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由生物谷舉辦的2016(第七屆)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在武漢歐亞國際交流酒店隆重召開。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李懿教授為我們帶來了《高親和T細胞受體介導的細胞治療捕捉病毒免疫逃逸》的專題演講。
李懿教授一開始用一段生動的視頻為我們簡單展示了T細胞對癌癥細胞的殺滅過程。隨后他介紹,免疫治療的基礎便是靶抗原,只有在靶抗原結合的前提下T細胞才能發揮作用殺死癌癥細胞。隨著對T細胞與癌癥細胞相互作用機制的深入研究,T細胞與癌癥細胞的結合機制也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一般來說特異性抗原需要有四個靶位點才能與癌癥細胞很好的結合,誘導下一步的細胞治療,如果少于四個靶位點的話抗原便很難與癌細胞結合。李教授通過研究開發出了高親和性的CAR-T細胞,并對高親和性的T細胞做了相關的抗腫瘤實驗,實驗取得了可喜的結果。對于僅有兩個靶位點可以相互結合的抗原和癌細胞系統,由于抗體具有很高的親和性,所以依然可以有效的結合腫瘤細胞,引導T細胞對其進行殺滅。相關的實驗結果也發表在了相關的文章上。
并且李教授對HIV1病毒也利用高親和細胞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證明高親和T細胞是有可能捕捉HIV病毒,防止其逃逸。李教授說,接下來他將對丙肝病毒進行高親和細胞的專項實驗。他介紹道,在之前的臨床試驗當中,有一例丙肝病人的治療效果不是非常好,經過他的研究發現是丙肝病毒當中nes序列產生了突變,所以接下來他將著重研究這一方向。
李教授最后總結說,優化后的TCR是第三代TCR-T的核心,在臨床上有著出色的表現。基于高親和性的TCR建立高親和的TCR活化中心,能突破誘導性T調節細胞對腫瘤細胞的保護,位置對腫瘤細胞的高效殺傷。HATac介導的T細胞治療有可能捕捉HIV和HCV的逃逸。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了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戈利昔替尼上市申請,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r/rPTCL)。外周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NK細胞的惡性腫瘤,......
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楊美香與教授尹芝南團隊合作,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了肝激酶Lkb1不僅參與調節γδT細胞譜系承諾,并且能夠通過AMPK-mTOR依賴的方式調控產生IL......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名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醫神,手持蛇杖,擁有治愈疾病和傷痛的神力,而在人體內,也有這樣的“蛇杖”——T細胞。T細胞,也被稱為T淋巴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主要細胞之一,在人體中,根據......
近日,《柳葉刀·腫瘤學》刊發了一項有關復發/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r/rPTCL)的臨床研究進展。該研究為戈利昔替尼全球關鍵性注冊臨床試驗(JACKPOT8的B部分)的結果,研究顯示,戈利昔替尼治療......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王瑩研究組與研究員時玉舫,在《自然-免疫學》(NatureImmun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OleicAcidAvailabilityImpact......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章海兵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在EMBO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ExcessiveapoptosisofRip1......
即使對于殺傷性T細胞這種免疫“斗士”來說,全天候尋找和摧毀敵人——癌細胞,也可能會筋疲力盡。20日發表在《自然》雜志的一項研究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在小鼠和人體組織樣本中發現了殺傷性T細胞耗竭與......
紫杉醇類藥物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抗癌治療的藥物,其副作用主要有周圍神經病變等。了解紫杉醇類藥物的體內作用方式有助于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案。荷蘭癌癥研究所研究團隊揭示紫杉醇類藥物在體內的抗腫瘤機制。該研究成果于......
近日,德國馬格德堡奧托·馮·格里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癌癥免疫防御機制,這一新機制為改善癌癥免疫療法做出了重要貢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小組發現,輔助T細胞可以像殺傷T細胞一......
過繼T細胞轉移(adoptiveT-celltransfer,ACT)療法是頗具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但對實體瘤效果欠佳,亟需通過學科交叉來發展針對實體瘤增效的新理念和新技術。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