增長,能夠有效的調節腸腦軸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喝點酸奶,能有啥影響,還能把人吃成超人啊?來,來,來,我們一起看看吃了四種益生菌發酵的奶一個月后,成年女性腦區的變化。吃一個月的益生菌酸奶,女性的靜息態腦區的活動發生了改變,中腦的活性有所降低,調節情緒,內臟和軀體感覺相關皮層活性發生了改變。
咋樣?看到這里,是不是已經對食物刮目相看了?千萬別小看了進入口中的食物,它們中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你的腸道微生物,并通過菌腸腦軸影響著你的所思所想,影響著你的心理和行為。關于你想吃的東西真的是你想吃的嗎?這個問題可能你已經找到答案了。So,Follow your gut!
上面這個研究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大量的研究發現益生菌具有非常明顯的改善心理情緒狀態的作用。乳桿菌,雙歧桿菌和脆弱擬桿菌不僅能改變小鼠的,還能改變人的情緒狀態,提高記憶和認知能力,降低和減少焦慮抑郁,甚至能夠改善疼痛狀態和刻板行為(見下表)。
事實上,飲食,腸道微生物和心理行為的關系仍有很多未解之謎,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和體外研究。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來繼續深入了解營養和腸道微生物,與行為和心理健康之間的潛在的聯系機制。
全球包括中國人群的高脂肪攝入量和肥胖率正快速上升。目前,高脂飲?(HFD)和肥胖已被認為是一些惡性腫瘤的高危因素。高脂飲食可通過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癌癥惡性發展。然而,與HFD相關腸道菌群在癌癥進展中......
眾所周知,人體腸道內棲居著大量的共生微生物,這些腸道微生物數量高達100萬億,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重量可達2kg,至少有1000種不同種類。腸道微生物參與調控人體的消化、免疫、代謝和神經回路,以及......
6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教授王衛慶、畢宇芳團隊與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智惠醫學研究院合作,首次提出“腸道菌齡”的概念,認為......
4月17日,海南大學生命健康學院劉柱教授團隊發現,維氏氣單胞菌C4(A.veroniiC4)可通過細菌Ⅵ型分泌系統(T6SS)重塑宿主腸道菌群并致其紊亂,進而導致宿主患病。該發現揭示了細菌T6SS致病......
據健康時報消息,許多人渴望探尋長壽的秘訣或共性,一項刊發在《自然》子刊的研究就發現,百歲老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竟與年輕人“相似”。百歲老人腸道有這個特點俗話說“人老腸先衰”,隨著年紀增大,人的消化吸收會變......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等多個研究團隊合作,首次發現并證明了腸道菌群衍生的代謝產物二甲基丁酰基肉堿(2-methylbutyrylcarni......
氣候變化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構成威脅,如物種的存活率下降、病原體的流行增加以及物種滅絕的風險提高。變溫動物受其生理特性的影響,成為氣候變化過程中最受脅的類群之一。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影響物種......
阿司匹林(Aspirin),即乙酰水楊酸,自上市以來,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臨床應用,成為醫藥史上三大經典藥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緩解疼痛、發熱和抗炎藥。此外,阿司匹林還可以用于預防心臟病、中......
記者12月21日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獲悉,該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副主任黃睿教授及其團隊,在深入探討腸道菌群變化的同時,還對腫瘤微環境和內質網應激機理進行了揭示,挖掘出多個具有潛在臨床應用前景的分子......
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基礎科學中心王宇浩研究員團隊聯合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LoraHooper院士團隊,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gutmicr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