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7-11 10:21 原文鏈接: 我國首次啟用蝴蝶監測環境或能預警極端天氣

      在眾多生物中,蝴蝶被公認為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指示物種之一。近年來,我國雪災、干旱、龍卷風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出現。從長遠看,這些氣候變化現象或許可 以用生物監測來預警。近日,環保部首次啟用了蝴蝶監測的方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生物多樣性觀測。有著“蝴蝶教授”之稱的李朝暉近日在接受本報獨家采訪時指 出,蝴蝶群類已經在地理分布范圍、生活史特征以及生物多樣性變化等方面對氣候變化做出響應。

      技術符合國際標準

      環保部這次啟動的首次全國蝴蝶監測,覆蓋國內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之所以選擇蝴蝶作為監測對象,是因為蝴蝶對環境的反應速度超過鳥類和其它昆蟲,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高靈敏性環境變化指示生物,也是陸地生態系統指示生物的最佳代表,此前已經有歐洲、北美的相關國家采用蝴蝶監測的方式進行生物多樣性觀測。

      南京曉莊學院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李朝暉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隨著國內城市化現象的不斷擴大,自然環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蝴蝶是以植物為食的昆蟲,某種蝴蝶對應某種植物,一旦某種植物消失,則以此為食的蝴蝶也會消失不見;還有一種說法,因為蝴蝶是變溫動物,不能調節自身體溫,所以對氣候的變化是十分敏感的。”李朝暉說,環保部之前采用鳥類、兩棲動物進行監測,現在時機和條件成熟,蝴蝶就能派上用場了,這一技術完全符合目前國際通用準則。

      “我們從2009年開始與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合作,率先在國內啟用蝴蝶監測。”李朝暉表示。

      或能預警極端天氣

      據有關學者介紹,蝴蝶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氣候要素間的穩定關系,為其生命發展、進化、生存和繁衍奠定物質基礎。通過分析蝶類種群組成、結構、多樣性及其動態、趨勢等,監測和預警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以從生物層面上科學地反映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產生的作用。由于近年我國雪災、干旱、龍卷風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出現,因此從長遠看這些氣候變化現象或許可以用生物監測來預警。

      環保部南京環科所專家指出,我國一直缺少野生動物長期監測數據,現有生態監測體系也多為對生態環境和森林植被等的監測,野生動物監測也多被邊緣化。

      鑒于氣候變化影響可能有滯后效應,只有建立包括動植物學在內的多學科長期監測站點,或在現有的監測站點中開展野生動物長期監測,將野生動物監測納入國家監測體系,才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長期的監測數據。

      因此,專家建議,應加強對氣候變化在不同層面上對野生動植物影響機制的研究,提早調整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措施。

      市民也可全程參與

      事實上,20世紀50年代初,國外就將蝴蝶作為一種環境變化及優劣的指示動物,對蝴蝶進行長期系統檢測起源于英國,開始于1976年。首個具有統一標準、大規模的監測計劃是英國蝴蝶監測計劃,其旨在通過長期監測蝴蝶的種類與數量來反映環境質量的變化。目前,已有眾多的蝴蝶監測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均有大范圍的蝴蝶監測項目正在實施。

      如今,李朝暉教授正在籌建“江蘇蝴蝶監測網”,并與環保部對接。網站除了介紹蝴蝶、環境方面的相關知識外,還會提供給市民參與環保的新途徑。例如:市民可以自己設計路線,定期觀察其間蝴蝶的變化并上傳到網站。“日積月累,我們的監測會越來越細化,得出的環境變化結論也會更加精確。”李朝暉說。

      幾十年來,我國在蝴蝶領域開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多是在分類學方面,蝴蝶多樣性及生態學方面研究較少,更缺乏長期的蝴蝶監測工作。同時,有關蝴蝶種類組成、分布與種群動態的監測工作也是剛剛起步。盡管陜西和江蘇省分別在秦嶺地區和南京地區開展蝴蝶監測工作,但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完善的蝴蝶監測網絡,整個監測處于分散和不規范的初級階段,未形成可直接應用于蝴蝶監測的完整和成熟的技術體系。

    相關文章

    2024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正式發布

    延續過往,秉承初心,期刊分區表團隊發布2024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2024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聚焦兩類問題:1)破壞科研生態良性發展的學術不端行為,例如引用操縱和論文工廠;2)影響我國學術成果的......

    河北省疾控中心被確定為國家人體生物監測項目重點實驗室

    近日,河北省疾控中心被中國疾控中心確定為國家人體生物監測項目重點實驗室,負責承擔雙酚A類化學物的檢測方法開發、驗證和生物樣本檢測工作。該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將為今后廣泛開展各種危害因素與人體健康效應指標......

    未來20年全球70%人口或經歷極端天氣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據《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的建模研究,在高排放場景下,未來20年里全球70%的人口可能都會經歷極端天氣。但科學家認為,如能實行有力緩解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受影響比例預計可......

    未來20年70%人口或經歷極端天氣

    挪威科學家研究發現,在高排放場景下,未來20年里全球70%的人口可能都會經歷極端溫度和降雨的快速變化。如果實行有力的根據緩解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SSP1-2.6),這個受影響比例預計將減少至全球人口......

    神經網絡工具可提前預警海洋神秘巨浪

    科技日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報告》1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介紹了一種神經網絡工具,能最多提前5分鐘預測海上異常巨大的神秘海洋波浪——“瘋狗浪”的產生。這種海浪此前被認為是“不可預測”的。該......

    兩項目預結題評審會:戰略研究聚焦與前瞻

    5月21日,“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金融風險監測與預警體系戰略研究”和“中國礦產資源重大卡脖子風險與國內外礦業重大戰略布局研究”項目預結題評審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副主任黃維和院士主持,殷......

    務必警惕!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緊急預警

    5月5日下午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發布太陽耀斑信息提示:北京時間2024年5月5日14時01分太陽爆發了一個強耀斑(X1.3級)該事件發生時我國處于白天耀斑對我國上空電離層產生了影響“預計未來三天仍......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新特征顯現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對2023年全球主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進行總結回顧后發現,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一系列新特征,如發生時間提前、復合性等。相關研究成果在線......

    動物所揭示外來動物和本土動物面對極端天氣的響應差異

    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大威脅。探討兩者之間的互作過程和聯合風險,對制定外來種防控和本土種保護策略至為關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氣候變化不僅僅指平均溫度或降水的改變。近年來,頻次和強度......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如何用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難題?

    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氣象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9月2日,作為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