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5-24 14:51 原文鏈接: 安徽醫科大學NatureGenetics發表測序新成果

      來自安徽醫科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哥本哈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稱,他們對中國人群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區域進行了深度測序,這將推動對復雜疾病的研究。他們的論文發表在5月23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安徽醫科大學的張學軍(Xuejun Zhang)教授、孫良丹(Liangdan Sun)教授,與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Jun Wang)博士,及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Lennart Hammarstr?m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位于6p21.3位點MHC區域內的一些基因參與了許多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迄今已確定了這一區域與多種疾病或性狀,包括原發性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疾病、感染易感性、惡性腫瘤和精神病之間的200多種關聯。然而,由于這一區域高度的多態性及存在廣泛的連鎖不平衡(LD),在鑒別這些關聯的潛在因果變異方面未取得顯著的進展,由此阻礙了闡明有關的分子機制。

      盡管有研究報道利用參考序列(Reference panel)和填充方法,在歐洲人群中調查了經典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等位基因和相關的氨基酸多態性,精細定位了疾病相關性,然而對于大多數非歐洲人群而言仍然缺乏足夠大的參考序列,且尚未在全MHC區域內探查變異,導致在這些人群中精細定位MHC區域疾病關聯的研究取得的進展有限。

      在這篇Nature Genetics文章中,研究人員對20,635名中國漢族血統個體(包括10,689名對照和9,946位銀屑病患者)的5-Mb MHC區域進行了深度測序,構建出了包含變異和高精度HLA基因分型結果的一個漢族MHC數據庫。他們進一步鑒別出了HLA-C, HLA-B, HLA-DPB1 和BTNL2多個與銀屑病相關的新易感位點和一個基因間變異rs118179173,證實了已確立的風險等位基因HLA-C*06:02。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通過深度測序大量樣本構建出了這一漢族MHC參考序列將成為在各種疾病中調查MHC區域作用的一個有用的工具,因此將推動認識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

      張學軍教授長期致力于皮膚遺傳病,特別是復雜性皮膚遺傳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他不僅建立了世界上較為完整的皮膚病遺傳資源庫,而且接連在Nature Genetics等雜志上發表文章,發現了白癜風、系統性紅斑狼瘡和麻風等一系列的易感基因,這對于國內皮膚病遺傳學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近年來,張學軍教授領導的安徽醫科大學研究小組多次與華大基因研究院展開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引人關注的成果。2012年,張學軍教授和王俊博士領導的一個中國研究小組發現了關于甲羥戊酸激酶(MVK)突變與播散性淺表性光線性汗孔角化癥(DSAP)關聯的強有力的遺傳證據。這是朝著揭示DSAP遺傳發病機制邁出的重要一步,并為深入的分子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具有啟發性的認識。最新的研究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2013年,安徽醫科大學和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免疫疾病相關基因的編碼變異對于銀屑病的遺傳風險只起小部分作用。研究人員對21,309名中國個體展開調查研究了功能編碼變異對于銀屑病的貢獻,生成的結果強有力地支持了這一結論。在這樣一次大規模調查中,研究人員只發現了兩個獨立的低頻變異對疾病風險具有有限影響。這一研究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2014年,自安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基于測序的方法鑒別出了3個新的銀屑病易感基因位點。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9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相關文章

    抗衰老BCL2抑制劑治療免疫性皮膚病有新策略

    記者8月2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醫院的陸前進、吳海競和龍海教授科研團隊在JournalofDermatologicalScience、EuropeanJ......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實現環形RNA適配體在銀屑病小鼠模型中的干預治療

    4月23日,《自然-生物技術》(NatureBi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陳玲玲研究組完成的關于環形RNA的研究成果(Therapeuticapplicati......

    白細胞介素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南京大學徐強教授團隊在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白細胞介素-17受體信號的自激活可維持炎癥持續并促進疾病進展(Anautonomousactiv......

    銀屑病臨床治療方案升級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由遺傳及環境因素共同誘發的慢性、炎癥性的免疫介導疾病。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副院長史玉玲教授8日接受采訪時介紹:“多年來,我接觸到的患者中,近60%病程超過10年,超過80%的患......

    Nature子刊|上海交大王宏林團隊發現銀屑病潛在治療靶點

    角質形成細胞蛋白磷酸酶6下調是銀屑病炎癥回路放大的關鍵事件,提示恢復蛋白磷酸酶6可能是治療銀屑病的合理策略。2022年12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王宏林團隊在NatureCommunications&n......

    控制血糖對銀屑病患者的獲益:機制與進展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免疫介導的炎癥性皮膚病,亞洲人發病率約為0.4%[1]。大量研究已證實除皮膚表現外,銀屑病還與多種代謝性疾病相關,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癥等[2]。2型糖尿病和銀屑病......

    屑病創新藥!顯示長期療效和良好安全性!

    近日,百時美施貴寶(BMS)在歐洲皮膚病和性病學會(EADV)春季研討會上公布了新型口服TYK2抑制劑deucravacitinib治療中度至重度斑塊型銀屑病成人患者POETYKPSO長期擴展(LTE......

    這款銀屑病關節炎新藥在歐盟即將獲批!

    在2項3期研究中,Skyrizi治療顯著改善了疾病活動、皮損清除、身體功能。銀屑病關節炎-PsA(圖片來源:rheumatologyadvisor.com)2021年10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

    《NanoLett》香港中文大學烷基封端的金納米粒子治療銀屑病

    牛皮癬會導致皮膚上出現紅色、厚厚的鱗片狀斑塊,影響全球2%-3%的人口。角質層增厚是由角質形成細胞異常增殖引起的,角質形成細胞是表皮中的主要細胞類型。銀屑病的常規治療包括全身施用免疫抑制劑(例如甲氨蝶......

    抑制劑治療優于常見口服療法,已達3期臨床終點

    百時美施貴寶(BMS)今天宣布,其口服、選擇性酪氨酸激酶2(TYK2)抑制劑deucravacitinib,在治療中度至重度斑塊狀銀屑病患者的第二個關鍵性3期試驗中達到主要終點。與安慰劑相比,顯著提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